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雙月.花菱薰
这个识是一个中性的震动,但当你的想蕴(判断)起作用(比方说,你辨别出一个声音,产生那是辱骂的判断),就会产生一个感受,这是从识蕴传导至想蕴,从想蕴传导至受蕴的过程。
受主要有三种,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舍受)。
当你产生了苦受,就会自发产生一个嗔恨,想要推开这感受的习性反应,如果是乐受,则会产生贪爱的反应,这是从受蕴到行蕴的过程。
但那股趋向,那股推动的力量留在五蕴的交互作用间了。你可以想象,多米诺骨牌,或者就想象一条巨大的瀑布,这股力量之大,诚可畏也。
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失念,失去对当下所发生事物的觉知,是世上最为可怖之事。
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动作(身念处),要明了自己的感受(受念处),明了自己的思想(心念处),明了它们揭示的内涵(法念处)。 这是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陀教法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 念住,就是通常说的觉知。但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这很容易被误解。大部分人学佛往往从很高的地方往下学,这没有什么错。高高山上立。
但如果不能有深深海底行的功夫,就会觉得佛法空泛不实。如果只知『五蕴皆空』,不知『照见』,那么这就只停留于『闻慧』与『思慧』的阶段。
【传说】一剪闲愁
【潜水】雙月.花菱薰
【唠叨】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这个过程,你保持清晰的了知,你就是于念处离念,于相处离相。心识、感受、思想、习性,当它们作为一个对象被你看到了,你就脱离它了。
【唠叨】天时地利人和 【潜水】雙月.花菱薰 那也是一种习性嘛,其实感受都是一样的。你没有必要区分你是对什么产生了恐惧,恐惧就是恐惧,愤怒就是愤怒。它们会生起,当然也会消失。 它们不会消失的唯一原因就是你持续地创造,你用什么方式创造它们呢?以想要推开或想要留住的方式。 当你允许感受出现,允许它流经你,通过你的身心,让它完成这个过程,不要施加任何阻碍,感受就会自然褪去,心体无滞。
这个说起来或许非常复杂。但简单地总结一下,大概就是这样。
【活跃】天堂在人间
【潜水】雙月.花菱薰
来源 东方时事解读QQA文化群 整理 一剪闲愁 时间 2016.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