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蛤蟆骨朵儿--蝌蚪--戴任

 老北京的记忆 2016-08-17

您知道“蛤蟆骨朵儿”是什么吗?

  

  北京话“蛤蟆”是青蛙的意思,花含苞待放时叫“骨朵儿”“蛤蟆骨朵儿”是未长成的青蛙——蝌蚪,这个叫法很形象,蝌蚪圆圆的也有些像花骨朵儿。

  

  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以群居为主。当蝌蚪成熟了,它们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逐渐退化它们的尾巴。

  

  在老北京“蛤蟆骨朵儿”是孩子们的喜欢的玩意儿,孩子们不仅可以水边自己捞“蛤蟆骨朵儿”玩儿,市场上、胡同里还有卖“蛤蟆骨朵儿”的。

  

  “蛤蟆骨朵儿”是春天的玩意儿,柳絮飘飞的时候就是“蛤蟆骨朵儿”上市的时候,小贩儿一般用挑子挑着“蛤蟆骨朵儿”、大田螺和小金鱼儿等一块卖。

  

  当然卖的时候,会伴随着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的吆喝叫卖声

  那时候孩子没什么玩的,养点活物儿,总是很有意思的。孩子们以为养的“蛤蟆骨朵儿”可以变成蛤蟆蛙,其实玻璃瓶中养的“蛤蟆骨朵儿”是没有变成蛤蟆的。

  

  “蛤蟆骨朵儿”也不贵,孩子用零花钱可以买上几只。其实大人也乐意给孩子买,大人买“蛤蟆骨朵儿”可不是为了养着玩儿的,买来是给孩子喝的。喝活蝌蚪,您是不是震惊了。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一水吞之,云不生疮亦解毒之意也。

  

  北京的春天气候干燥,特别容易上火。老家儿们就让小孩喝“蛤蟆骨朵儿”,中医认为“蛤蟆骨朵儿”属寒,能清热解毒、败火,且不管是否真有此疗效,一般大人还是信的,会买几只给孩子喝。

  

  喝“蛤蟆骨朵儿”也是有讲究的,“蛤蟆骨朵儿”越小越好、越黑越好。那些大一点儿的、长出腿儿的就不能喝了。颜色发黄的就更不能喝了,说不定是癞蛤蟆呢。

  

  喝的时候在碗或杯子中放入蝌蚪和水,然后一仰脖儿就直接吞进肚子里去,小蝌蚪借着水流,径直往嗓子眼儿钻,但您可千万别一边喝一边嚼,那味儿就变了。

  

  由于喝“蛤蟆骨朵儿”既伤害了保护庄稼的益虫,又有连同蝌蚪身上的寄生虫一起喝进去的风险。所以,现在这个习俗已经消失了,我是没喝过,是不是该庆幸一下。

  

  多说一句,济南也有喝“蛤蟆骨朵儿”的习俗,济南人管这叫“喝活”,老济南喝活必须是蘸醋的。在电视剧《新燕子李三》中,就有这么一段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