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本症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体虚等导致。《黄帝内经》称之为“环脐而痛”。《伤寒论》《金匮要略》称其为“绕脐病”。《张氏医通》等书则称为“当脐痛”。根据中医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寒邪内阻、饮食积滞、肝郁气滞、中虚脏寒和瘀血内停五大类。腹痛常见于多种脏腑疾病,针灸治疗腹痛疗效显著,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较小,容易被患者接受。 “同功穴”是由王富春教授在腧穴配伍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选穴经验首次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对于针对同一症状选取相同主治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临床治疗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挑战性。现代文献中的大量数据为挖掘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导师王富春教授提出的“同功穴”新概念。对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进一步进行了诠释,可对针灸处方的选择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指导作用。 3.1循经取穴规律本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针灸治疗腹痛取穴以足阳明胃经和任脉的腧穴为主。足阳明胃经“经乳头,向下挟脐旁,入小腹两侧气冲。”,经脉循行于腹部,所属腧穴可治疗腹痛;任脉“起于小腹内,向下出会阴部,向上循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经脉循行经过腹部,所属腧穴常可治疗腹痛。统计结果显示,足阳明胃经选取腧穴频数比例达到31.27%,任脉选取腧穴频数比例达到19.24%,这2条经脉的腧穴选取频数最多,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分经主治规律。 3.2分部取穴规律远道作用,这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邻近作用是腧穴的治疗作用之一,也即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临近部位的病证。根据选穴所在部位分析统计显示,针灸治疗腹痛临床取穴有着按部位选取的规律,下肢部的腧穴频数百分比达到36.93%,胸腹部的腧穴频数百分比达到33.01%,上肢部的腧穴频数百分比达17.65%。下肢部的足三里,胸腹部的天枢和中脘,上肢部的内关选取频数最多,体现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和“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腧穴分部主治规律。 3.3特定穴取穴规律特定穴是有着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在临床中极为常用,具有主治规律强,运用范围广的特点。 本研究显示,现代医家针灸治疗腹痛选用63个经穴,其中特定穴40个,占68.97%,应用总频次为364次。特定穴中应用频次最多的是募穴,共选用8穴,72频次;其次为五输穴,选用9穴,69频次。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十二募穴在胸腹部的位置,与相关脏腑在体内的位置大致对应。募穴可治疗相关脏腑证,尤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常与背俞穴配合使用。《脾胃论》中说:“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五输穴为临床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五输穴中选用频次最高的是足三里,其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合穴常治疗六腑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综上所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腹痛“同功穴”主要为足三里、天枢、内关和中脘;“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阳明胃经和任脉;“同功穴”所在部位主要是头下肢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同功穴”的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募穴和五输穴。“同功穴”是腧穴配伍的基本要素,而腧穴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基础。针灸治疗腹痛,应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将辨证选穴与对症选穴有机结合起来,选取主治功效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起到增强针灸治疗腹痛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