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圆梦pbx3ah38kr 2020-03-13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 “养生之道”。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 “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中医养生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 “天人相应”和 “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 “正气为本”,提倡 “未病先防”,强调辨证思想。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正如 《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种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的一大特色。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一、四时养生的理论基础

(一)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中医学的经典巨著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 “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 “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四个季节里气候各有特点,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态。正如著名的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人要健康长寿就应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顺应阴阳气化是四时养生的奥秘,四时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人与天、地是阴阳气化相应的,人的五脏和四时气化是完全相通的,春 (风)气通于肝;夏 (火)气通于心;长夏 (湿)气通于脾;秋 (燥)气通于肺;冬 (寒)气通于肾。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即 “春夏秋冬”四季,人体阳气出现 “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二)四时对人体的影响

1.四时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

医学名著 《黄帝内经》里专门有一篇是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影响的,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指出:“四气调神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态也。”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为 “四气调神”。这里的 “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 “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四时对人体气血活动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 《素问·八正神明论》里所说: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位而卫气沉。”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中医认为,气血行于经脉之中,故气候对气血运行的变化会进一步引起脉象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如 《黄帝内经》里所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3.四时对五脏的影响

《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 《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4.四时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影响

《灵枢·五癃津液别》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5.四时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中医学是非常重视四时气候对人体疾病影响的,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说,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界六淫气候的变幻和转化所致。如果气候正常,人又顺之,则两相得宜而健康成长;如果人不能顺应四时六气而逆之,就会出现贼害现象而罹致疾病。另一方面,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的顺序和程度发展,凡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或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这些反常现象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为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意思是说,人若与天地四时之气不相应,则将发生疾病。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_xk�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关于四季养生的具体描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二、四时养生的原则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故 《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亦指出: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遵循四时养生的原则。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 “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之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养生之道的关键。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的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_xk�

(二)慎避虚邪

人体适应气候变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尤其在天气剧变,出现反常气候之时,更容易感邪发病。因此,人们在因时养护正气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对外邪的审识避忌。只有这样,两者相辅相成,才会收到如期的成效。《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这里所谓的 “八正”,又称 “八纪”,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它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天有所变,人有所应,故节气前后,气候变化对人的新陈代谢也有一定影响。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节时刻感到不适,或者发病,甚至死亡。因而,注意交节变化,慎避虚邪也是四时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