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英雄泪》鉴赏

 杏坛归客 2016-08-14

                   英雄泪

                                          卢  

     玉米一人高了,郁郁葱葱的,像一片森林。
     
爷爷跑得更勤泛了,有事没事的,每天都要到地里看看。
    
一看到他的宝贝,爷爷就止不住的兴奋。这些兴奋随着汗珠争先恐后往外钻,排兵布阵般缀满爷爷额头。
     
爷爷顾不得擦去汗珠,腰一弓钻进森林。
     
我也想进去看看。可是我的脚刚刚伸出,就被一股热浪推了回来。
     
英雄,别进来,柳树下呆着,爷爷朝我喊道。
     
柳树像一把伞,为我营造出一点阴凉。
     
我打了个滚,然后像爷爷那样,眯缝起眼睛四下看。
     
这儿的土地原先跟爷爷的一样,长着葱茏的庄稼。葱茏的庄稼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人渐渐少了,缺乏照应的土地,冒出了许多荆棘、茅草和菖蒲,一嘟噜一嘟噜的,瘌痢头一样难看。
     
太阳跃上了头顶,空气似乎一点就着。我张大嘴巴,拼命排解着心中的热。爷爷难道不热么?我朝爷爷喊了两声,爷爷没有回应,我抬腿钻进森林。
     
呀,爷爷躺在地上,眼睛闭得紧紧的,脸色煞白煞白,浑身湿漉漉的,像从水里出来一样。我摸摸爷爷的额头,滚烫滚烫。我吓坏了,飞一般钻出庄稼地,跃过小沟,穿过果园,翻过篱笆,唤住准备出诊的四叔。
     
爷爷的情况更糟了,嘴上堆满白沫,身子一抽一抽的。四叔忙将爷爷抱到柳树下,解开爷爷的衣扣,取出一块毛巾,用水湿透后敷到爷爷额上,然后用药棉在爷爷的太阳穴和胸脯上轻轻地擦着,直至皮肤慢慢变红。
     
爷爷终于可以歇口气了。爷爷一出现,就被他的老伙伴们团团围住。聚集的地方仍然是祠堂,这儿位置适中,地儿又大又凉快。祠堂已有近百年历史,屋檐上的瓦像缺齿的牙床参差不齐,墙壁像蜂窝煤似的千疮百孔。老屋、老人、老狗,好一帧有趣的老照片。
     
我也像爷爷一样,被大黄老黑它们团团围住。
      
哎,你怎么叫英雄?突然,一个声音怯怯地问。
      
我扭头望去,是一个陌生面孔。大黄连忙介绍,花儿,徐三爷家的,刚来不久。
      
我没有答话。有些事儿,别人说了更精彩。
      
老黑开讲了。在老黑的声情并茂中,我又一次品味了英雄过往。
      
那日深夜,黑黑的夜幕突然掀开一角,一股光华“腾”地映红天穹。与此同时,地下似有万马奔腾一般。我不顾一切闯进房里,朝熟睡的爷爷拼命吼叫。我和爷爷一起将猪啊、羊啊引到屋后的高地上。随后我又向同伴们发出警示,一时,狺狺的叫声响成一片。爷爷比我更着急,挨家挨户敲门疏导。村里大多老弱病残,爷爷是他们的主心骨。待大家全都聚到高地时,土地蓦地跳了两跳,接着像打摆子似的摇摆起来。
      
那次地震,村里不仅没死一人,牲畜也很少伤亡。事后乡亲们都说,老英雄啊,我们大难不死全亏了您。
      
爷爷是渡江英雄,解放南京时,爷爷的战船第一个突破长江天堑,将解放大军送上彼岸。
      
爷爷摇摇头说,错了错了,功劳是旺旺的,旺旺才是英雄。
      
爷爷一句话,给了我莫大荣耀。
      
伯伯回来了,要接爷爷去城里看病。
      
爷爷想带我一起进城。伯伯说使不得,养狗得有户口。再说人家养的是名犬……

   名犬怎么啦,中看不中用,哪里比得上我的英雄?爷爷很生气。
      
不过爷爷还是妥协了。爷爷将我领到四叔家。爷爷对四叔说,我一走,你担子更重了,老老小小几十口哩。
      
四叔说老伯,您放心,我一定把家看好。
      
爷爷说英雄就放你这儿,它机灵得很,说不定能派上用场,我看完病就回来,再过几天就该收玉米了,麦子也到了播种的日子,时间不等人啊,唉,都是这病闹的。
      
四叔忙说老伯,您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地里有我呢,不会荒的。
      
知道爷爷要去城里看病后,我一点都没闹,爷爷的健康最重要,我可不想误了爷爷,况且我已有了打算。
      
临上车,爷爷又一次叮嘱,英雄,乖乖的等着我,回来给你带好吃的。
      
我“唔唔”应着。车子跑起来,我也跃起来。可是我没能跳上车顶,我忽略了自己的年纪。
      
英雄,英雄……悲切的呼喊中,一串液体滴落下来,咸咸的,涩涩的。啊,是爷爷的眼泪。我心疼极了,可是我已不能表达。

 

【杨晓敏鉴赏】

     小说虽属虚构,但所讲述的却是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事情,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乃至诸多精神寄托。“人”是小说创作的起点,也是小说最终的有意味的指向。《英雄泪》将写作视野放在了当下的乡村,作品不仅仅是在写一个留守老人对土地的深情守候,更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对土地的执著保护。

爷爷年轻时是一个参加过解放南京的渡江英雄,而年老后面对农村劳力的外流,凭一己之力虽不能改变现状,却依然眷恋着家乡的一方土地,其行为在当今何尝不是一种和平时期的英雄行为。这种对于英雄二字的解读,不论是烽火的战争年代,倾向于一种精神信仰的向度。作品借用拟人手法,用一只小狗作为倾诉主角,于单纯质朴中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朴素而厚重,并且将乡村人力流失、土地荒芜的社会问题,沉甸甸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作品关注民生、心怀社会责任感。这一位迟暮老人的辉煌,都只属于过去或者只属于自己归属的乡村。当战争年代的英勇,已经无法更多地在和平年代给予老人新的慰藉,背后远去的乡村也只能成为泪眼中的模糊影象。他们是一群“落后于时代的人”,无法再跟上和融入当前的生活节奏。在时代的大变革中,我们面对这样落寞的人,让人怜惜和感慨,作者笔下隐含着一缕长长的无奈。

     行文流畅,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叙述语言颇有张力,人物塑造朴素平实,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