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gs老张 2016-08-14

文/红枫未名(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

谈起古代骑兵,必定谈到蒙古人的丰功伟绩,甚至到了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战,蒙古人还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到了近代,蒙古骑兵还强大吗?

1860年,第2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8000人摧毁了大沽口要塞后在天津登陆,他们的目标直指北京。

清朝派出了手中的王牌---僧格林沁来率领军队保卫首都,北京虽然有大量八旗驻守,但清廷还是命人骑着快马到各个蒙古包和宿营地召集年轻人,最终召集了约一万蒙古骑队再加上原本北京的八旗绿营军,一共超过3万人。

但其实被清朝寄予厚望的 蒙古骑队比起八旗绿营,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首先,晚清的蒙古骑队其实不怎么会射箭,他们和北京的满洲八旗一样,很多人用鸟枪作战。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在皇太极时代,满蒙八旗可以使用120斤拉力的强弓,到了康熙乾隆时间也有使用90斤拉力的记录,但现在蒙古已经由各旗王公分别管理,上百年不见部族争斗,所有部族均不得离开自己的牧区,射猎的机会也已经很少见了。

而靠近内陆的蒙古人已经以耕地为主,而这次征调的蒙古骑兵其实是各个王公手下的农牧民,他们和战马都没经过严格训练,骑射功力实际已经退化到让成吉思汗痛哭流泪的程度:他们使用的弓拉力一般只有20-30斤,据说杀伤射程不到5米。而平时都是做农活和照顾牲口,更不知道如何使用马刀,更对战场上该做什么一无所知。真正的蒙古骑兵早已不知去向,而这些不过是些会骑马的蒙古农民而已。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9月18日早上7时,三万清军和8000英法联军在八里桥正式开战。

一开始,负责右侧的法军就不等待行动迟缓的英军,派一只4个连的小部队做为先锋前进,而清军马上发现了这一动作,派出了蒙古骑兵冲击,企图消灭掉这一小群敌人。

八里桥并不宽,于是清军骑兵只能分成500人左右的几个小波次进行密集冲击,他们的企图在接近法军时停下,用鸟枪齐射或者射箭。保持距离射击。扰乱敌人的阵型后突入,这是传统的骑射战法。

但问题是,他们面对的是19世纪的欧洲战场精锐,而不是中世纪恐慌的武装农民。法军马上摆成标准的对骑兵方阵,架设所有大炮,用近代火力去迎接靠近的清军骑兵。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法军的火炮轻便迅捷,射出的霖弹小弹丸覆盖400米范围,而法军分成两条线状队形的步兵,使用前装线膛枪交替射击,有条不紊的开火节奏,杀伤射程几乎也是400米!这让战场上的火力打击几乎没有一点间断。这比起20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使用的滑膛枪射程高4倍,射速高出一倍,准确度也大大提升!

而满蒙骑兵呢?

乾隆时期曾有记载,当时“鸟铳之力,不过三十余步”,而清时一步五尺,约今1.5米左右,三十余步至多也不过50米左右。至于只有20,30斤的弓箭,更射不到法军的身上了。

清军骑兵的马在巨响声前惊慌失措,奋力挣扎,骑术不佳的骑兵掉落在地尸横遍野,清军骑兵一阵阵冲上来,又一阵阵的被炮火和枪弹击溃。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接近到可以射击的距离。

下图是当时的联军使用的米尼子弹,不要被电影电视骗了,当时的子弹口径比今天子弹大得多,被打中是绝对没时间说遗言的。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这还只是法军呢。这时候 然后喝完早茶的英军终于慢悠悠的从左翼上来了。

当联军组成一条完整阵线,从左右两翼同时向正面冲来的满蒙骑兵射击时,火力就产生了交叉,产生的杀伤效果比之前强了数倍。但我们要佩服的是,虽然到目前为止清军杀伤基本还是零,但在站在桥头用大旗挥舞着下命令的 僧王仍然没有放弃,仿佛要流干蒙古人最后一滴血一样,他不断的命令撤下来的骑兵重新组织,再一次冲上去。

其实清军也有炮兵,他们是由京营八旗火器营掌握的重装火炮部队,但整场战争中,缺乏训练的他们居然没有打中一炮,他们的炮弹高高飞起,一直飞过所有人的头顶,消失在远方。战后联军俘获了不少清军大炮,发现不少炮甚至是从200年前留下的。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战斗很快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角是英军的骑兵。

英军骑兵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装备着手枪马刀的英国胸甲骑兵。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胸甲骑兵是 不靠传统的马术技术,而是靠严格的阵型作战,训练和养殖技术已经可以让不同马匹保持一致的速度,近代骑兵像一堵移动的墙一样向敌人碾压过去,这被称为“墙式冲锋”。

墙式冲锋在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曾说过:“两个马木鲁克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骑兵与100个马木鲁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鲁克,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鲁克。”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而这批胸甲骑兵来自英国本土 第一女王龙骑兵团,他们冲锋时就像在表演阅兵仪式,队列标准而完美在战场上的表现经常被评价为整齐划一得像表演一样。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你以为他们只是阅兵好看?

英军骑兵的另一部分则让我们有些想象不到,他们是来自印度的锡克骑兵。

锡克人被认为是近代史上近战最强的民族之一,堪称南亚的战斗民族,在1845年,锡克人和英军打了一场残酷程度远超八里桥之战的战争,锡克人3万大军与英军18000人交战,在同样有着技术代差的情况下,他们让英军付出了2400人以上的惨痛伤亡,远超过清朝70年战绩综合。对锡克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国人随即把他们吸收加入了帝国军队。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锡克骑兵骑着高大的阿拉伯战马,平持装饰鲜艳流苏的长矛开始欧洲常见的枪骑兵冲击,按他们的传统,他们甚至连手枪都不屑使用。蒙古骑兵在炮击和枪击下还能伏低身子坚持冲锋,但在举着长矛马刀的冲击骑兵接近时失去了所有勇气,即使是蒙古马在面对高大的阿拉伯战马时也本能退让。

英国人和锡克人的白刃战技巧相当精湛,在近战中占据绝对优势。一名锡克骑兵对满蒙骑兵评价道:“很难抓,但一旦抓到之后就造不成什么伤害了”。下图为锡克骑兵用长矛刺杀满蒙骑射手。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战后实际很多历史学家,都将这场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欧洲骑兵冲击,毕竟欧洲的炮火和枪械威力清朝人早就知道,但在骑兵对骑兵的冲击中,以为是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就这么在冷兵器格斗中惨败,实在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为什么会被印度人的长矛打败?

占人数一半的骑兵彻底溃败后,联军开始保持阵型逐渐前移,其中不断射击,战斗到了最后的阶段,清军有300-500名身着黄马褂的满洲京营曾经试图反击,但被英军15旁遮普营 粉碎。

最后的战斗是在剩下的少数黄马褂和法国刺刀间开始的,法军用刺刀夺取了桥头的10门大炮,清军将军胜保被打死。到最后僧格林沁也不得不转身败逃。

虽然不乏一些个体的英勇场景,但整个来说,清军不能说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三万人的军队丢下了1200具尸体,其他的大多数在败逃中溃散到民间,僧格林沁逃到北京时身边仅仅数百人。

英法联军的报告说仅仅伤亡61人,有些人不相信这个数据,但考虑到英法军队互相都是暗暗较劲,如果一方过分虚构数据,另一方很快给揭发出来。所以这个数字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无情的数字对比终于打破了清朝的迷梦:不仅仅是船坚炮厉,哪怕是传统的骑兵战术,他们都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