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桂枝汤」临证心悟

 儒林外史515 2016-08-14

桂枝汤在仲景方中是一个疗效显著、使用范围极为广泛的方剂,后人对此评价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有效方剂,被历代医家称誉为“群方之冠”。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篇著名医师万文蓉教授临床应用桂枝汤的文章。




《伤寒论》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也是经方重要的代表方之一,原本为治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设。该方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组成。据《医方集解》云:“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姜辛温能散(散寒止呕),枣甘温能和,此不专于发散,有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盖纵观其方,方中桂枝解肌祛风,宣通卫阳,生姜辛温止呕,以助桂枝通阳,此二者偏于卫;芍药敛阴和营,大枣益气调中,可助芍药和营,此二者偏于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更达调和营卫之效。但除此解肌透邪作用外,桂枝汤实为调和营卫、气血、阴阳、脏腑、表里、内外等功能之要方。现举病案说明之。

【验案1】发热

林某,女,7岁,2009年6月2日初诊。


以发热8天为主诉。刻下症:发热不恶寒,体温波动在37.2℃~38.5℃之间,微汗出,动则加剧,偶咳,面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查:扁桃体域度肿大,轻度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西医曾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院外多家综合性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服用清热解毒剂)均不效。


辨证:邪郁枢机,营卫不和,气血失畅。


治法:调和营卫,疏郁达邪,调气畅血。


处方: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自备)、大枣6g、牡丹皮10g、栀子10g、重楼10g、贯众10g。3剂,日1剂,药煎2次合之,分3~4次温服。


二诊:药后体温降到36.5℃~37.5℃。余情同上。守上方去牡丹皮、栀子、重楼、贯众,加牡蛎、夏枯草、玄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各15g。4剂,日1剂,药煎2次合之,分3~4次温服。


三诊:药后体温正常,扁桃体未见肿大,淋巴结消散。处方: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自备)、大枣6g、太子参15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糯稻根15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藿梗15g。3剂,日1剂,药煎2次合之,分3~4次温服。药后发热已退,体温正常,汗出减少,纳食增加,精神恢复而愈。


按语:桂枝汤是《伤寒论》首方,主要以调和营卫为法。既可用来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要点在于“病入脏无他病”,故云:“病入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故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出入,三诊而愈。临床多用于营卫失和、卫表不固所致发热者,每验必效。

【验案2】腹痛

陈某,男,13岁,2009年7月4日初诊。


因腹痛呕吐4个小时就诊。诉昨晚因多食后夜间踢被子,晨起出现腹痛呕吐,腹满不适,纳食不下。刻下症:面色青白,腹部平软,脐上拒按,舌淡白,脉浮紧。


辨证:寒凝气滞,气机不调。


治法:辛散风寒,调和气机。


处方: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5g、赤芍15g、干姜6g、红枣6g、炙甘草6g、荆芥6g、防风6g、藿香6g、陈皮6g、广木香6g。3剂,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药后家长电话告知腹痛除、呕吐未作、食纳亦增而病愈。


按语:本案腹痛为外感风寒入侵太阴脾经所致。《伤寒论》太阴病提纲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小儿脾阳虚弱,如嗜食冷饮或外感风寒皆可致气机凝滞,经脉不通而腹痛。用桂枝汤能调营卫,畅气机,振中阳,散风寒,故可使入侵之风寒从经脉而去。方中桂枝、荆芥、防风、藿香祛散风寒而和胃,赤芍、白芍合炙甘草缓急止痛,陈皮、木香疏理气机。此乃桂枝汤除治太阳表证外,治足太阴脾经证的又一用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