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徐霞客曾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武当山古建筑群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汉族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族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1994年12月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一)道教圣地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经过宋元两代进一步扩大规模,于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 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 (二)天柱峰金殿 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结构汉式宫殿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其余全部构件在北京用铜铸成后,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建筑物。金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宽4.40米,深3.15米,是铜铸烫金、仿木构建筑,重檐叠脊,翼角飞翘,殿脊装饰有仙人禽兽,造型生动逼真。 (三)文化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局疏密有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