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之道】不知易无以为大医

 mishoushu 2016-08-19
作者:孔德如玉


 作为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易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观以及取类比象等义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和成功的运用。甚至当今世界上许多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也多受《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F.卡普拉吸收了中国古代《易经》和道家著作中关于阴和阳的互补、平衡、循环的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构造新的世界文化模式。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化中,几乎所有最伟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或者对它的论题的解释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转自中国周易新闻网:《<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

 

 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强烈关注与重视,很多仁人志士业已投身其中,进行缜密的研究与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造福社会乃至全人类。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种疾病与疑难杂症的出现,中医与周易这两门古老而深奥的古代经典学科,更多更广泛地被世人关注和重视,从而进一步地渴望去研究它,用以减轻和治愈人们所处的各种疾苦。中国自古至今就有“医源于易,易医同源”的说法。在中医的医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中医名家,这些名家同时又是易学“大家”。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就提出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论断。再如明代中医巨张景岳更认为“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由此可以看出“易医相通”之真谛,从而揭示了中医学与《周易》学具有相同的思想方法、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易医同源”反映了中医与《周易》理论具有共同的经验基础和认识根据。古人讲“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可见《易经》之学对中医的重要意义。  
    ---转自《医易结合是天人合一之道》  作者:任振芳

 

 从我们个人的细微角度来看,认清了医易同源、医易同理之后,更加应该为自己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大医家说得好:“易者,易也,其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天人一理,医易相通,理无二致。”……而医者,虽不一定要精通易学的各种术数,但却不能不懂易学天人和阴阳消长之机。只有将病人看成一个与自然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天人观,阴阳变化观),才可以真正治病救人,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治好了身病治不好心病。
   ---摘自《从医易同源展望医易同盛》   作者:黄若源

 

中医在现代常受一种责难,认为其不科学,这成了中医需要改造的理由之一。这是中医之错还是教育之误?责难前是否要先弄清楚?潘毅看到网上对中医的“攻击”和“诘难”时,常觉有理难说清,还是以阴阳五行为例,很多人一听这个第一反应就认为是迷信,因为大量算命书用的是这个东西,却不知道这是一种统合天地万物的论道说理的方法学,古代的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兵法、武术等学科或领域都在用它,就像电脑是一个工具一样。被命理风水拿去用并不是这个工具的过错。但现在老百姓最多接触阴阳五行就是那个门类,导致很多人对古代文化下意识地产生抗拒。一些人实际是在对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仅凭感觉就以“阴阳五行就是迷信”为论据或立场来认定“中医不科学”的,其实,论争是要有前提的,就是对这一学科有个基本的了解。
    ---转自《返回典籍寻找“原味”中医》  作者:潘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