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应四时话养生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8-18
  老百姓有句谚语,“春捂秋冻,老了没病。”中医有句话,《黄帝内经》记载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原则。但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其实并无矛盾。春捂是指到了春秋衣服要多穿一些衣服,人不要太贪凉,实际上与春夏养阳的道理是同出一辙:秋冻是指秋冬寒冷季节不要过于穿得太暖和,应当适度感受一点寒冷之气,使人的适应能力不断加强,以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人要适当進一些补品,以补充阴精的充盛,这句谚语基本概括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既注重阳气的充盛,时时加以维护,又要注意阴精的不断补充与维糸,所以中医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仅仅是从养生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自然的一般原则。具体到如何更好的顺应四时,其内容则不仅如此简单。因为中国文化对四时的概念包括一天的四时,指早晨、中午、晚上、半夜四个明显时间段,中医称之为平旦、日中、日西、夜半四个时间,它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非常相关。一日自然界都在阴阳变化之中,一昼夜阴阳交会之时在子时,子时是指23点到1点之间,作为人体亦应顺应这一规律,故主张睡觉应在子时以前,不主张每天熬夜超过深夜12点;而当患者感冒发烧时,往往午后开始加重,直到前半夜,过了前半夜又会渐渐減轻,其道理就是中午是人体阳气最盛,午后阴气渐盛,阳气渐衰,正邪交爭,则产生发烧,下午阳气充盛与邪气抗爭激烈,故发烧开始加剧,而与此同时,阳气盛则耗伤阴液,阴虚则亢盛之阳更盛,正邪交爭更激烈,发烧逐渐加重,而到了午夜之前,由于阳气渐衰,正气抗邪能力減弱,所以发烧症状也有所缓解;所以中医谈养生,非常关注一天四时的变化,主张每天要顺应四时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医养生又要关注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中医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生气勃勃,像早上初升的太阳一样,此时,人体也应象春天一样,所以《内经》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以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天阳气最盛,万物生长旺盛,枝繁叶茂,所有的生物体生机活跃,繁衍昌盛,故夏天主长养万物。《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受于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进入秋季,阳气开始衰減,阴气开始逐渐加强,故主收敛于内,盖阳主上升主热主发散,阴主下降主寒主收敛。故秋季阳气内收,水液不外泄,因而秋季主燥。《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天天寒地冻,阳气更弱,万物因此而凋零,生物因此而闭藏冬眠,因此中医认为冬季主藏,《内经》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已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因此中医十分重视顺应自然规律,强调顺应自然是养生健康长寿的重要方面。春天阳气生,阳主动,故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合理的安排,如春游、踏青等生活安排,并提出了春耕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夏天主长养万物,自然界万物阳气最旺,因此,生活当中要避免暑热,把西瓜作为祛暑之佳品,中医称之为天然白虎汤,能与医圣张仲景清热名方白虎汤相比美,而又不宜贪凉飲冷,应使人体阳气得以适度外泄,以求阴阳平衡稳态;秋天阳气始收,气候由热转凉,既可以热伤水分而干燥,又可因阳气内收而不向外佈达,水液因之不外佈,外見于燥之象;故中医又有凉燥温燥之分,养生关注秋收主燥的特性,主张养心宁志,收敛神气,为了顺应秋天的由热转凉的特点,因此人体要适应当适当少穿些衣服,略冻一些,以适应冬季的到来;冬天气候寒冷,阳气藏于内,故人体顺应自然亦应保护阳气不受损伤,心宜宁静,不宜过动,运动不宜太过,防止汗泄太过,保持内外阳气的闭藏状态。此四季养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