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于射礼的酒令文化——投壶

 梦泽赤子 2016-08-16

人类成长的见证-射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033ba01000941.html

“背手抽金簇,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这是唐代诗人张枯笔下驰马射箭的场面,何等豪迈,何等潇洒。

人类成长的见证-射箭

         现代射箭运动


  射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远古祖先赖以谋生的手段,又与军事活动紧密联系,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娱乐运动项目之一。据有关的考古资料,在距今28000多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磨制的石箭头,表明当时已经使用弓箭了。
  弓箭的出现,使最初的人类掌握了一种异常先进的工具。所以,在上古人类的心目中,弓箭自然成了战胜天灾的一种威力无比的法宝,而最初的优秀射手也被当作神来崇拜。古代神话中的后羿,就是一位善射的英雄,传说他用弓箭射落了九个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太阳,为百姓创造了幸福。后翠,堪称远古时代第一个优秀射手。从此,射箭作为一项武艺活动,在历史上开始了其漫长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代,由于青铜箭簇的大量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当时的射箭水平。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商代已设立了专管射事的官或统率弓箭手的武官——射。周代,射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被称为男子之事周礼中记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将射箭列入其中。
  当时规定,男子15岁就要开始习射,成年后要按不同等级,在不同的场所继续练习射箭,而后参加每年举行的不同等级的射箭比赛。比赛时要进行饮酒、奏乐等一系列繁杂的礼仪,被称为射礼。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较早的射箭比赛了。

人类成长的见证-射箭

                           宋 骑射壁画摹本


  春秋战国时期,射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诸子百家,也对射箭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据《礼记.射义》所载,孔子在翟相之圃射箭时,观看的人围得像墙似的,这也许是孔子对弟子进行射以观德的教育:荀子、墨子等也都是射箭好手,并将射箭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由于战事频繁,射箭的普及范围更为扩大。魏国的著名改革家李悝,曾下过一道习射令,规定人们发生纠纷后打官司时,先进行射箭比赛,谁射得准,官司就断谁赢。这虽有些荒唐,但李悝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学习射箭的本领,反映了当时对射箭的重视。这一时期,在赵国还出现了赵武灵王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的事情。赵武灵王通过改革,引进胡服,鼓励骑射,使国力大盛,成为历史上尚武强兵的典范。
  随着射箭运动的普遍开展,出现了不少身怀绝技的射手。《战国策.西周策》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日善。这也就是后来成语故事百发百中的由来。
  当时的射箭技术,随着射箭的普及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总结出不少射箭理论,如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而左手不知等,这些均是对当时射箭理论的精练概括。
  秦汉三国时代,射箭在卫国强兵的军事活动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当时军中涌现了许多善射的能手,最著名的是长于骑射的飞将军李广。据《汉书.李广传》载,一次李广外出打猎,见草丛中卧着一只猛虎,他一箭射去,火星四溅,近前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而箭头则已深深地射进了石头之中。可见他射箭之神力了。其后如左右驰射的董卓,辕门射戟的吕布,都是精于射箭的军将。这时,有关射箭的著述已大量付梓,仅《汉书.艺文志》中就汇载有《逢门射法》等869篇。说明不同特点的各家射法已经形成。
  民族大融合时代的两晋南北朝,射箭的竞技和娱乐色彩渐浓,并产生了正式的射箭竞赛活动。《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遵传》曾记道: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曾举行过一次射箭比赛,当时是将一个能容 二升的银酒杯悬于百步以外,19个人进行竞射,射中者即得此杯。结果,濮阳王顺喜获此奖杯。这当是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奖杯赛。
  武举制是唐代武则天首设的一项选拔与培养军事武艺人才的制度。在其中的9项测试科目中,仅射箭就占了5项,即长垛、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反映出射箭这项军事体育活动在唐代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当时,妇女射箭活动也十分盛行,杜甫《哀江头》一诗中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正是对妇女们射箭技艺的形象描绘。由于射箭所具有的竞赛性与娱乐性,因而又常常成为文人们的一项文娱活动。唐代浪漫大诗人李白、诗圣杜甫,均是射箭能手。李白曾自诩为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驾,而杜甫在打猎中则射飞曾纵鞍,引臂落梦鹙鸧(qiucang)”
  宋代的射箭活动,在民间十分普及。如以练武习射为主的弓箭社,在当时的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弓箭手3万多人。据《梦梁录》所记,南宋时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民间射箭组织射弓踏弩社射水弩社,对入社者的要求是武艺精熟,射放娴习,这可能就是当时民间射箭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与此相适应,政府为推广射箭活动,于元丰二年(1079)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射术,均有文字说明和图解,与近代的操典极其类似。
  辽、金、元统治下的北方少数民族,骑马射箭是他们生存的基本技能,如契丹族的射木兔、女真族的射柳、蒙古族的射狗草等习俗。这些射箭比赛都要求有很高的技巧,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对射箭的重视。
  满族自谓以骑射立国,所以清代的射箭活动也十分盛行。康熙六十一年(1722),将木兰秋围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专门射猎场所。这更促进了习射风气的盛行。当时流行的娱乐射法有射月子射鹄子射捆等,并都有较高的技巧要求。这表明此类射箭活动已逐渐脱离军事而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属于体育活动的范畴了。

人类成长的见证-射箭

          清·郎世宁《弘历射猎图》


  清末,现代火器逐渐普及,射箭的军事意义逐渐消失,演变为纯粹的体育项目。我国现代的射箭运动,是继承古代传统、吸收近代世界射箭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源于射礼的酒令文化·投壶

 (2007-02-08 01:26:36)
分类: 酒令游戏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而且也是古代宴会上的一种礼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发展,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

由于投壶活动是一种分输赢、决胜负的游戏,所以在古时,这项礼制或娱乐往往会渗入一些政治斗争的色彩。《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即位,齐景公、卫灵公、郑简公前去祝贺。晋昭公设宴,席间举行投壶游戏。晋昭公先投,晋臣荀吴致辞说:“有酒如淮水滔滔,有肉如水中小岛。我们 国君若一箭投中,要做各国的盟主。”晋昭公果然一投而中。齐景公很不高兴,因为齐国也是一个大国,岂能屈尊晋国之下,便在投壶前自己致辞说:“有酒如渑水流长,有肉如堆成山岗。我若一箭投中,要替代贵国盛强。”随后也一投而中。这庆贺宴会竟成了剑拔弩张的“鸿门宴”。

秦汉以后,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史书《西京杂记》中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代矢不用棘也。”在河南南阳汉画馆中珍藏着一块刻有投壶场景的画像石。


源于射礼的酒令文化·投壶

             汉·投壶画像石

  这块投壶画像石刻40×130厘米,采用了简洁的手法,就把投壶这一生动情景描画得惟妙惟肖。画像中部一壶一酒樽,壶内有两矢,樽内有勺,在鼓乐声中,宾主二人正抱矢投壶。投入壶中的为胜,投不中者为输,对输者要进行罚酒,由旁边的司射裁判。图左那个彪形大汉、似已服输饮酒过量,醉醺醺的软瘫地坐着,面部表情难受而被人搀扶离席,中间的二人跪坐两旁,一手怀抱数只矢,一手执一只矢,以壶口为目标,全神贯注,用矢投入。

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特别是三国时期一个叫邯郸淳的人写的《投壶赋》,将投壶者们身手不凡的投技和妙趣横生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宋司马光《投壶新格》一书“夫投壶闹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 《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其中反映了射的多样化演变和礼制形态向游戏娱乐活动的渗入。

源于射礼的酒令文化·投壶

         宋·投壶示意图

   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断续地在士大夫的酒宴中进行。

民国时期,军阀孙传芳倡导尊孔复礼,拉拢一些知名学者行投壶之事,章太炎也列名其中,鲁迅先生因此表示不满,以为是“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的征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照他看来,投壶是脱离民众的士大夫阶层的风雅之事。 
        
 其实在古时,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就很普遍。在明清小说中,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都玩此道,《金瓶梅》十九回中,有西门庆与应伯爵以及李桂姐等在“院子内投壶耍子”的描写;《镜花缘》里的那位“乌投壶”,能玩出“苏秦背剑”、“鹞子翻身”、“朝天一炷香”、“张果老倒骑驴”等许多花样,可见这种游戏在民间的普及程度。

源于射礼的酒令文化·投壶

    CCTV《鉴宝》节目中展示的明代铜投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