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句话告诉你201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究竟是谁

 遇事明言 2015-10-08

诺贝尔奖官网在北京时间19:00公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授予白俄罗斯女记者和散文作家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颁奖词为: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for her polyphonic writings, a monument to suffering and courage in our time)。

鉴于村上春树7年陪跑,有网友发出愿景:若干年后,一位作家将春上村树和小李子陪跑的事情写成了一本书并改编成了电影,之后同时捧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奥斯卡。

别做梦了,赶紧看看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你连名字都记不住的女人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吧。

-1-

纪实文学

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1948年,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以写战争和灾难著称,并以自己的战争纪实文学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独树一帜。从1984 年起, 她先后创作了《战争中没有女性》、《最后的见证人》(1985)、《锌皮娃娃兵》(1990)、《被死亡迷惑的人们》(1992)和《切尔诺贝利的祈祷》(1997)等纪实作品,其中以写战争题材的居多。从1980 年起,她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开始在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创作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

她曾说:“没有记忆的人, 只能产生恶, 除了恶还是恶。”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启示。

-2-

烽火连天

她有11个亲戚在反德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丧生:乌克兰外公死在布达佩斯城下;白俄奶奶在游击队遭封锁时, 由于饥饿和患伤寒死去了; 还有两家远亲同他们的孩子一起被法西斯分子烧死在窝棚里……白俄罗斯人和俄罗斯人不能忘怀的还有那惨绝人寰的哈丁大屠杀和著名的列宁格勒大封锁……这些抹不去的记忆让她的创作锁定在了卫国战争的亲历者身上。于是一个在文坛上不被人知晓的新人开始了她的“创作苦旅” ———拎着录音机挨家挨户,遍访战争亲历者,录下他们的讲述,然后将其转化成文字。就这样《战争中没有女性》和《最后的见证人》诞生了。

-3-

战争纪实之《战争中没有女性》

“我从前线回来时才21岁,已经是个白毛女了。我一只耳朵被震聋了,每当半夜里听到附近矿井开采爆破的声音,我就会从床上爬起来发疯地往外跑……”——《战争中没有女性》

1984年,用5年时间才完成的《战争中没有女性》,发在一本文学杂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4年足迹遍布200多个城镇与农村,采访了500多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苏联女性,整本书就由这些采访构成。这些女人的生活和命运都曾被二战剧烈地改变,但在战争结束几十年后,都没有人曾经像她一样关注这个问题。如她自己所说,战争是一种男性气质的东西,正因为如此,那些被卷入其中的女性才面临着更大的痛苦:要承受与她们体力不相符的搏杀与劳动,并且在战后被忽视。尽管获得了文学界和普遍好评,官方依然指责她站在反苏言论一边,给伟大的卫国战争抹黑。她很快就丢了工作,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改革,这本书才得以出版,结果一解禁就在国内卖了200多万本,官方忽然又开始喜欢她,发给了她共青团国家奖(Komsomol StatePrize)。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苏联得奖。

在苏联,同样写战争题材的作品更多的是把战争里的同胞们塑造成英雄,而她的文字里体现的则是战争对生命的摧残以及军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这本书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4-

战争纪实之《最后的见证人》

“ ……战后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一个相同的梦折磨着我,我经常梦见那个被我打死的德国人……他跟着我不放,一直跟了我几十年,不久前他才消失。当我目睹了在他们机枪的扫射下,我的爷爷和奶奶中弹而死;他们用枪托猛击我妈妈的头部,她黑色的头发变成了红色,眼看着她死去时,我打死了这个德国人。因为我抢先开了枪,他的枪掉在了地上。不,我从来就不曾是个孩子。我不记得自己是个孩子… …”

《最后的见证人》讲述的则是战时儿童的遭遇。“书中有一百个人回忆发生在他们童年时的那场战争… …主人公不是政治家、不是士兵、不是哲学家, 他们是儿童———不偏不倚的见证人。”

在《最后的见证人》中,没有军队进攻和大规模坦克战的战争场面,是儿童亲眼目睹的战争,很多人表白自从目睹了法西斯分子残忍的大屠杀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他们不自觉地也学会了杀人。

-5-

战争纪实之《锌皮娃娃兵》

在《锌皮娃娃兵》里,她对阿富汗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还原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真实面目。作品中记录道:有些娃娃兵,为排遣作战中的恐惧,他们就吸毒使自己麻醉,然后就疯狂地杀人。作家剥去了昔日英雄的光环,再现了那些娃娃兵在战争中的真实感受。苏联作家与读者一贯在军人身上寄予的理想与希望被粉碎了。因此作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指责。很多人认为,这种将英雄等同杀人犯的写法简直就是对那些无辜英雄的亵渎。尤其是那些长眠地下的士兵的母亲们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她们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她们站出来为自己死去的儿子们鸣不平,甚至将作家告到了法庭。而作家认为,战争是一种将人带进他的情感边缘的极端的场景,作家就是在创造或再创造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人的情感世界。她所希望的是,在唤起人们对战争的仇恨的同时,也能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

这本书秉承了极简主义的风格,没有中心人物,没有结构,标题都是类似“一位母亲的话”、“一位司机的话”、“一位中士侦察兵的话”这种格式。

《锌皮娃娃兵》不仅在白俄和俄罗斯被搬上银幕或舞台,而且在欧洲很多国家,根据它改编的剧目频频在剧院里上演。《锌皮娃娃兵》深远的现实意义已经超越了国界:曾经发动过非正义战争的国家和人民都应该忏悔过去,避免历史上的错误。

-6-

灾难纪实之《切尔诺贝利的祈祷》

完成于1997年的《切尔诺贝利的祈祷:面向未来的纪事》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也为她建立了国际声誉,出版后的几年内,随着译本的面世,相继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获奖,2005年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也获得了当年的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关于切尔诺贝利这个题材,这本书已经成为不可不读的经典。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4年后,阿列克谢耶维奇才下定决心动笔写它。在这四年内,她本人及父母还有身边很多人都生活在被污染的地区。她母亲因此双目失明,在这个地区长大的孩子中有250-300人得了甲状腺癌。虽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离基辅约160公里,离明斯克约320公里,但因为爆炸当天的风向,大部分放射性物质都被吹向了白俄罗斯。这个小国因此成为这次灾难最大的受害者,23%的国土受到了核污染(乌克兰为4.8%,俄罗斯为0.5%),26%的森林及河流也处于污染带内。关于切尔诺贝利,有极多的重要数字值得列出,辐射量相当于广岛长崎投下的核弹的500倍,核心区辐射达到3500伦琴,约50万人参与了救援,污染区至今还生活着800万人……但她都没有写,她的重点是记录人们如何埋葬自己的动物,被赶出自己的家园,如何失去自己的爱人,又如何始终无法理解这一切。只通过数字是无法真正记录下这场灾难的。

-7-

关于新作《二手时代》

《二手时代》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的作品,它的对象不再限于局部战争和核电站,而是扩大到了整个国家: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采访从199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2年,可以说这是她写的最慢的、也是最有野心的一本书。

书中描写的最悲惨的莫过于老人:他们在希望和等待中过了一辈子。斯大林的时代,他们总听说,战争就要结束了。赫鲁晓夫说,很快我们就能实现共产主义了。戈尔巴乔夫说,很快自由就要来了。后来叶利钦和盖达尔说,我们就快要富起来了。有人等了20年,就为了等一套国家分配的房子,结果休克疗法来了,盖达尔说,你们可以自由买卖房子啦!还等什么,赶紧去买啊!可是拿什么买?以前可以买的起一辆伏尔加汽车的钱现在只能买一双鞋。

在全书的末尾,她采访了一个生活在偏远农村的老妇人,对她来说,世界依然是多年前的模样,在这巨大的时代震荡中,她什么都没有失去。“我很贫穷,几十年来我都只关心那些生活必需品,人们说什么,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普京、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她来说都是一样。她只等待春天,那时候又可以开始新一轮的播种,而春天总是会来的——不像某些别的希望。她不被这些希望折磨,也没有历史的观念,如同大地一样卑微而坚强地活着。可能只有这样的人民,才会觉得这么多年,没有经历一场荒唐的时代悲喜剧。

-8-

关于译本

她的书在十几年前就进入了中文世界,那时候没有引起什么反响。1985年,她的第一本书《战争中没有女性》被翻成中文,1999年,翻译家高莽(笔名乌兰汗)和田大畏也翻译了她当时的两本最重要的纪实文学作品《锌皮娃娃兵》和《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的纪事》,结为一本,收入《新俄罗斯文学丛书》,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记得这套丛书了。现在她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能找到的也还是只有这三部。她最新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二手时代》(Secondhand-Zeit,2013)在第一时间被译成德语,但至今都没有英文版和中文版。不过相信就从今晚开始,她的书将被大量出版,我同时也相信,她的书对于同样遭受过战争灾难却少有反省的中国人来说,有着深远的启示。

本文为反观综编自陆晶靖《阿列克谢耶维奇是谁 》、陈新宇《阿列克西耶维奇和她的战争纪实文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