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光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

 圆角望 2016-08-18

原标题:【夜光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

图说:Margarita Kabakova 人物摄影

图说:Margarita Kabakova 人物摄影

舒晋瑜/文

作为上海书展最大亮点之一,阿列克谢耶维奇将带来其最新力作《二手时间》(中信出版社),于18日至20日参加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及思南公馆举行的两场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活动。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两个月,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曾表示,“希望知道中国读者是怎样读我这些书的。”如今,她终于有机会在上海书展期间,和中国读者当面交流。

书展开幕前,在出版方的协助下,本报通过越洋邮件率先采访了阿列克谢耶维奇,且看这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将与对谈嘉宾、国内顶尖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教授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时代苦难和

勇气树立丰碑

记者出身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通过与事件亲历者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她的书中没有中心人物,也没有主观的心理分析,单纯通过访谈表现人们对战争、灾难、生活最原始的感受和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呈现。

也正因为此,阿列克谢耶维奇长时间苦恼的是:“真相都是零散的,多种多样的,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不能够同时容纳进一个心脏和一个大脑。为了写出我的所见和所闻,我曾久久地寻找自己的风格体裁。直到后来我读到作家阿达莫维奇等人的作品,于是豁然开朗。”

在三十年前,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吕宁思就曾翻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他总结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手法的两个特点:一是纪实文学;二是复调式风格。诺贝尔奖委员会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称:“她以复调式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这既肯定了她在文学手法上的创新,也赞扬了她作品内容的历史价值。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式写作,不仅仅是体裁的创新,更基于身为一名优秀记者和作家的专业和良心。她以复调的眼光看待事件和人物,对任何一个故事,都不会只从一个方面去观察和表述,她说:“实际上,在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所有的一切。”她不但写一个社会的两面和多面,也写一个人的两面和多面,而且让他们自己去讲述。阿列克谢耶维奇表明,她并不是要评价苏联思想和苏联历史,更不想评价任何人,而只是形而上地描述一种人类的生活悲剧。

 让普通人诉说秘密和恐惧

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具有强烈纪实性的作品,成为以“非虚构”为潮流的世界文坛的标志性人物。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凭借《二手时间》获得瑞典笔会奖、莱比锡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国际性奖项认可。然而,作为曾经的苏联公民,阿列克谢耶维奇被权力视为反叛者,她用做记者的笔真实地记录着历史以及历史中普通人的痛苦和眼泪。

作为一个在前苏联成长起来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思想经历巨大的转变。她的处女作名为《战争中没有女性》,同样是非虚构的口述史作品,记录了卫国战争时的苏联妇女,作品延续着苏式革命文学的高大全的革命精神;此后的《锌皮娃娃兵》写作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寻访了当时的苏军军官、士兵、护士,还有苏军的家人,真相让她无法回避,更无法逃离反思。

“这像是童话故事中,皇帝除了灰色不喜欢其他颜色,所以这个国家所有的东西都是老鼠皮色。”在她的笔下,娃娃兵们为了消除恐惧和焦躁,疯狂吸毒然后疯狂杀人,他们即使是牺牲者,也压根算不上英雄。整本书因此弥漫着灰暗无奈的气息。

《锌皮娃娃兵》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罪证”,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遭遇政治法庭审判,2000年被迫远走巴黎,2011年才返回白俄罗斯居住。无论是《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还是《锌皮娃娃兵》,阿列克谢耶维奇在那个时代写下它们,都源于巨大的勇气。

她把受访人的故事作为写作材料,但她的独到之处是质疑人生,直到平凡的表面破裂绽开,吐露出生活的本质。而她采用的方式是寻找那些受惊的人,那些“自作自受的人,摆脱困厄又有所感悟的人”,让个人的声音发出合唱的音量,因为在她看来,作家的任务只是提出问题,而“我的主人公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才是更加有趣的。”

《二手时间》就在试图滤去20世纪苏维埃人作为人类的特殊经历,然后质问人们:如果乌托邦引来了灾难,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人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精神的虚无,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亚当还能往哪里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只是写了她的同胞。她关照的是所有人。她询问的是亚当。

《二手时间》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阿列克谢耶维奇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

 如今更关注孤独的灵魂空间

回顾过去三十年创作,阿列克谢耶维奇说,以前她更感兴趣的,对自己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比如战争和切尔诺贝利。今天,她最感兴趣的是人类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在她看来,世界由此而转变。

三十年的时间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了一套“红色百科全书”,包括被称为“乌托邦之声”的五部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最后的证人》《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祈祷》和《二手时间》。她把《二手时间》称为“红色人类终结篇”,这本书也是她个人内心与那个伟大而悲壮的实验时代的告别篇。但是她对于俄罗斯民族心灵的探索不会终止。

为何阿列克谢耶维奇能够在各国频频获奖,在全球以多种语言出版了一百三十部作品,并且最终摘下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她说,这是因为人们对这样一种国家、一种理想,有一种巨大的好奇心,“而我成功地使人们接触到了它,揭开了它的面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