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至二十一世纪。我们祖先的语言——汉语,几千年来在无数次危难面前维系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纽带,正面临着新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在这个全球文化充分交流、充分竞争的时代,如果未来汉语将被彻底遗忘的话,这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代人,30年的时间。 不相信吗?假设,如果上个世纪后期汉语没有及时信息化(只需要1976-1978年中国的历史走向稍有变化,科学的春天没有及时来到,就很可能导致这个后果,感谢英明的第二代领导人吧),如果在1980年我们国家没有制订国标区位码、GB2312、GBK等信息化标准,世界上1990年开始研发、1994年发布的Unicode文字编码中没有考虑汉语的话,我们的汉语将陷于何种境地?想想看,若现在电脑上,手机上,互联网上没有中文内容,汉语是否就已经相当于灭亡了(其实有宝岛在,汉语还能剩下一半)?要知道,在这个疯狂和爆炸的时代,诺基亚的倒台也不过是5年之间的事情。 科技才是决定语言文字命运的条件。 语言从创造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科技的烙印。汉字字体拥有最为丰富、独特的变化和美感,是西方文字用几何图形描述的字体远远无法企及的。因为沿用至现代的汉字手写体(隶书、楷体等)产生的时期,毛笔和纸已经普及,毛笔可以实现笔画轻重变化,而纸造价低廉,书写效果很好。而西方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使用羽毛笔、羊皮纸等效果较差的工具。 而在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的过程中,语言更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例如现代英语之于莎士比亚时代中古英语,白话文之于文言文,都会有常用单词/单字逐渐减少,而句子逐渐变长的趋势。因为,书写工具渐渐经济普及,能够承担更长的篇幅;传播难度渐渐降低,更多的人能够学习理解。 进入今天互联网时代,语言的书写、传播和变化变得更加迅速。使用键盘及智能输入法输入汉字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手写的速度;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微博、个人空间等载体,`早已取代了传统的书籍;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是这样说的:现在世界每分钟产生的照片 数量,就超过了整个19世纪所拍摄的。至于现在,通过各种载体发表文章的速度,即使没有明确的统计,但数量级上必然是相似的。在这种条件下,由新环境、新事物,与不同语言的融合交流,或者干脆是由于随机的、娱乐的、甚至营销的因素而产生的新词汇或者新语法,可能短短几天就普及全国。 目前,我们每天我们汉语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在北美和澳洲,有一类蚂蚁被称作蜜蚁。 就像其他蚂蚁有工蚁、兵蚁的分工一样,在一窝蜜蚁中,有一部分个体会成为蜜蚁,它们整天倒挂在蚁穴的顶部一动不动。其他工蚁会将花蜜喂给它们,这样它们的腹部会夸张地膨大,成为为蚁穴储存食物的工具。 蚂蚁有蚂蚁的生存法则,它们的社会化分工深深地刻在它们的基因之上,是一成不变的。而作为万物的灵长,我们人类没有天生的分工,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古汉语的传承非常重要,其意义无需赘言。但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每个人都有必要去系统学习古汉语呢? 古汉语的造字方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沿用,化学元素的形声造字、网络用语的象形、会意造字,都是常见的例子;古汉语中的很多成语、谚语、名句等,其含义耳熟能详,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引用,已经融为了现代汉语的一部分,我们通常不需要古汉语的相关知识即可解读。诸如此类,这些“融入现代汉语框架的古汉语”并不是本文需要争辩的主体。、 但是,现代已经不再使用的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特有的词汇,是否应该要求每个人都去系统地学习掌握呢? 目前,根据各省高考大纲,与古汉语相关的知识大约分值在42分左右,占用高考语文总分的28%左右;每学年语文课时约240节,其中古汉语占用的课时难以准确统计,根据对若干(样本数<=5)在职语文教师的咨询,约在33%-50%范围内,即大约80-120课时。这就是古汉语所占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大概比例。 而我们消耗了如此巨大教育资源来学习的古汉语,是否能产生足够的价值呢? 古汉语是一种已死去的语言,现在再没有新的文章是用古汉语写成,而来源于古代典籍的古汉语文章,可以说是读一篇就少一篇,翻译一篇就少一篇。再强调一遍,我的本意绝非彻底忘记古汉语。现代汉语中经常引用来源于古汉语的成语、谚语、名句等,但理解和使用这些引用并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古汉语。 京剧也是我国的国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喜欢京剧,都认为京剧是最高雅的艺术之一。但是,一百个人也很难找出一个人会唱梅兰芳,但十个人里总能挑出一两个人会哼哼李玉刚。曲高和寡。文化要想传承,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传播和普及,对于京剧的普及来说,李玉刚功不可没。看当年赵丽蓉先生的小品《如此包装》,感觉微微有些迂腐。现在京剧、评戏等传统戏剧面临的问题是生存还是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不舍弃一点东西?在现代通俗唱法中引用京剧的唱腔,就是京剧最好的归宿。 我们承认我们对古汉语抱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分。但这种感情并不是我们将其从坟墓中挖出的理由。抛开感情因素,古汉语只是一种过时的工具而已。它难于学习,难于理解,对于不是成语也不是名句的古汉语句子,它也很难用现代的输入法来信息化,对于汉语的传播和与世界诸多文化竞争中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我们不将古汉语列为必修课程,古汉语会失传吗?杞人忧天。在西方国家,拉丁文是很多贵族学校特有的课程。许多企业、组织的宣言、座右铭等特地使用拉丁文来书写。对于准备在大学阶段学习古典文学、历史、考古等专业的学生,他们也必须要学习拉丁文。对于我国来说,这种情况也完全适用。在目前的语、数必修、理化生史地政选修的高考模式中,可以将语文也拆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古汉语列入语文选修课程,供想要报考文学、历史等相关专业的高中学生学习。 如果我们从高中语文中删除掉古汉语的内容(但是,古汉语的诗词、名句、谚语等,非常有必要保留),这样节约下来的课时,应该如何利用呢? 我认为,答案就是,汉语的未来。 现在有几个人还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几乎没有了,大家都在利用搜索引擎;有几个人还在写信?几乎没有了,大家都在利用电子邮件、短信和即时通讯软件;有几个人还在看报纸杂志?也许有很多,但更多的人在使用门户网站、博客、微博、朋友圈;有几个人还在看书?当然还有很多,但是看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的人更是越来越多。为了搜索到想要的内容,应该使用什么关键词?怎样才能让你的文章更容易被搜索到?怎样才能让你的博文/微博/朋友圈能被大量转发?怎样在充满营销意味的文章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怎样利用网络求证,区分真相和谣言?怎样提取一个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如何分析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的某个片段的含义/作者意图?怎样区分一篇文章是有理有据的科学论证,还是利用文字游戏进行错误引导或者诡辩?这些都是目前社会需要,每个人也需要,而语文课程并能没有系统地教给我们的能力。现在的语文课程,仍然没有接受科技正在不断进步,汉语也在不断进步这一事实。 别忘了,人的青春是有限的,语文课时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时中,如果我们过于偏重于传承,就必然要忽视发扬。而实际上,语言的发扬,才是决定语言命运的关键。在蜜蚁的群体中,作为食物仓库的蜜蚁必然是少数,而采集食物的工蚁才是多数。 忒休斯之船将在海上航行百年。任何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直到有一天,它的所有木板都已经被替换掉了。那么,他还是之前的忒休斯之船吗? 至少,对语言来说,回答是:是的。英语早已不是古英语,汉语也早已不是古汉语。现代英国人完全看不懂乔叟的著作,也很难看懂莎士比亚;我们看《尚书》完全是天书,即使是较近代的四大名著也不能全部准确理解。但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大禹治水,成汤革命,武王伐纣,知道很多历史典故,知道很多成语谚语(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有很多成语谚语,现代的含义和古代原意有较大差别,甚至完全相反);四大名著电视剧的各版对比,更是各大论坛上热议的话题。一百年以后,忒休斯之船依然是忒休斯之船。一千五百年以后,现代英语仍是英语;五千年以后,现代汉语仍是汉语。零件的替换不会影响整体的传承。 但是,我们能否打赢这场发生在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海战,依赖的并不是过去的忒休斯之船,而是现在和未来的忒休斯之船。我们的对手是日本动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是Youtube视频网站,是Twiter微博网站,我们想要让我们的语言在这些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搭建的全球竞争平台上拥有一席之地,依然任重道远。一个没有未来的语言,是不配拥有过去的,一个忽视了科技的语言,是不可能拥有未来的。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需要记忆汉语的过去,但是,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保卫汉语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