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时代的“成于乐”论

 终南居 2016-08-15

在人们经见的琴式中,计有伏羲式、灵机式、神农式等等,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仲尼式。仲尼,即孔子,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一位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哲人。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古琴:孔子时代的“成于乐”论

孔子有七十二位灿若群星的弟子,其中,只有一位来自南方,名叫言子。就是这位名叫言子的人,在中国的南方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石。孔子生前就曾经说过,有了言子,“吾道南矣。”在言子的行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礼乐弘扬“路不拾遗”的道德,以弦歌教化“夜不闭户”的民风。所谓弦歌者,就是用动听的琴曲,配合诵读与歌唱。古代诗人咏常熟,曾有过这样的名句:“言公家在旧琴声”。由此可见,常熟一地早就与中国古琴有着很深的渊源。当然,与中国古琴有着不解之缘的,并不仅仅是言子,因为孔夫子本身,就是一位操琴度曲的琴人。可以说,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最初的原创时期,便已在中国古琴的音乐中,注入了中正平和的基调。

孔子时代的“成于乐”论

孔子时代视为普通乐器的古琴,在阴阳学的笼罩下成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器”,它被追溯为神农、伏羲制琴,其形制上圆而敛下方而平视作“上观 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七弦的宫、商……名称“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

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温柔居中”表现音乐,既是道德修养准则也是艺术修养准则,这在两汉时期又给予了深化。对于道德修养,从 “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音乐家,《论语》、《史记·孔子世家》中载,他能“弦歌不衰”、“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能“击磬于卫”、“取瑟而 歌”、“学鼓琴于师襄子”,曾作琴曲《陬操》,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又“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中《孔子世家》)。如此谙熟音乐又自幼习礼的孔子,却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故他将“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视作己任,在“歌乐者, 仁之和也。”(《孔子家语·儒行解》)的思想指导下将音乐作为“六艺”(礼、乐、射、书、御、数)之一,以此来提高君子“仁”的修养。在孔子对音乐的论述 中,“成于乐”论是孔子对音乐的最高评价,也体现孔子对音乐的高度重视。

对于“成于乐”的认识当前史学界有如下陈述:

吉联抗先生在《孔子、孟子、荀子乐论译注》中说:“人的修养……完成于‘乐’”。

施昌东先生在《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说:

“……所谓‘成于乐’,《论语正义》云:‘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盖诗即乐章,而乐随礼以行,礼立而后乐可用也。’又云:‘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可见孔子是从对于人的政治思想教育(修身)的意义上来论诗乐的。”

综观学者诸论可以看到,“成于乐”是完善人身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琴:孔子时代的“成于乐”论

—— 古琴

与凝重的青铜在一起,它是那样融洽。

与剔透的玉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匹配。

与华贵的丝绸在一起,它是那样亲近。 与晶莹的瓷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和谐。

 
浑朴如《诗经》的色彩,平滑似《离骚》的光泽,中国古琴,在绵延的岁月里,就这样,以它的太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于江湖之远。
 
 
作者来源:天下古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