分享

槲蕨

 hejianwudg 2016-08-12

折叠 编辑本段 命名来源

槲蕨DrynariaroosiiNakaike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6(2)卷

折叠 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

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根状茎直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长7-12毫米,宽0.8-1.5毫米,边缘有齿。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长(2-)5-9厘米,宽(2-)3-7厘米,基部心形,浅裂至叶片宽度的1/3,边缘全缘,黄绿色或枯棕色,厚干膜质,下面有疏短毛。正常能育叶叶柄长4-7(-13)厘米,具明显的狭翅;叶片长20-45厘米,宽10-15(-20)厘米,深羽裂到距叶轴2-5毫米处,裂片7-13对,互生,稍斜向上,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3厘米,边缘有不明显的疏钝齿,顶端急尖或钝;叶脉两面均明显;叶干后纸质,仅上面中肋略有短毛。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叶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两侧各排列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成1行长形的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折叠 编辑本段 产地分布

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北部、印度(阿萨姆)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中国香港

折叠 编辑本段 生长习性

附生树干或石上,偶生于墙缝,海拔100-1800米。

折叠 编辑本段 用途

本种植物的根状茎在许多地区作“骨碎补”用,补肾坚骨,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腰膝酸痛。

折叠 编辑本段 物种论述

水龙骨目水龙骨科的 1种附生植物中国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中南半岛也有。根状茎粗肥,肉质。叶二型,不育叶短小,槲叶状,无柄,枯黄色,干膜质,能积聚枯枝落叶、尘土和雨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腐殖质,供植物体生长,因此又名腐殖叶;能育叶远较前者高大,有柄,长圆形,羽状深裂,绿色,成年叶片下面沿主脉两侧生出2~3行圆形孢子囊群。1978年中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此属从水龙骨科分出,和崖姜属、连珠蕨属成立了槲蕨科。

本种及本属的其他种类的根状茎在中国许多地区当“骨碎补”入药,能活血止痛、补肾坚骨,治跌打损伤、腰酸背痛。个别地区,外用治斑秃。

折叠 编辑本段 草药属性

别名:骨碎补、猴姜、胡狲姜、石毛姜、过山龙、石岩姜、石良姜、毛姜、申姜、毛贯仲、马溜姜、碎补、毛生姜、鸡姜。

性状:植株高25-40cm。野生,附生于树干或石上。产南澳、饶平。根茎药用。

性味:苦,温。入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理跌打,补肾,活血,止血。

主治: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单方验方:

1.治牙痛:鲜槲蕨一至二两,(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铁器打、煮。

2.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共研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

3.治打扑伤损:胡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布帛包,干即易之。

4.接骨续筋: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干研末,外敷。

5.治挫闪: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

6.治关节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面粉适量,捣面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

7.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8.治阑尾炎:鲜槲蕨(去毛)八两,切碎,加大血藤五钱,红枣四两,水煎服。

9.治斑秃:鲜槲蕨五钱,斑蝥五只,烧酒三两,浸十二天后,过滤擦患处,日二至三次。

禁忌: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