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论五脏病机----肺

 逍遥帮主 2016-08-16
肺位于膈上,居于胸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虚如蜂巢,不耐寒热,其性清肃。肺有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主皮毛,主嗅觉和发声等生理功能。肺脏自身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特点,使肺受病之后,常呈现下列病机变化。

呼吸功能失调:肺主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病邪犯肺,呼吸运动异常,易见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等表现,甚者可引起呼吸功能衰竭。

主气功能异常:肺主诸气,与气的生成和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有密切关系。肺发病时,不能宣通上窍,可致上窍不通,呼吸不利。不能肃降肺气,可致肝气不降,逆侮肺金;胃气上逆,腑气不通;肾气不纳,气不归元。不能宣发卫气,可致卫表不固。不能化生宗气,可使脏气衰微,全身功能低下。

津液代谢失调: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与津液的输布、排泄密切相关。肺不布津,可使脏腑形体官窍失于滋养;气不化津,水液停聚,可生湿成饮化痰;气不行水,水气泛溢,可致全身水肿。

血液运行不畅:肺朝百脉,宗气有贯心脉而行气血的作用。肺病不能助心行血,心肺同病,可致血行瘀阻。

卫外功能不固:肺主皮毛,为防御外邪的屏障。外邪侵袭,卫气被遏,肺气受困,故易发生肺卫失宣的病变。

肺病的原因:外感六淫,痰饮内停,情志失调,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年高体弱,久病重病,失治误治,其它疾病的传变,均可引起肺的病变。

肺的病理变化虽然十分复杂,然而归纳而言,最基本的变化却是气化失司和津液代谢障碍,表现为气津失调的病变趋向。同时由于肺的许多生理功能都是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两种运动形式而得以实现,故肺病常以宣发和肃降失调为机要。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肺实和肺虚的提法,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气虚者肺虚也。”《素问·大奇论》有“肺满皆实”之说,成为肺病按虚、实病机分类之肇始。后世许多经典医著和方书,均以虚实为纲讨论肺病病机。根据致病原因的不同,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病理产物停留,邪正剧烈相争,病理活动剧烈、亢盛有余,多表现出偏实的病机;邪气太盛,或病情迁延,正气受损,肺的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弱、衰退降低,又反映出偏虚的病机变化。

(1)肺实的病机《黄帝内经》中已开始有“肺气盛”的提法,并从脉症方面讨论肺气盛的病机变化。如《素问·病能》有:“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能偃卧。”《灵枢·淫邪发病篇》有:“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等论述,指出肺气盛可引起精神失调。可以看出《内经》已初步提到肺实的病机。但最为明确提出肺实病机的应是《中藏经》,此书不仅把肺的病机按虚、实分类,有《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的专章,而且直接点出“肺实病”的名称,综合肺实病机的典型脉症:“肺实病则上气喘急咳嗽,身热脉大也。”随之《诸病源候论·肺病候》也说:“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肯定了肺气盛则为肺气实之病机。其后,《千金要方》、《圣济总录》、《济生方》更深入探讨了肺实的病机和表现。临床实践观察表明,肺脏发病时,病机偏实者居多。其原因主要与肺的宣发、肃降运动有关。六淫邪气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肺卫之气奋起抗邪,邪正相争,邪气受抑,同时肺的宣发运动亦受阻碍,卫气被遏,肺气被困,形成肺卫俱实的病机。若病邪由表入里,侵犯肺中;或病理产物内生,停积肺中,无论是寒邪的凝滞,热邪的消灼,痰饮水湿的壅遏,均可使肺气闭阻,宣发、肃降失调,形成一派邪气亢盛,病情偏实的病机变化。由于肺实主要表现为宣降失调,故肺实的病机包括肺失宣发、肺失肃降、肺失宣降三个方面。

1)肺失宣发:肺主气,向上向外升宣、发散以宣通肺窍,宣布卫气,流畅气机。感受外邪,病邪犯肺,最易导致肺失宣发,而呈现上窍失宣,肺卫失宣,进而引起呼吸不畅等病机变化。

①上窍失宣:鼻与喉均为肺之上窍。肺气宣发,气津上布,则上窍通利。病邪犯肺,宣发失职,使上窍失宣,可致肺气不通、津液不布、发音受阻。

肺气不通:邪气闭肺,宣发失职,肺气不能上宣于鼻。气滞鼻中,与津液相搏,壅塞鼻道,可使鼻塞不通,香臭莫辨。《圣济总录·小儿鼻齆塞》说:“小儿鼻齆者(鼻塞不通),肺气不利也。”即言这种病机。肺气与邪抗争,努力冲上,一时宣通闭塞之窍,则发为喷嚏。肺气不通于喉,气津凝滞,阻碍经络气机,可致喉痛。

津气不布:上窍失宣,气不布津于鼻,鼻失滋润而作干燥。若风寒袭肺,影响鼻中气津输布,气滞津停,蓄积化涕,无热煎熬,则鼻流清涕。《圣济总录·小儿多涕》:“肺气不和,风冷乘之,使气道遏而不通,则风冷与气上畀(音闭),蒸而为液,其液复畀于下,故令鼻多涕。”若受风热之邪煎熬,涕变稠浊,则流浊涕。若气不布津于喉,津少失濡,则喉中干燥。若津液停聚,热邪煎熬,痰热互结,郁蒸逼迫,则为咽喉红肿疼痛。

发音受阻:肺气通于喉,则声音得彰。邪气犯肺,上窍失宣,肺气不能鼓动喉头会厌,可致声哑、失音。《灵枢·忧恚无言论》说:“人卒然无言者,寒气客于会厌。”《景岳全书·杂证谟·声喑》:“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均阐明外邪闭阻,肺气失宣,气不上冲而影响发声的病机。

②肺卫失宣:肺主宣发,将卫气和津液布敷体表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抗御外邪。六淫之邪由口鼻皮毛侵犯人体,凝闭肺卫,肺气宣发之机受阻,卫表调节功能失职,则引起肺卫失宣的病机。由于病邪性质和个体因素的差异,肺卫失宣后其病机发展趋势各有侧重,主要有卫气遏郁、腠理失调、经气不利、津少失濡、水气泛溢等几个方面。

卫气遏郁: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侵犯肌表,均可引起卫气遏郁。这是因为,六淫袭表,卫气奋起抗邪,在祛邪外出的同时,自身亦受到邪气的困顿而不畅,反被邪气所遏。卫气被遏,卫阳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抗邪,阳浮肌表,不得外泄,郁于体表而发热;邪气伤卫,与卫阳抗争同时进行,则恶寒与发热并见。其中寒邪袭表,其收引、凝滞之性不仅可直接遏郁卫气,还可通过收缩皮毛、汗孔,闭塞腠理而阻碍卫气运行,故寒邪是引起卫气遏郁的主要病机,恶寒发热之症尤为显著。

腠理失调:腠理是皮肤、肌肉、脏腑之纹理,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受肺卫之气的调节。邪气犯肺,肺卫失宣,易引起腠理开阖失调。

寒邪易使腠理闭塞。寒为阴邪而主收引、凝滞,能使皮毛收缩,汗孔关闭,腠理阖而不开,肺卫之气不能宣发津液外泄,可致无汗、恶寒之症。《素问·举痛论》说:“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清楚地揭示了寒气闭塞卫气,腠理失宣的病机。

风、暑、热邪可致腠理开泄。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由外侵袭,易伤卫气。卫阳不能充皮肤,肥腠理,开阖失司,玄府失密,故见汗出恶风之症。正如《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所说:“中风,风伤卫也。……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出。”暑、热亦为阳邪,暑热犯肺,里热炽盛,郁蒸升散,可使腠理疏松,津液外泄,汗出不止。即《素问·举痛论》“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之意。由此可见,风邪开泄,暑、热升散,虽然病机有别,但均能使玄府失其开阖,而致肌腠失调。

经气不利:六淫袭表,肺卫失宣,卫表不固,经络空虚,邪气乘虚而入,阻碍经气运行,导致经气不利,表现以疼痛为主的症状。

风邪善行而数变,风邪外袭,阻滞经络,闭塞经气,阻闭的部位游移不定,善动不居,故引起头身、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并因经气不利,经脉失养,诱发经脉挛急而生风,则出现口眼歪斜、肌肤麻木、肢体强直、手足痉挛等动风的症状。

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寒邪侵袭经络,经气凝滞,经脉收引,引起剧烈疼痛,表现为头项强痛、身疼腰痛、周身骨节疼痛,手足拘急等症。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不通而痛,是寒邪滞塞经气的主要病机。

湿性属阴,侵袭经络,最易阻碍气机。又因其性粘滞、重着,常使经气胶着,缠绵难解。所致疼痛以重着、酸痛为特征,可见头重如裹、身重困倦、肢体肌肉关节酸痛、重着不移诸症。

津少失濡: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推动卫气、津液以及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以温润肌腠皮毛的作用。《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如雾露之溉,是谓气。”所谓上焦开发,就是指肺的宣发、输布、濡润作用。燥热之邪犯肺,一方面,肺卫失宣,气不布津,可致津少失濡。另一方面,燥性干涩,易吸收水分;邪热炎炽,易耗伤津液,均可导致津少失濡,脏腑、官窍、肌肉、皮毛失养,引起口、咽、鼻、唇、舌、皮肤干燥、毛发焦枯、干咳少痰、二便短少等症。

水气泛溢: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有通调水道的作用。风、寒、湿、热等邪气外袭,肺卫失宣,气津不布,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下不能通行水道,水气泛溢,停留皮里,全身水肿、皮肤绷急、骨节疼痛、发为风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风水,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前人有风水“本之于肾”(《素问·水热穴论》),为肾虚汗出受风而致之说。根据越婢汤以麻黄宣肺行水使风水得消来分析,肺卫失宣,水气泛溢应当为诱发风水的重要病机。

总之,六淫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痰浊水湿病理产物从内而生,均会遏郁肺气,导致宣发失职。肺失宣发,肺气不能上通,呼气不出,浊气存内,呼吸失畅,胸中满闷。积存之浊气不能下降,逆而向上,最终导致呼吸不利,引起咳逆气喘等症。

2)肺失肃降:肺为“华盖”,居其高位,肺气肃降,吸收清气,下布精微,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排泄废物,洁净肺系,诸脏自安。若受邪气干扰,不行清肃之令,肺气失降,可引起肺气上逆,肃降失职,上窍闭塞等病机变化。

①肺气上逆:肺主肃降,能使肺气向下流通,保证吸纳自然界之清气,使之输布全身。肺为娇脏,喜清肃,不容异物,一旦受到外邪侵袭,或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均可影响肺气向下通降的功能。肺气不降,升降反作,逆而向上,表现咳逆气喘等一系列气逆冲上的症状。由于肺失肃降不是一个单独的病机,常与肺气失宣密切相关,故涉及肺气上逆的其它内容,放入肺失宣降中讨论。

②肃降失职:肺居高位,为华盖之脏,肺气以肃降为顺。肺气肃降,可使胃气无上逆之变,同时能保证大肠之气下行,发挥正常的传导功能,使胃肠气机畅行无阻。若邪气袭肺,肺气闭塞,清肃之令不行,肺气不能下降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停留肠间,大肠积滞不通,则引起大便秘结,艰涩难排。进而肠中气滞,出现腹痛腹满、浊气上逆等症。《脉诀·大小便病脉》云:“肺脉浮兼实,咽门燥又伤,大便难且涩,鼻内乏馨香。”用歌括形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肺气不能下降,可致肠道气滞,腑气不通的病机。《丹溪心法·论通大便禁忌》亦说:“予观古方,通大便皆用降气之品,盖肺气不降,则大便难传送。”叶天士治便秘用开降肺气法,亦源于此。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便闭》说:“若湿热伤气,阻遏肠腑者,则理肺气以开降之。”华岫云在按语时归纳其治法云:“若湿热伤气,阻遏肠腑者,则理肺气以开降之。”均源于肺失肃降的病机。若邪热雍肺,肺失肃降,可在高热气粗、咳喘痰黄稠的同时,兼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等大肠燥热互结之证。

肺失肃降对大便影响存在双向反应。如上所述,肃降不行,肺气不能下降大肠,传导阻滞,可致大便秘结。若邪气犯肺,毒热逼迫,可使肺气肃降太过,邪毒与水湿夹肺气直迫大肠,使之传导紊乱,引起腹泄便溏之症。如小儿麻疹所见泄泻,即是肺热移于大肠所成。《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说:“麻疹泻泄,乃毒热移入肠胃,使传化失常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者。”麻疹毒热壅肺,不得外透,热势内迫,虽向上冲逆,亦不能外透,势必夹杂痰热毒邪,向下直泻,逼迫肺气下降而成泻泄。此外,外感六淫邪气,肺卫失宣,邪迫大肠,传导失调可引起里急后重的下痢证。喻嘉言开提肺气,逆流挽舟而治痢疾之法,就是根据肺气肃降太过的病机而制定。

③上窍闭塞:正常生理状态下,肺气肃降,水液下输膀胱,小便排泄正常。若外邪闭肺或痰热阻肺,肺为邪热所伤,热盛津伤,肺金燥热,肺气不能肃降,津液不能下输膀胱,气化无权,发为癃闭。朱丹溪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丹溪纂要·淋闭》)治用吐法以通小便,取其上窍通,下窍自出之意。吴鞠通治疗癃闭也提出“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则利下”的治法。

此外,肺失肃降,金不制木,可引起木火刑金的病机。较早提出这一病机的是李东垣,他在《东垣十书·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中说:“秋令不及,所胜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刑于肺,故肺气逆而为咳。所不胜者侮之,故木气上行,与火同德,动而不息也。”先言心火伤肺,肺气上逆,肃降不行,引出肝气反侮的病机。其后《症因脉治·肝经咳嗽》云:“肝经咳嗽之因,木气怫郁,肝火时动,火盛刑金,则为咳喘。”提出肝火犯肺可致咳喘,这里强调木旺刑金,理当包含肺气失制,木反侮金的病机。直到唐容川,才明确地对这一病机作出论述。《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金不制木,则肝火旺,火盛刑金,则蒸热,喘咳,吐血,痨瘵并作。”这是因为肺主肃降,其性清凉。肝主升发,内寄相火。肺气清肃,可防止肝木相火太过,以遂其升发之性。即金能制木,肺气清肃下行,肝气得以调和。肺气肃降失职,肝木无制,升发太过,则木火反侮肺金,常见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咳逆咽干,吐痰黄稠等症。

3)肺失宣降:肺的生理运动以宣发、肃降为基本形式。宣发肃降相辅相成,保证肺的多种生理功能正常进行。发生病理变化时,既可单独表现为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影响,同时失调,表现为肺的宣降失司。肺失宣降的病机变化主要有气机失调,津液不布和治节不行三大类。

①肺气郁滞:肺主气,升降出入有序,则全身气机协调。邪气阻滞或病理产物停留,肺气不能向上向外升宣,亦不能向下向内肃降,升降失司,气机最易停滞在胸中,导致肺气壅塞,表现为胸闷不舒、胸膈似阻,胸背胀痛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正是对肺气闭郁这一病机的高度概括。此外,情志不遂亦可导致肺气郁滞。如《医述·郁》说:“所谓郁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也。然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权,不唯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中用“开降肺气”治疗郁证,就是根据肺的宣降失职而制定的法则。

肺气上逆:肺失宣降,肺气闭塞,进一步发展,肺气不降,反而上逆,可形成肺气上逆的病机,表现为咳嗽、喘促、呼吸困难、痰涎壅盛诸症。并随致病原因不同,症状表现各异。邪热犯肺,肺中痰热炽盛,逼迫肺气上逆,而致肺的实热证,表现为咳喘气粗、声高息涌、咳吐黄浊稠痰等症。如《素问·刺热论》说:“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咳喘,痛走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热争则咳喘,即言肺气与邪热相互搏击,肺气闭塞,肺气上逆的病机。《千金方·肺实热》也说:“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寒邪犯肺,寒痰凝滞,肺气壅塞,可致肺的寒实证,表现为咳喘哮鸣、胸闷气紧、痰多色白清稀。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圣济总录·肺中寒》云:“苟为寒邪所中,则有咳而鼻塞,唾浊涕,语声嘶破,洒淅恶寒之证。”寒为阴邪,闭塞肌腠,阻碍肺气,凝津成痰,而致肺塞气逆。

湿浊痰饮上犯,停滞肺中,阻塞肺气,亦可导致肺失宣降,表现为咳喘气促、胸膈满闷、痰多色白易咯等症。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正言脾湿不化,上犯于肺,影响肺气宣降,形成痰湿阻肺的病机。《医宗必读·痰饮》云:“在脾经者,名曰湿痰,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湿痰为病理产物,由脾而生,停聚于肺,肺失宣降,气逆上壅。

燥邪犯肺,枯涩肺气,可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司,表现为咳喘口燥,干咳痰少,不易咯出等症。如《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云:“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秘涩,涕唾稠粘。”《医学入门·痰门》也云:“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其痰涩而难出。”阐明了燥邪犯肺,通过滞塞肺气,而致咳逆上气,咯痰不爽的病机。

②津液不布: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发肃降,水液以三焦为通道,敷布全身,供给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各种原因影响肺的宣降功能,肺失宣发,可使津液和汗液排泄受阻,水气不得外散;肺失肃降,废水不能下输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停留体内为患,化生水气。肺气闭郁,宣降失职,津液停聚,上焦不布,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此为水泛高原,多见头面、上半身肿甚,小便短少。如《灵枢·论疾诊尺》云:“视人之目巢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风水与肺失宣降,水气泛滥的病机有密切关系。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对水热穴论注曰:“劳勇汗出则玄府开,汗出逢风则玄府闭,玄府闭已则余汗未出,内伏皮肤,传化为水,从风而水,故名风水。”吴鹤皋《医方考绳愆·水肿·麦门冬饮》云:“肺热则失其下降之令,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渍于高原,淫于皮肤则作水肿,医罕明乎此,实土导水皆不能愈。”均深刻阐述了肺失宣降,津液失布形成水肿的病机。

肺失宣降,津液不行,转化为湿,停聚上焦,常与热合,形成上焦湿热证。可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闷脘痞等症。《温热纵横·湿热病》说:“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自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司,卫外功能失常及水液代谢障碍的一类证候。”若肺失宣降,津液不行,化饮成痰,可形成痰饮证。《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说:“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圣济总录·痰饮门》亦说:“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文中“水饮停滞,不得宣行”即指肺失宣降,水停化饮的病机。

③气血郁滞:肺居膈上,与心脏相近,心主血脉,肺主一身之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由肺气所宣。肺朝百脉,全身血脉皆会聚于肺,肺气与血液运行密切相关,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气一旦阻滞,宣发肃降失职,则可导致肺气郁阻,血流不畅的病机。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离凝而留止。”宗气即肺中的大气,气为血帅,气令血行,“气有一息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东医宝鉴·内景篇·血》)说明肺气逆乱,可致血脉不利。若肺气不行,血停肺中,血脉瘀阻,可见咳喘气短、肺痈肺胀等症;若肺气不行,血停心脏络脉,可见胸闷憋痛,心悸怔忡等心脉痹阻等症;若邪气闭郁,痰浊壅遏,肺失宣降,影响及心,心血不畅,可致心肺同病,则为喘促胸闷,咳吐痰涎,心悸气短,面唇紫暗等症。在外感温热病中,温邪犯肺,宣降失职,由气及血,易引起心及心包的病变。如《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说:“肺与心相通,故肺热最易传心。”表现为温病的传变中常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病机。

肺的宣发肃降反复失常,影响肺的主气功能,日久消磨,可致肺气耗损;或影响肺的生气功能,宗气生成减少,均可引起肺气虚的病机发生,甚至引起全身之气虚弱。若受风、燥、暑、热等阳邪侵犯,或寒湿之邪及病理产物停肺,郁而化火,导致肺失宣降,火热内炽,易伤阴液,又可引起肺阴虚的病机。

(2)肺虚的病机肺的病机除大量属实外,还存在不少属虚的病机。肺虚是指肺的功能虚衰所表现的病机变化。当肺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或由于其它脏腑疾病的传变,或致病因素过强,或病程日久正气受损,都会导致肺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肺虚的病机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肺虚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咳血,下闻病声。”其不及,即指肺气虚。《中藏经》把肺病病机按虚实分论,直接提出肺虚的病机。在《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时说:肺“虚则寒生咳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气,肩背痛。”其后《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济生方》等都有关于肺虚病机的阐述,为肺虚的病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历代文献,侧重讨论肺的气虚、阴虚者多,较少提及肺的阳虚。经过近年来反复讨论,肺阳虚的病机客观存在,逐渐已被公认。关于肺的血虚,长期以来,认为周身血脉均会聚于肺,肺中血液充足,故肺的血虚,极为罕见。不过,近来亦有人论及肺血虚亏,失于滋润,肺的功能减弱,可引起咳嗽气喘之症,说明肺血虚的病机理当存在。只是由于讨论不太深入,还未得到公认。

1)肺气虚:最早提出肺气虚病机的是《黄帝内经》。如《素问·方盛衰论》提到肺气虚不能藏魄而致神志不安的病机:“肺气虚则使人梦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素问·藏气法时论》阐述了肺气虚引起咳喘的病机:“肺病者,喘咳气逆,肩背痛,……虚则气少不能报息。”《灵枢》对肺气虚引起呼吸功能失调的病机作了深入论述。《灵枢·本神篇》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灵枢·经脉篇》又说:“气虚,则肩背寒,少气不足以息,尿色变。”后世对肺气虚的病机代有发挥。如《诸病源候论》、《医学入门》、《明医指掌》、《景岳全书》等对肺气虚引起卫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脏腑失养等病机作了全面探讨,对肺气虚病机的认识也日臻完善。概括起来,久病咳喘,劳倦过度,禀赋不足,年老体衰,失治误治,为引起肺气虚的病因。肺气虚的病机可分为呼吸无力,卫外不固,津液不行,上不制下,宗气衰少,肺气欲脱等几个方面。

①呼吸无力:肺主气,司呼吸,吐故纳新,进行气体交换。各种原因损伤肺气,脏腑功能活动减弱,呼吸运动乏力,可引起一系列肺气虚弱的表现。肺气虚无力向上宣通鼻窍,可致鼻塞不通、嗅觉不灵。是因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嗅。如果“肺气虚,则鼻塞不利。”(《灵枢·本神篇》)若肺气虚,不能推动肺叶收缩、舒张,宣发无能,肃降无权,肺气逆而上行,则出现咳喘无力、声低气怯、动则尤甚等症。如《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说:“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者是也。”若肺气虚,呼吸无力,每次呼出吸入之气减少,为满足全身供气的需要,呼吸频率被迫加快,病人感到不能报息,出现呼吸困难,名曰短气。正如《明医指掌·喘证》所云:“若肺气太虚,气不能布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短气。”若肺气虚,呼吸功能衰弱,每次出入气息减少,表现为气息微弱、发音困难,则为少气。如《诸病源候论·肺病候》说:“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息,耳聋咽干,是为肺气之虚也。”《杂病源流犀烛·少气》也说:“肺藏气,肺不足则息微少气,……肺虚则气无由藏,又不克充气之府。曰少气者,独言所剩无多,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接续也。”充分说明,肺气虚弱,可引起多种呼吸功能减弱的病机。

②卫外不固:肺主皮毛,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卫阳不能布敷肌表,固护无力,肌腠疏松,津液外泄,表现为自汗、恶风、易于感冒等症。如《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云:“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这里的阳虚,不指阳气失于温煦,而是指肺的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不居集·肺虚咳嗽》又说:“肺虚者,肺家无气自虚也。惟其自虚,则腠理不密,故外则无风而畏风,外则无寒而恶寒。”则进一步阐明肺虚卫外不固而引起各种病变的机理。

③津液不行:肺为水之上源,除受邪气侵袭或病理产物停留,邪实肺闭,肺失宣肃,不能输通水道而致津液不行外,当肺气虚弱,不行宣肃之职,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水道不通,津液停滞,亦可化生痰饮。常见咳嗽,呕吐痰涎,色白清稀量多等症。正如《医门法律·痰饮》所说:“肺主气,行营卫,布津液,气凝则液聚,变成涎沫。”气凝虽可由寒凝引起,但亦包括因气虚无力推动所致。若肺气虚,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则为口燥渴、欲饮水。此乃“肺之治节不行,宗气不布,故短气;气不布则津亦不化,故膈燥而渴”(《医门法律·痰饮脉论》)。此类燥渴症,极易误辨为热象,临床尤当注意。

④上不制下:膀胱有贮尿、排尿的功能,除与肾的蒸腾气化有关外,还受到肺气的制约。若肺气虚弱,不能主司肃降,影响膀胱气化,失却对膀胱的制约,膀胱处于易开难合的状态,则形成小便遗失,或失禁等症。《中藏经·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曰:“咳而遗溺者,上虚不能制下也。”华佗最早提出上不制下的病机,从咳而引起遗尿,可知上虚系指肺气虚。李东垣《脾胃论·分经随病制方》说:“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对此病机作了进一步肯定。《医学入门·脏腑》亦补充说:“肺之气,虚则呼吸少气,不足以息,小便频数或遗。”为治疗遗尿病用补肺法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可使津液下渗大肠。同时亦协助大肠传导功能,保证大便顺利排泄,润泽通畅。如果肺气不足,失于肃降,津液不能下渗,肺气失于推动,大肠传导失职,肠的蠕动减慢,可致大便虚秘,无力排泄。赵献可在治疗老年人气虚、津液衰少,而致便秘,主张加人参、黄芪,并阐述病机说:“此因气虚不能推送,阴虚不能濡润耳。”(《医贯·大便不通》)虽未确认为肺气虚所致,但在治疗时使用人参、黄芪,均有补益肺气的作用,可间接反证肺气虚可致便秘的病机。

⑤宗气衰少:“肺主宗气而运行周身”(《重订通俗伤寒论·气血虚实·气虚证》),肺气不足,不能化生宗气,易致宗气衰少。宗气有行息道主呼吸和贯心脉行气血的作用,宗气衰少,其病机有三:

其一,发音困难:张景岳说:“声由气发,气不足则语言轻怯,不能出声。”(《类经·经络类·人之四海》)肺气不足,宗气衰少,不能振奋气流,上冲咽喉,发声无力,则见声低气怯、少气懒言、呼吸气弱、咳喘声低等症。如《灵枢·海论篇》曰:“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胸中为气海,胸中所藏为宗气,气海不足,即言宗气虚衰,气少难以维持发音、说话。《类经·疾病类·失守失强者死》说:“气虚之甚,故声不接续,肺脏失宗也。”充分阐明肺气虚,宗气衰少引起声低懒言的病机。

其二,气不行血:肺朝百脉,主治节,宗气有贯心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气虚,宗气衰,不能推动血行,有两方面的病机。一是肺气虚,无力上升,宗气不能运血上荣于面,可见面色淡白,唇舌色淡诸症。二是宗气虚少,不能助心行血,气虚血瘀,血痹心脉,血阻肺气,可见心悸怔忡,胸闷憋痛,面色紫暗,唇甲青紫等症。

其三,大气下陷:大气系指胸中之气,大气即是宗气。正如喻嘉言所说:“或谓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祖也”(《医门法律·大气论》)。张锡纯进一步指出:“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之大气。……而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肺气旺盛,宗气充足,胸中大气升降自如,则呼吸正常,脏腑功能协调。肺气虚弱,宗气衰少,胸中大气不转,大气不升,反而下陷,可致短气、呼出困难、气息微弱、全身倦怠乏力、精神不振、思维迟钝等症,严重时可见呼吸顿停。《医门法律·大气论》说:“大气一衰,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若其气虚而且下陷,或下陷过甚,其人则呼吸顿停,昏然罔觉。”大气下陷,多表现出肺气虚弱而不升,甚至下脱的病机趋势。

⑥肺气欲脱:肺气不足,进一步发展,肺气大衰,呼吸功能极度低下,脏腑精气濒临欲绝,气不能内守,元气涣散,向外脱失,出现呼吸功能严重衰败的危重病机。肺气大虚,宣降失司,不能行使呼吸之职,可见气息微弱不续、甚或时有中断、语声低怯不清。气不养神,则见神情淡漠,甚则昏迷。肺气大虚,卫外不固,则大汗不止。肺气大虚,不能推动血脉,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呈现肺气欲脱、生命垂危的危重病象。

肺气虚的病机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多种病机变化。

肺的气阳两虚:肺气虚,推动、激发、温煦的功能减弱,虚寒内生,可引起肺的阳虚,从而出现肺气肺阳同时兼虚的病机。临床可见少气短息,形寒肢冷,痰涎清稀等症。

肺的气阴两虚:肺气虚,生化不足,气不化阴,阴液亏损,可发展为肺阴虚,进而形成肺的气阴两虚。临床可见少气短息,干咳痰少,五心烦热等症。

肺心气虚:《太平圣惠方·治肺脏壅热诸方》云:“夫肺居膈上,与心脏相近,心主于血,肺主于气,气血相和,循环表里。”说明肺主气与心主血有密切的关系。若肺气虚日久,气虚较甚,势必宗气亦虚,不能助心行血,心气日溃,进而引起心气亦虚,肺心同病,引起肺心气虚的病机。临床可见气短喘息,心悸,唇紫面青等症。

肺脾气虚:肺主一身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脏与气的生成有密切关系,肺气虚,子盗母气,脾气亦虚,肺气不能助脾运化,脾失健运,可引起肺脾气虚的病机。临床先见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懒言,同时伴见纳呆食少,食后腹胀等症。

肺肾气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肺气虚日久,不能输精以滋肾,累及根本,肾气亦虚,肺不主呼气,肾不主纳气,可发展为肺肾气虚的病机。临床可见久病咳喘,呼吸表浅,气短难续,动则喘甚等症。

2)肺阳虚:《黄帝内经》虽未正式提出肺阳虚的名称,但从论及肺虚、肺寒的概念中已包含着肺阳虚的病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仲景仍未提出肺阳虚的名称,却对肺阳虚的病机有了初步阐述。《千金要方·肺虚冷》“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少津液,名曰肺虚冷。”《症因脉治·内伤肿胀》“肺虚水肿。……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对肺阳虚所致病机变化作了深入探讨。直到近代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注释时,才正式提出“肺阳虚”的名称。如《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说:“吐涎沫而不咳者,又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以肺阳虚不能制下,此为肺中冷,……宜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著名临床家蒲辅周在《蒲辅周医疗经验·辨证求本》中更为突出地强调了肺阳虚的临床应用,从而引起大家的普遍重视。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期刊杂志上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争论,肺阳虚的病机才逐渐被大家公认。引起肺阳虚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久恋肺脏,特别是寒湿之邪犯肺,损伤阳气,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是也;亦可因久咳久喘,耗伤肺气,由肺气虚渐致肺阳虚;亦有过劳耗气,日久伤阳,或由它脏阳虚,波及于肺。肺阳虚的病机变化可分为肺寒失温,肺寒津停,肺寒血凝和肺寒失制等四个方面。

①肺寒失温:肺阳有温煦肺系的作用。肺阳虚衰,失却温煦,寒凝气缩,肺叶收敛,闭而不张,气机受阻,宣降失职,发为咳嗽、气喘、胸闷;肺阳亏虚,振奋、推动功能减弱,呼吸表浅,无力吸清排浊,呼吸气息微弱,频率加快,声息降低,则为气短少气,声音低怯。《诸病源候论·虚劳少气》说:“虚劳伤于肺,故少气。肺主气,气为阳,此为阳气不足故也。”直接阐明肺的阳气虚衰可致少气。肺阳虚衰,阳不制阴,阴寒内盛,不能宣发卫阳以温煦肌表,肥厚腠理,肌肤失温、失养,则为畏寒喜暖、肩背怕冷、手足寒冷、皮毛焦枯。卫阳虚衰,肌表不固,不能抗御外邪,则为自汗、反复感冒。《千金要方·肺中冷》说:“肺劳虚冷,……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济生方·肺大肠虚实论治》也说:“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者,是肺虚之候也。”文中虚冷、虚寒,均指肺阳虚失于温煦。《蒲辅周医疗经验·辨证求本》更明确指出:“肺阳虚,则易感冒,因卫气虚,抵抗力弱。”

②肺寒津停:肺主通调水道,肺阳能振奋、激发宣发肃降功能,阳和布敷,气化津行,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肺阳虚,阴寒内盛,寒主凝滞,津液得热则行,遇寒则凝,易致津液停肺,化生水湿痰饮。肺阳虚衰,阳失蒸腾,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则见口燥咽干、渴喜热饮、皮肤焦枯等症。如《千金要方·肺虚冷》说:“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津液。”肺阳虚,津液不化,停为寒饮,则见咳嗽气喘、吐痰清稀、量多色白、呈泡沫状、口吐涎沫、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卧等症。若阻碍肺阳向外宣达,胸中阳气不暖后背,则见背恶寒如掌大之症。正如《医门法律·痰饮留饮论》说:“言胸中留饮,阻遏上焦心肺之阳,而为阴噎,则其深入背者,有冷无热,并阻督脉上升之阳,而背寒如掌大,无非阳火内郁之象也。”另外,喻嘉言说:“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医门法律·水肿》)。这里喻氏阐述了一个重要病机,即肺之阳气有蒸化布散津液,防止水气泛溢而成水肿的作用。如果上焦肺阳亏虚,由脾上输的津液无以蒸化,肺不行清肃之令,津液不能下输膀胱,泛溢肌肤则成水肿。《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云:“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症因脉治·内伤肿胀》亦说:“肺虚身肿之因,劳疫过度,肺气久虚,清肃之令不行,下降之权失职,卫气壅遏,营气不从,则肿症作矣。”这里肺气虚实际已包含肺阳亏虚,气化无能的病机在内。随即更明确指出:“肺虚水肿,……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

③肺寒血凝:肺朝百脉,主治节,肺阳温养、推动有利助心行血,保证气血正常运行。肺阳虚衰,阴寒内盛,阳失推动,百脉收引,血流缓慢,郁滞难行,寒凝血瘀,渐致肺血瘀阻。肺为血瘀,阻滞肺气,则为胸部满闷、喘息气短、咳逆倚息不得卧;肺血瘀阻,不能布散于头面、四肢、皮肤,则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毛发焦枯、舌暗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涩等症。

④肺寒失制:膀胱的排尿,与肾阳的蒸腾气化有密切的关系,但亦受到肺中阳气的制约。肺中阳气旺盛,宣发肃降水液下行膀胱,尿液得以正常排泄。肺阳虚衰,肺中虚冷,肺叶萎缩,无力收摄,水之上源失制,无力制约膀胱,所谓上虚不能制下,水液直趋膀胱,而致小便清长、频数,甚至遗尿。早在《素问·气厥论》中就提到:“心移寒于肺则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乃消渴病中之上消证,因肺阳虚,上不制下而引起小便量多。此外,肺痿常致小便遗尿。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是对肺寒上不制下而致尿多、遗尿的有力论证。

肺阳虚进一步发展,可兼肺心阳虚,肺脾阳虚,肺肾阳虚等症。

肺心阳虚:心肺同居上焦,肺气虚可影响心气虚,若肺阳虚衰,不足以温运心血,亦可致心阳失养,引起肺心阳虚的病机。除见咳嗽气短、畏寒肢冷外,还见心悸怔忡、尿少肢肿、面色晦暗、唇甲青紫等症。

肺脾阳虚:肺金脾土,肺阳虚衰,肺失宣降,痰饮内停,子盗母气,损伤脾阳,进而引起肺脾阳虚的病机。除见肺阳虚的表现外,兼见纳呆食少、腹胀便溏、痰多色白清稀等症。

肺肾阳虚:肺金肾水,肺阳虚衰,母病及子,不能温养肾水,可致肾阳不足,引起肺肾阳虚的病机。常见畏寒肢冷、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腰膝酸冷等症。

3)肺阴虚:肺之阴津亏损,失于滋润,可引起一系列病机变化。《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都是综合论述阴虚的病机,尤多涉及肾、肝、胃等其它脏腑。直到宋代之前,对肺的阳热亢盛、燥热伤津等肺实热的病机讨论较多,极少提到肺的阴虚。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根据“小儿肺虚,气粗喘促”的病证,制定阿胶散(又名补肺汤)这一后世诸多医家所公认的治疗“肺阴虚损”的方剂,惜未能正式提出肺阴虚的病机。其后著名补阴派大师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及张景岳的“真阴论”思想,都是强调肾阴亏损,上犯于肺阴,未直接论及肺阴的损伤。《理虚元鉴·阴虚之症统于肺》说:“就阴虚成痨之统于肺者而言,均有数种。……凡此种种,悉宰于肺治。所以然者,阴虚痨症,虽有五劳七伤之异名,而要之以肺为极则。”从而提出“阴虚之症统于肺”的著名论点,这是对肺阴虚病机的最早论述。在此之后,清代温病学派的兴起,对肺阴虚病机的认识更加深入。纵观古代文献,大多将肺阴虚与其它脏腑阴虚的病机相提并论,如肺肾阴虚、肺胃阴虚等等,单独提肺阴虚的甚少。直到解放以后编写全国高等中医教材时,肺阴虚的病机才正式得以确认,发展完善。肺阴虚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特别是温热燥邪;或痨虫侵袭;或饮食不节,素嗜烟酒、辛热燥辣食物;或五脏失和,内火燔灼;或先天不足,老年体弱;或久病重病,失治误治;或房劳太过,肾水枯竭,水不生金,均可导致。肺阴虚的病机可分为阴虚失养,阴虚失制,阴虚火炎等几个方面。

①阴虚失养:肺阴是滋养肺脏,维持肺的生理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肺阴亏虚,失于滋养,可引起肺的多种功能失调。宣发肃降功能缺乏肺阴的滋润,清肃之令不行,肺气上逆,发为咳喘气逆。肺中津液缺乏,不能转化为痰,故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咳声清高、咳嗽剧烈等症。如《理虚元鉴·干咳嗽论》云:“干咳者,有声无痰,病因精血不足,水不济火,火气上炎,真阴燔灼,肺脏〓涩而咳也。”《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亦说:“十曰干嗽,肺中无津液也,其脉细涩。……轻则连咳数十声,方有痰出,重则多咳亦不吐痰,故为干咳嗽,极难治。”均阐明肺阴失滋,津少不足,是引起干咳的重要病机。若肺阴不足,津液不能敷布全身,形体、肌肉、皮毛、二便失养,可致形体消瘦、口鼻咽喉干燥、面色憔悴、皮毛焦枯等症。如《医碥·伤燥》曰:“若亡血亡津,肾虚火盛,致此多端,则又属于人事矣。在外则皮肤皴揭枯涩,在上则鼻咽焦干,在下则二便涸涩,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涩滞虚衰。治以甘寒润剂,清肺以滋水源,庶几血充阴满,泽及百骸。”此处虽言伤燥,但从治法甘寒润剂,清肺以滋水源,可悟出肺阴亏虚,全身失滋的病机。肺为娇脏,肺叶娇嫩,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肺叶,肺叶干枯,发为肺痿,常见张口短气、咳吐浊唾涎沫等症。正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所说:“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说明阴液亏损是产生肺痿的主要原因。肺叶枯萎,清肃不行,水津不布,化为涎沫,故虽肺阴缺乏而反见呕吐涎沫。《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说:“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只此上供之津液,坐耗歧途。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声以渐不扬,胸中脂膜日干,咳痰难于上出,行动数武,气即喘鸣,冲击连声,痰始一应。”亦进一步阐明肺燥津伤,失于滋润而致肺痿的病机。

②阴虚失制: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津液下输前后二阴,则二便通畅。《血证论·咳嗽》有“肺叶腴润,复垂向下,将气敛抑,使气下行,气下津液随之而降,是以水津四布”之说,即言肺主治节,与二便排泄有密切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阴受损,津液枯少,不能下输大肠,无水行舟,传导失司,可致肠枯便秘,数日一行,排便困难。如《石室秘录·大便燥结》说:“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肺燥必伤阴,肺阴不足,清肃不行,津液不能下滋大肠,则便秘难行。《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进一步指出:“设水阴不足,津液枯竭,上则痿咳,无水以济之也,下则闭结,制节不达于下也。”均指出肺阴不足,大肠失滋,是导致便秘的重要病机之一。若热伤肺阴,或胃中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中津液匮乏,化源不足,小便生成减少,膀胱气化失司,则为小便短涩不畅,甚或癃闭。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说:“肺中常有津液养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伤,……水源不清,而小便涩;遗热大肠,而大便难。”这里阐述了肺阴亏损,上源缺水,下源断流的病机。若热甚伤阴,肺中津液枯竭而失润,清肃之令不行,水液不能正常向下输布,泛溢肌肤可成水肿,同时因津液不能下输膀胱而兼见小便短少之症。此乃通常所说的阴虚水肿证,主要源于肝肾阴虚,波及肺阴。阴精亏损,精不化气,阳用失司,虚热自生,水液泛溢。诚如《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所说:“肾水不足,虚火灼金,小便不生而患肿。”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火上炎,损伤肺阴,肺阴虚,肺失肃降,水津不能下输而尿少;水津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③阴虚火炎:《寿世保元·劳瘵》说:“夫阴虚火动,劳瘵之疾,由相火肺金而成也。伤其精则阴虚火动,耗其血则火亢而金亢。”指出肺阴不足,阴不制阳,阳气亢盛,则为肺脏虚火内扰的病机。肺中阴虚火炎,炼液为痰,痰火交阻,清肃失司,肺火冲逆,可致咳逆不已、痰粘色黄、咳吐不利等症。如《血证论·咳血》曰:“盖肺金火甚,则煎熬水液为痰,水液伤,则肺叶不能腴润下垂,其在下之肝肾,气又熏之,肺叶焦举,不胜制节,故气逆为咳,气愈逆,所以久咳不止也。”若肺阴亏虚,肺火日盛,热迫血行,损伤肺络,可致咳逆胸痛、痰中带血,或咯出鲜红色血液。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说:“凡病血者,虽有五脏之辨,然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易嗽血,液涸而成痰。”《血证论·咳血》也说:“肺为娇脏,无论外感内伤,一但伤其津液,则阴虚火动,肺中被刑,金失清肃下降之令,其气上逆,嗽痰咳血。”肺虚火炎,虚火伤络,热迫血行,随咳而出,便为咳血。此外,肺阴不足,虚火内生可引起全身性虚热症,表现为全身低热、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等热象。肺阴虚的病机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肺胃阴虚、肺肾阴虚等病机变化。肺胃阴虚:肺金胃土,肺阴虚进一步演化,子盗母气,可伤及胃阴;胃阴虚,土不生金,亦可引起肺阴虚,两者互为因果,形成肺胃阴虚的病机。出现干咳痰少,咯痰不爽与饥不欲食,胃脘不舒、干呕呃逆等症。肺肾阴虚:肺金肾水,肺阴不足,母病及子,金不生水,可伤及肾阴,形成肺肾阴虚的病机。表现为咳嗽痰少、呼多吸少、腰膝酸软、遗精失眠等症。肺阴不足,津不化气,可致肺气虚衰,形成肺的气阴两虚的病机,则可见咳嗽气喘、痰少粘稠、咳痰声低不爽、神疲乏力、潮热盗汗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