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春拳“一摊三伏手”讲解

 mkt11 2016-08-15

 

在小念头中,“一摊三伏”的一组动作,可算是整套拳的重心。这组动作应越练越慢,直至出手或回手达到“力不断而若止,形似静而时动”的缓慢程度,方会领略此中之妙。若练到这一程度,便会逐渐感觉呼吸变得缓慢而深沉,血气运行渐速,血管扩展而全身发烫。

一摊手

掌心朝上,力源地表支撑,类乞讨状,胳膊肘无法向外捌,庄严稳静,透出谦恭,这是咏春摊手。
掌心向下,力源地心引力,类如权法,桥手变化多端,有重里现轻之气质,这是咏春伏手。
先经摊手之历练,再过伏手之淘选,打造精金美玉般人品,练就至高无尚之武功。

摊手分刚与柔两种,刚与柔因手法中阴阳的作为而有所不同,出手中方向之能谓之阳,迂回之能谓之阴,以阳统阴谓之刚,以阴率阳谓之柔。所以一般摊出之手谓是刚,摊回之手谓之柔。
摊手分顺摊与逆摊两种,就位置而言,顺摊小拇指位于中轴线,逆摊大拇指谓于中轴线,逆摊又称为交差摊手,顺摊手又称双摊手(双手同时用时)或摊手(单手出手时),凡同名异侧手相接触用摊手时,必用交差摊手,反之,异名同侧手相接触时,必用顺摊手。因为消解对手进攻,不仅是消解当前的攻手,还须抑制其对我方不利的变化。

摊手分内摊与外摊,内摊指由自己内门转马摊向自己外门方向(注意手臂左右不动,其摊手转向是由腰马转动而形成),外摊指由自己外门转马摊向自己内门方向,起源于内称谓内,起源于外称谓外。内摊利于进攻,但启动速度慢,外摊启动速度快,但不利于进攻,在实战中往往用由外摊转内摊的连环摊手,寻找制胜机会。
摊手本身的三个使命,一个属性,三个特点,另见摊手图文。

接交叉摊手继续向前推摊手,使双手掌平行,保持掌心向上,成为双摊手。又称顺摊手。
摊手分交叉摊手与顺摊手两种。顺摊手一般简称为摊手,因为比较常用。顺摊手小拇指指尖指向对手中轴线。手掌活动在对手肩膀与中轴线之间。摊手这个动作掌心朝天,肘尖指地,如作乞讨状,心诚貌恭。这是一个谦卑的动作,每个细节中都透出一种敬意。摊手的形靠的是地表支撑力节节贯串来维持。与伏手相比,伏手掌心向下,象征权力,品性在于变化和控制。而摊手掌心向上,象征恭敬,品性在于随动和化解。所以常常在被擒拿的危急关头,都由其它手法转为摊手来消解。

摊手有三个任务。第一是指引方向,对手在哪,摊手就摊向哪里,出击时即沿着摊手方向进攻。第二是将手运动到对手要害,摊手是零手法,不用力,随时可变,所以运动速度就会快,当运动到对手要害时,可立即演变成如铲手之类手法攻击,但摊手一旦已经将手运动到位,摊手的任务也就完成。第三是接触对手桥手,接触了对手桥手,便知道了对手位置及动向,也就有了出手的依据。这三个任务,完成任何一项,都算完成了摊手任务。由于这三个任务,注定摊手的属性是勇往直前的。如此一来,就使摊手在势行任务时有了三个特点。其一是脱手直冲,即当对手离开你桥手的那一刻,你的行动是直接打向对手,而不是找寻对手的手。其二是脱桥穿打,即当对手离开你桥手时不快,你知道他正转击你上路,你可用穿心分中手法穿打。其三是松桥去手,即当对手桥手变轻时,你即向前出击,因为对手桥手变轻说明对手对你桥手关注力下降,开始有了他图。


二 圈手

圈手的动作要领是由摊手起,以手指领劲,带动手掌,绕手腕,先内勾再内旋,最大限度的旋转一周。接下来捺指抓握成拳。
圈手与摊手都是改变对手的进攻路线的手法。改变对手进攻路线不等于阻止对手进攻。改变对手进攻路线等同于引进落空,借力用力,引导对手打在无关于对战胜败的位置或方向去。咏春拳每一组招式几乎都以摊手圈手结尾,这说明咏春拳极其重视防守。但每一组最后的摊手圈手都在进攻之后,所以也可以说明咏春拳更重视进攻。
圈手或摊手的关键在于领劲。摊手由内消外向前摊手时,以食指领劲。摊手由外消内向前摊手时,以小拇指领劲。圈手由摊变耕时用小拇指领劲。圈手由耕变拦时由食指领劲。
捺指是小拇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抓握最手成拳。无需用力,在于领劲的细腻。
双桥手保持肘部松沉指地,双手由小拇指领劲,带着手掌,绕腕关节,先回勾,再内旋,最大幅度的旋转一周,谓之圈手。
捺指是小拇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抓握最手成拳。无需用力,在于领劲的细腻。
【圈手】在小念头中是摊手后形成的一种手法,也是咏春拳中是以腕部运动为主的手法,在一定意义上讲,圈手之意就是在四周加上限制,而在咏春中圈手是指绕过对方攻击的手脚,小念头中圈手是以肘部为力点,以腕部为轴心,目的在于强化腕部韧性与灵活协调性。圈手在咏春拳中是以巧力对拙力变向转化的一种手法,在摊手、拍手、护手中得以实施转变,因此圈手不是主动性的手法而是在被动中转换的一种手法。其主要转化方式体现于腕部的圈转。
(01)圈手的形成

全身放松自然平行站立(图1),双手同时收拳于腋下双腿同时下蹲(图2),两脚先以脚跟为轴同时外分(图3),随即在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同时外分形成等边三角形的【二字钳羊马】(图4),在咏春二字钳羊马的基础右手拳变为【伏手】内扣,右手沿至体侧向中心前方伏出(图5),当手伏至肘部距中心一拳距离时,腕部由上向下圈手(图6),当腕部圈转一周时成【护手】(图7),腕部内扣做圈手(图8),如此反复练习。在小念头拳套训练中圈手是与整套拳法一同练习,而在单项练习中则以护手伏手为复合式练习。
(02)圈手易犯错误
1、肘部外翻导致圈手时形成错误上抬之力(图9)。
2、肘部脱离中心,腕部内扣不紧导致腕部无法完成圈转(图10)。
3、圈手时桩马松散,导致身体结构手法变形(图11)。
(03)圈手要点
肘部定中不可外翻,腕部内扣要紧,圈手时以缓慢圈出为主,正确的圈手由正面看,好似用手腕由内向外画圆圈。

三 伏手

伏手这一手法是将分手的中线原理与枕手的沉桥原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伏手消解原理。当对手出直线前击时,我出曲线迎敌。对手以硬,还对手以柔。
手处在中线的位置时结构最稳、攻守最快。出手时由自己中轴线下方运动到对手中轴线上方,等于占住了彼此攻守的必经之路,所以可以实现守中用中。
当马步不动时,搭手只是由手臂所在的位置出向对手中轴线,若异名同侧手在对手手臂外侧,则用外搭手。若异名同侧手在对手手臂内侧则用膀手。搭手与膀手都是曲线迎敌,都是松净前臂。所不同的是搭手的领劲点在手指尖,劲点在桥手内侧,而膀手的领劲点在肘尖,劲点在桥手外侧(肘面)。
对敌及单操练习时,动作都是由劲而产生,劲由于心之所在而不同,在于引领动作方向的称为领劲儿的点,在于接触对手的点称为劲点,在于推出劲力的称为劲源。上肢劲源一般来自于夹脊,即两膀连线到背部中轴线交叉的地方。下肢的劲源一般来于腰。全身的劲源一般来自于马。咏春拳的力量来源按方向分两种,一种是竖向的,地表支撑与重力,一种是横向的,左右腰马。横向的是人之本力,纵向的是借力。领劲一般都借重力而来。
消解手法均借重力,务使自己桥手置于对手桥手之上,以节省提起手臂的心思,使全部心思均用在感受对手动向上。当对手换手变化时,接住即转卸对手力量直对手桥手之上,司机变化。重里现轻是伏手的心法,对手的支撑力如同海浪,自己的桥手如同是一条小船,底端放上沉甸甸的石头。任你风狂浪大,我如一叶轻舟。

四 枕手

连消带打是咏春拳出手的基本原则。所谓连消带打就是在消解对手进攻的同时还击,在击打对手的同时消解对手的进攻。
当你与对手朝面追形时,你的两手可以相互救援与对手作战,获得了出手效率,却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使自己正面暴露在对手的攻击范围之内;其二是使自己打击范围变小了。用沉桥归中加以弥补中线的不足,用双手齐出解决打击范围变小的不足,同时却发挥了短桥力臂短易于发力的优势。
沉桥归中的动作要领即是双枕手单操的动作要领。意在用桥手靠肘底带防守对手中路的攻击。手尖指向对手中轴线。
用双枕手时无须向下用力,而是将桥手带掌推向对手中轴线。

五 护手


护手又名分手也称分中手是咏春拳的起手势。如果把咏春拳套路比喻成一篇文章,分中手就如同文章的标题。指明了咏春拳的精要,也表达了咏春拳的主张。这个标题的含义就是守中用中。也就是说守中用中是咏春拳的核心思想。咏春拳的主张就是用线位、结构、角度的精准,为感应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出手效率。
分手是咏春拳的基本手,也是咏春拳的总手。分手分为上分手,中分手,下分手。任何一手表达的都是中线原理,而且是中线原理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任何一手都有分中手的内含。所以分中手不仅是咏春拳的起手势为,也作为每一套路开始的起手势放在最前端。小念头开马后的双耕手、消手、标指解颈手的俯身下插等为下分中手。咏春拳中类如枕、日字冲拳等都是中位分中手。咏春拳的任何一手均与分中手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都是分中手的变化。
咏春拳对敌时,第一原则是相对位置关系为朝面追形。所谓朝面追形就是自己的正面朝向对手中轴线,即自己两肩膀膀尖连接对手中轴线上的一点,成等腰三角形。朝面追形可以合自己以最快的速度与最精确的位置打出第二手。
当你持左右护手站成二桥上势时,从外形上看是你以圆锥形的尖端指向对手的中轴线,这样对手无从如何攻你,当他的攻击到达你近身端的时候,要么是在你的左面,要么在你的右面。如果对手力大,是否可以挤扁你的圆锥形结构呢?圆锥形结构是死的,人是活的,咏春拳的腰马要求能够随着外而转化,通过腰马卸力,可以使你维持自己的圆锥形结构丝毫不费力气。当然,这与感应功夫的深浅有关,功夫差的就要费些力气,功夫越深就越自如。

认识分中手先从结构入手,当你的手处在中轴线直向对手中轴线前出时,手臂与身体组成圆锥形结构。两个人各用异名同侧手挤中轴线出手时,如果相互维持自己的结构,两人手臂之间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假如其中一人忽然闪开,那么另一个人的手臂就会由于贯性的作用跑向一边。这说明,当双方都用力来维护中线位置时,恰恰无法守住中线。
练习分中手的过程,先是自己一个人对镜线习准确,这是形之中。与对对练时挤住中线位置,让自己所用的力与对手所用的力相平衡,这是劲力之中。形之中与劲之中都是不够坚固的中,最坚固的中是心之中。就是不用丝毫力气,如果对手有偏力将你的手拨离中线,那么你的手就应放弃中线代之而用肘占中,如果对手推你的肘时,你要么手再回来,要么用另一手替换你的肘占中。如果对手力量很大,你就需要转换马步,换一个角度,以维护你对中线的掌控。
那么,要受多大的力才放弃原来的手对中线的维护而用其他替换占中呢?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武学问题,也是一生活哲学。我们日常应对各项事务,都是在坚持与变化之间做出选择。何是需要再坚持,何是需要转变,这个问题的拿捏是依靠自己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只有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在这二者之间游刃有余。
分中手这一动作,练习时双手同时练,实践使用时常常单手用。这也是咏春拳小念头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练习的动作保证准确。所谓的准确就是指每一出手都打在身体中轴线正前方。小念头的练习要求就是要站得正,打的准。分中手将手置于中线向前,使对手来的力无论如何都将被你的尖端分到边路。


一摊三伏通过黏摸荡捋练感应,通过拍牵对手过中路控制中线。摊手之力借地而生,伏手之力借重力而生。地之力大而无穷,重力却有限。所以一摊三伏,依靠弱的就多练。实际上伏手要比摊手难以掌握。伏手借重力而生,虽然重力有限,却是每个人都足以够用的天资。假如你与推土机较力,想自保安全,你的力量要比推土机的力量大吗?不需要,你的力只需够你用。比如,当推土机推你的时候,你能维持桥手推住推土机自己身形结构全然不变,那再力大的推土机也只能推着你向后滑动,你则是安全的。人的体重与此类似,你有一百四十斤体重,那么你就需要有能够驾驭这一百四十斤体重的力。当然力大更好,但却以自己能够控制为前提。重力是地球吸引力,有效的值是重力加速度,彼我双方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是相同的,与体重无关。

一摊三伏_从外门控制

从外门控制。当以手的手处在你内门的时候,只要你的桥手仍然贴着对手的桥手,就仍然可以有效的控制对手对你的攻击。只要你把你的手与对手桥手合成一个整体。当对手打向你的时候,等同于你自己的手正移向自己的要害,你凭借本能也能躲开自己的手打向自己的要害。在一摊三伏手中圈手之手的枕手,便是这种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