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匿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

 panyunbo 2016-08-18


隐匿性骨折又称亚临床骨折,指用常规X线检查难以发现或者难以及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用其他影像学方法才能发现的骨折。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漏诊误诊率高,若延误治疗,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笔者近3年来共诊治38例隐匿性骨折,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殷浩

来源:医学界骨科频道


一般资料




本组共38例,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4—76岁,平均34.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自行跌伤12例、高处坠落伤5例、其他伤4例;就诊时间1小时—1周; 所有患者在门急诊表现为局部轻微疼痛,压痛,行DR片均未无明显骨折线或骨小梁异常,考虑有骨折可能患者,建议行64排CT或1.5T MRI检查。评判标准以多层CT上任何一MPR图像观察到骨皮质或骨小梁中断即确诊为骨折。MRI诊断骨折的标准定为 T1WI及 T2WI呈不规则线状、条状低信号带,以及WI低信号带周围有高信号水肿区;骨折伴随骨髓水肿并出血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带周围夹杂斑点状高信号,而 T2WI仍呈一致的高信号;对确诊骨折患者均予以外固定4—6周,期间指导功能锻炼。


结果及治疗




38例行CT检查者28例,阳性24例,阳性率86%,行MRI检查者16例,确诊者16例,阳性率100%;骨折部位:踝部骨折5例,肋骨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4例,骨盆骨折4例,椎体骨折3例,跗骨骨折3例,桡骨远端骨折3例,横突骨折2例,肱骨外髁骨折2例,桡骨颈骨折2例,肱骨髁间骨折1例;确诊患者均予以外固定制动,根据骨折部位制动时间4—12周;其中2例股骨颈骨折,1例胫骨平台骨折未能遵从医嘱及时制动,导致骨折发生再移位,行复位内固定术。其余患者均经6月—23月,平均12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无明显后遗症发生。


讨论



1、隐匿性骨折的临床特点  


早期症状不典型,症状轻微,体征不明显,X线阴性是隐匿性骨折主要特点。患者可仅仅表现为局部轻微疼痛,肿胀,关节或肢体活动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导致医患双方容易掉以轻心,往往延迟诊治。从病理学上看,隐匿性骨折是骨小梁的微小断裂,由于垂直力的作用,骨小梁断裂后互相嵌顿、重叠,由于这种病理变化不能构成病变与正常骨组织密度的对比差,应用X线平片难以诊断。


2、影像学检查优劣比较 


由于隐匿性骨折与软组织损伤鉴别较困难,及时详细的体格检查也仅为临床确诊提供了线索,因此更高级的影像学检查成为必需,早期诊断归根结底是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DR及CR图像的对比度及清晰度显著高于传统X线片,明显骨折一般不会漏诊,但可因为骨结构的重叠、投照角度的异常以及骨折线细微、骨折端无移位、骨形态完整而不能发现骨折。一般认为,MRI对隐匿性骨折所伴随的骨髓水肿、出血有极高的敏感性,而多层CT空间分辨率高,可三维重建,具有各向同性的图像质量以及快捷的多平面重建的优点,对细微骨折的显示能力大大提高,显示骨皮质骨折优于MRI。


3、我们的体会  


对于如何避免对隐匿性骨折产生漏诊或误诊,首先要提高责任心,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解释,平时做好基本功训练,认真查体,多问多查,对病人漠不关心,敷衍了事是不可能早期发现的;其次仔细分析创伤机理,分析受伤时的暴力大小、部位、体位,处理经过,做好疾病的重点筛查,切不可泛泛而查;再次完善影像学检查,及时行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部分患者伤情不重,拒绝进一步检查,要给予外固定,交代注意事项,定期跟踪随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