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随谈及掌纹略述

 醒真 2023-09-20

​《开启中医之门》附录三 临证随谈

虚劳案

卢某,男,40岁,丙戌年(1946年)十月初四,丑时生。乙丑年(1985年)患病,西医诊断为骨髓纤维化、脾脏肿大。

患者出生时,值水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患病之年司天在泉正好相反,为金运不及,湿土司天,寒水在泉。肾主骨生髓,骨髓纤维化虽为肾之病,然此病显系太阴湿化施于太阳所致,加之主运金不及,母虚不能生子,则太阳之水更易遭湿土之克,故该病应断为太阴病。今岁丙寅,治之或可缓解,然至戊辰(1988年)年下半年,遇湿土在泉,恐病将恶化而不治,此关若过,则至1994年正逢甲戌,亦难过关矣。

刻诊:汗出、神疲、乏力,治当补肾、健脾、化湿,药以茯苓为君,方选六味地黄化裁:茯苓120克,丹皮12克,熟地24克,萸肉12克,泽泻12克,淮山12克,杞子24克,阿胶12克。

针加灸: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

外洗方:黄芪24克,姜黄24克,党参24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白芷30克,艾叶30克,益母草30克。

外洗方加用艾叶,等于全身艾灸一遍。白芷对于肝脾肿大有较好作用。

九分散

现在有一门学问,叫脊柱相关疾病,认为很多疾病都是由于脊柱错位引起,既然错位了就要设法复位,所以,现在有很多复位的手法。我的观点,脊柱本来是正直的,很多错位并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体内出现了不平衡因素,是这种因素引起的错位,因此,可以通过内部调整来自动复位,实践证明“九分散”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九分散:

制马钱、麻黄、乳香、没药各等分。

服法:上药各为末合匀,每服九分,睡前酒煎服。

九分散是我常用的一个方剂,临床有很好的疗效。该方出自《急救应验良方》,其中马钱子是一位重要的药,药店一般都有制好的马钱子,但是要想获得比较好的疗效,自制的比较稳妥,具体的方法可以参照四川张觉人所著《中国练丹术与丹药》,其毒龙丹条下有详细方法。另,马钱子煅炭为末,调黄糖外敷,是接骨的一个理想方剂。

麻黄之用

麻黄汤是治太阳伤寒的一个名方,其君药麻黄是一味常用的发汗药。多年来,我对麻黄的用量做过一些探索,曾重用至90克之多。如曾治一顽固性喘疾,方用麻黄90克,山萸肉90克,药后汗出一夜,而喘亦随之而平,过几天再进一剂,前后共进三剂,顽喘获愈。

曾治一腰痛病人,前医曾多用补肾壮腰,活血通络之剂,未能见效,观其脉证,辨为太阳腰痛,投麻黄汤加附子、细辛,服一剂而痛减,再进一剂病愈。临床辨治,审察病机为第一要务,有是病机则用是方。如曾治一高血压患者,血压180/100mmHg,经住院治疗效不佳,经仔细辨证,确认其为太阳病,遂不顾其血压之高,径投黄芪12克,党参12克,附子6克,细辛3克,炙甘草4克,连服数剂血压恢复正常。所以,中医治病一定要以中医的辨证为着眼点,只要辨证准确了,是什么病就用什么方,而不必顾忌西医的诊断。

又如对失眠的治疗,用养心安神的方大家都知道,比如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等,但是为什么用这些方,你一定要搞清楚。睡不好与阳明有关系,阳明主阖,阖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管睡眠,所以,《内经》有一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阖不好就有产生失眠的可能。但是,阳明为什么阖不好呢?原因有多种,若因火热施于阳明而引起的阖不好,用黄连阿胶汤会有效果,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服这个方就不会有效果。阳明的阖与太阳的开虽然正好相反,但是,两者是相互影响的,没有很好的开,就不会有很好的阖。所以,有时候从现象上看是阳明不阖,病人失眠,而实际上这个不阖是由于太阳不开造成的,这个时候就要用调开以治阖的方法。我曾经用麻黄、细辛二味药治好失眠,为什么呢?就是通过开太阳来阖阳明。当然,麻黄、细辛的服用时间需要讲究,午后服用肯定不行,必须午前服用。

有人见我用麻黄、细辛治好了那么难治的失眠,以为这肯定是一个治失眠的秘方,就把它抄起来。我告诉他们不要抄,如果你们用这个“秘方”治失眠,也许人家会找你的麻烦。我的观点,中医没有秘方,但,囊中秘药还是有的。中医治病讲的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虽然疾病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但是造成这些复杂表现的因并不复杂,中医治病就是从果上求因,从因上论治,因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六气。而功夫就在于能不能透过果去看因,因的治疗是很简单的,寒就用热药,热就用寒药,虚就用补药,实就用泻药,仅此而已。

运气病案

某男,2岁,反复出水痘3次。出生于84年5月23日下午9时45分。一般小儿出痘就出1次,为什么这个小孩出几次,这里面必定有一个体质因素在作怪。要看体质禀赋就需看出生时的运气框架,此儿84年生,是甲子岁,甲子之年中运湿土太过,司天是少阴君火,在泉是阳明燥金,而5月23号是三之气,主气相火,客气君火。所以,总起来是火湿为患,火湿讲的是气立,是外在因素,所以,《素问》说“根于外者,命曰气立”。那么,这个外在的气立因素对机体会有什么影响呢?首先火太亢则易克金,而脾恶湿,湿太过亦易伤脾,脾伤不能生子,则亦致肺金虚。所以,上述气立对神机的影响是造成肺金的病变。肺主皮毛,水痘生于皮肤,且反复多次,一定与肺主皮毛的功能出现异常有关,因此,治疗上应着重调神机,以补肺为主,用药:沙参6克,黄芪6克,茯苓6克,大枣18克,炙甘草2克。以上是调神机的治法,那么,气立怎么治呢?气立的根在外,所以,治气立可内服,也可以不内服,我经常喜欢用外洗的方法,这是以外治外,显得更为直接。外洗方主要解决火湿的气立,处方:荆芥12克,藿香10克,蛇床子10克,银花10克,木瓜1克。

遗尿病案

某男,1964年12月生。患顽固性遗尿至今,虽非每晚必遗,然每周多有2、3次,且多在1至3点熟睡时遗。此例为生来就有的疾病,必与出生禀赋有关。患者出生甲辰年,终之气,甲辰年系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湿土。那么,这个病很显然与太阳、太阴有关系,但究竟与谁的关系更密切呢?我们可以结合《伤寒论》来考虑这个问题,在太阳篇的第九条有一个欲解时条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一条说明了太阳病欲解的时间多在巳午未这段时间,即上午9时至下午3时,欲解也就是病好的时间。那么,太阳病发作的时间,或者太阳病剧烈的时间,会不会像欲解时一样也有规律可循呢?我根据对称原理,以及传统术数的冲破原理,得出太阳病的剧烈时或发作时是亥至丑上,即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3点。根据这个原则,病人遗尿多发生在凌晨1至3点,这个时间正好是太阳病剧时,所以,这个病与太阳的关系更为密切,故断其为太阳病,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调太阳的方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有用这个方治疗遗精、遗尿的病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用于治疗遗精、遗尿,但应该注意它不是治疗遗证的专方,必须是属于太阳失调的遗尿证或遗精证,这个方才管用。如果不是太阳病所致的遗精、遗尿,用这个方也起不到任何效果,这个道理大家必须明白。由于这个病例符合太阳病的辨证,所以用该方以后,遗尿现象很快得到根治。

咳嗽病案

现在介绍一例1985年3月份治疗的病例,病者为男性成人,患咳嗽1个多月,经过西药抗炎及中医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拍片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咳嗽阵阵,影响睡眠。当时我从运气的角度考虑这个病案,1985年系乙丑年,元月下旬发病,正好是初之气,乙丑金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初气主客皆为厥阴风木。大家知道咳嗽是肺家的病,是阳明燥金的病,但由于存在生克的关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六气皆令人咳。常态下,燥金克风木,所以,阳明易施厥阴,但是反过来,如果厥阴太过也可以反施阳明,这就是温病学家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此病初气,主客皆为厥阴,是为太过,而又值金运不及,故风木反施阳明乃病之主因。风木反施,肺失肃降而咳,加之太阴太阳合化,湿寒相加,使病情复杂,故前医虽用多方而不能奏效。依此投:桑叶45克,菊花45克,干姜6克,炙甘草12克,半夏10克,陈皮5克,藿香12克,威灵仙15克,白及15克。三剂而愈。上方重用桑、菊者,正治厥阴风木,余者除湿祛风寒,乃协治也。白及禀秋金之气,性专入肺,久咳者宜之。

蛛网膜下腔出血方

羚羊角 石膏 苦丁茶 白芍 山楂

白矾 素馨花

此方为少阳司天之岁所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设。凡该岁遇头痛剧烈者,皆不得掉以轻心。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故遵经旨而用酸凉、苦甘之剂。

痔疮方

桑叶45克 菊花45克 杏仁9克 蒌仁9克

川贝9克 天竺黄9克 芦根45克 薏仁9克

水煎服。

大黄6克 厚朴6克 枳实6克 甘草9克

鲜玉兰花叶(切碎)2斤

煎水外洗患处。

痔疮乃西方之病,大肠之病,故应考虑从阳明治之,阳明易受风火之施,故此方于风火之年用之效佳。

失眠案例

某女,成年,自为医师,患失眠多年,每岁7、8、9(阳历)月发病,上床则异常清醒,难以入寝,曾服中西药治疗,效不佳。

处方:金钱草90克 胆草9克 玉竹60克

芦根60克 半夏45克

水煎服。

《内经》治疗失眠有一个半夏秫米汤,秫米就是高粱,我临证喜用半夏、玉竹,用玉竹代替秫米。

本病发于阳历7~9月,正好是第四间气,由于多年如此,所以,应考虑到是主气的因素致病。第四主气为太阴湿土,所以这个病应考虑湿的因素最大。四之气配属遁(遯)、否、观三卦,说明这个病是老天给的,三卦的特点是阳爻在上,治疗的原则应该降阳。金钱草燥湿利水以降阳,是引阳下行的方法。胆草去火,火去则湿不蒸,且能使心肾相交。半夏之苗在夏至之后枯竭,故半夏亦有潜阳作用,不过这个潜阳是通过去湿来达到的。芦根利尿除湿。玉竹清热养心。药进一剂,当晚安然入睡,病亦从此愈也。

种子良方

北芪15克 党参15克 归头9克 杞子15克

川芎9克 杭菊9克 女贞子9克 淫羊藿9克

首乌9克 熟地9克 牛膝9克 杜仲9克

巴戟9克 锁阳9克 乌附9克 云苓9克

肉苁蓉9克 川木瓜9克 桑螵蛸9克 白术9克

黄精30克 元肉30克 红枣120克 黑枣120克

远志9克

上药以米酒10斤,浸10日后饮用,早晚各一次,每次适量(小杯即可),夫妻同服。

此方系一老妪相送,因治好其多年胆疾,故有此报。据云此方系解放前一罗浮山之化缘和尚所传,时其婚后多年无孕,用此方后即能生育,后以此方传人多有效验。余授此方后,遇不孕不育之证亦多用之,每每皆能奏效,故转抄于此。

附录四 掌纹略述

一、相掌纹歌赋诀

天有日、月、星,运转而成文, 

地有山、川、野,布局而成理。 

乾天窈冥,视文得真情, 

坤地幽深,察理知实意。 

掌中形质凭血肉,掌之纹理仗理气。

形质显象七情六欲行为类型, 

纹理映照命运穷通体质强弱。 

一语道破天机,山、川、野应经脉脏,日、月、星应精气神。

原夫一气化生天地人,掌中纹理藏乾坤。

学《易经》最后一定要学医、卜、星、相,医就是看病,卜就是卜筮,星是研究命理,相就是看相,就是看外内之间的联系。现在我们讲看相,先从掌纹讲起。我所讲的中医手相与古代的手相看法,以及国外的手相看法有所区别。总的来说,我是糅合中西两大派别,所以,在下面的歌赋诀里,有时出现西方手相学的名词,有些则是我们中国古典的名词,有些是我们医学的名词,这些都是因为进行了糅合。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大家,以后有机会碰到国外的手相书时,可以看得懂大概讲什么,如果发现古代的手相书时,也能够知道它是讲什么。不过,手相的思想是什么呢?不管中西方的手相怎么说,我认为手相学总的思想还是要符合易学的思想。

以上这个歌赋诀是要回答大家一个疑问,手纹真的能够预测人的前途命运吗?真的能预测人的体质强弱,行为类型以及他的疾病,甚至掌纹真的能知道父辈情况以及后一辈的情况吗?那么,念完这个歌赋诀并听完解释,或许能在一定程序上解开这个疑团。下面就进行解释:

文:指天体的运行轨迹,以及天体星座的相对位置。这些文是由于有日、月、星的运转而形成的。

理:就是山、川、野的布局。

那么,这些文理是受什么统领的呢?我们学过中医就知道是受乾坤主宰的,由乾坤的相互交感而形成天地万物。我们想知道乾究竟是什么特性,那我们通过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就是通过由乾所主宰的日、月、星所形成的文,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乾的真实情况。那么,我们想懂得坤的特性该怎么办呢?我们主要看地,就是看山、川、野的布局来推测地的本性,由地的本性就知道坤的本性。

中国人由于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乾坤的交感而来的,就是乾坤是原始的动力,原始的力量,而人也是乾坤交感所形成的一分子。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背景上,通过由乾影响的日、月、星所造成的这个文得出乾的特性,再通过由坤影响的山、川、野所造成的理得出坤的特性。乾坤的特性把握了,那么,对这个人我们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大家应该知道,文理之间是有差异的,文中有文,理中有理,而文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内涵。文理在我们身上,或者更具体地说在我们掌上显现的,就是各种不同的纹路,就是掌纹。根据掌纹的布局,推断这种布局是由乾坤的哪种特性的影响造成的,这种特性又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人的性格类型,知道他的喜怒哀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他的掌纹,推测所含的日、月、星的成分,日、月、星属于发光的东西,因而也是一种灵气的显现。看看是含日的成分多还是含月的成分多,还是含星的成分多。如果占日的成分多,那么,这个人一定热情大方;如果占月的成分多,那么,这个人比较冷静和聪明;如果占星的成分多,那么,这个人也许既有志气又有足够的智慧。当然,这种成分并不是太阳、月亮、星星的某一部分,而只是作为一种类比。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掌纹来判断它的山、川、野的情况,如果是像黄河,那么,他就有黄河的特性;如果是像漓江,那么,他就会有漓江的特性。像黄河,则这个人热情奔放;像漓江,这个人就比较文静。总之,黄河之所以是黄河,漓江之所以是漓江,肯定是由于地的布局形成的,而地的布局又是受什么支配呢?是受坤支配的。

以上这些是中国人特有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探讨宇宙的面目。既然我们根据宇宙的原理产生了掌纹的诊断原理,那么,反过来通过掌握掌纹的诊断原理,我们也可以知道乾坤的特性。我们的认识是从客体出发,而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可以从主体去认识客体。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是强调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动性的。所以,现代科学能否解决上述问题,或者科学上是否有足够的依据?这些我们暂且不去管它,我们先从哲学的观念出发来考察这种思维方法、工作方法,那么,我们认为还是有道理的。如果不完备的话,则需要的只是如何丰富的问题。更何况历史上对面相确实留下了很多确凿可信的案例呢。前段时间也许大家都看了《武则天》的电视剧,剧里有一位袁天纲,这个人在《旧唐书》里有专门的记载,他确实是在武则天还在襁褓之时给她看过相,当时则天身穿男孩之服,可袁天纲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这是正史记载的。但,大家可能会说,也许这是武则天掌握政权后,操纵文人所制造的假象,虽然或许有这种可能,但从正史记载袁天纲以及后来袁天纲的一些著作来分析,即便他说武则天的事没那么神,可他在相学方面的成就是很可靠的。有关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旧唐书》中的“方伎列传”。

必须强调的是,我认为中国传统相学、堪舆、易占、特感中,既包含糟粕需要剔除,也包含精华(尤其是阴阳五行之理)可供借鉴,不能“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下面我们就开始一条一条地讲掌纹。

二、相生命线

1.伟哉生命线,少阳内合厥阴,遍应天地。位于食指峰下,拇指上峰上,沟接两峰,通连掌根,展示拇指峰疆域,关联体魄、事业、婚嫁。

2.拇指峰小,生命线窄,魂魄虚亏,哪有意气风发。生命线宽,拇指峰广,热情奋发,成业它乡。

窄,有两种情况:一是范围小,二是不连掌根。

宽,范围大,显示大鱼际肌丰满。

我们知道,手太阴肺经经过大鱼际肌而到达大拇指外侧少商穴。大鱼际肌为手太阴肺经过的地方,而肺主气,若大鱼际肌发达,生命线必宽,则气就充足,人就意气风发。若大鱼际肌不发达,则肺肝亏虚,肝藏魂,肺藏魄,故说魂魄亏虚。

3.生命线见圈,桃花几度有意,流水终归无情。

4.生命线中途见钩,归天期可算。起自虎口,全程七一,平均摊派。

若为见钩,那么此人不能就寝正终,肯定是半途夭折。归天期的推算只能是个大概,我们看病的时候见到这样的手纹就应该谨慎。

5.寿终客地,乾巽一脉相连。

寿终客地不是指夭折,而是指人死不在家乡。可以参考华侨的手纹。

6.赤点长在生命线,此人必遭险证。有此手纹者要警惕肺癌。

7.枝纹直指掌角峰,生来旅差不少。

三、相命运线

1.奇哉命运线,日月相辉照,南北一通途,直贯掌中。十八变成起坎下,七十二候终离上。临诊酌情度量,略有伸缩。

命运线从坎到离,离在八卦里为日,坎为月,故为日月相辉照,离位南,坎位北,故为南北一通途,直贯掌中。

2.此线通连,病危可转安,劝君莫用愁,只因水火常相济。

3.配有成名线,此身定显要。

4.原夫命运线,不同格局不同情。艮山开出,祖基可靠,少年逍遥。

5.天门(乾卦位,即小鱼际)飞起,自创自立,五湖烟色随君意。

6.根连少阳,奋斗成功,老年荣华,少阳化老阴。

少阳指生命线,艮山指大鱼际肌。根连少阳指起于生命线上,而艮山开出指出于大鱼际而不在生命线上,此为两者之区别。

少阳要转化成老阴才行,故说老年荣华。

7.命运线通达巽卦,财自天降,惊喜交加。

巽卦为地户,配属3、4月,这个时候地户开辟,万物生长,故有利益。

为什么说《周易》为百科之祖,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若能很好地钻研《周易》卦象与爻辞,解开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那么,对于相学、星命、诊病就会如虎添翼。

8.止于中宫,本人过失,事业难成。

有此象者,事情失败都因本人过失,故此象之人凡事不宜自己拿主意,应请敬贤者。

9.起于中宫,交运迟兮,且安天命。

10.远离部位,劳而无功,何苦作嫁。

远离部位,指不在坎离部位,且又不属上述八种情况。有此象者往往劳而无功,一生但求饱暖即可。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天地宇宙没有很好地与你发生联系,这样你就难以得到帮助,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

11.逼近少阳,言不由衷,事不由已。

既偏离部位,又逼近少阳。

12.线端见叉,无常索命,必遭横死。

指线之上端近离处。

13.细纹附旁,得道多助,贵人相逢。

14.终止震卦,小人坐命,横遭雷打。

15.断续不清,事业更动,竹节行运。

示改行多也。

16.有纹横越,碰到机会,自己错过。

17.起自阳明,坚持奋斗,夕照黄昏。

18.波浪形状,终身漂泊,叹息何奈。

19.命运线缺,劝君奋斗,愚公移山。

四、相智慧线

1.壮观哉智慧线,霹雳一声从天降。阳明内合太阴,总数七十二年。详辨起处,分为三种,评价止点,布为五局。

阳明指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大肠经起于食指,胃经起于足二趾。智慧线起于震巽之间,食指之下,故属阳明。又因阳明太阴相表里,故曰阳明内合太阴。故食指反映了肺、胃、脾、大肠的气血阴阳状态。

智慧线之所以称为智慧线,是由于这条线主要反映人的大脑情况,大脑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哪一个病与脑相关呢?是阳明病。因为神昏谵语这些与脑相关的疾病都在阳明篇出现,都用承气汤治疗,所以,脑与阳明的关系是最密切的。那么,阳明管脑是大家容易疏忽的,而阳明管大便大家都知道。阳明腑实,大便不通就神昏谵语,那么,保持大便通畅就应该是神昏谵语的反面,就应该是头脑清灵。这在《周易》里正好是正反卦,大家可以从这里面悟出一些东西。

智慧线起于震巽范围,有三种情况:起于震,起于巽,起于震巽之间,而止点又有五种情况,故曰详辨起处,分为三种,评价止点,布为五局。

2.由震而出,神经过敏,好争易怒。

3.自巽而生,智慧早开,思想超然。

4.碰撞风雷,先别润细深长短,再辨去向终止。(一般人多属此象,属此象者,要根据止点的布局来辨别。)

5.趋向坤地,不求甚解,仿佛陶公(陶渊明)。

6.直达兑位,镇安朝野,谢公大付。

《世说新语》中有记载,谢大付在山东的时候,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坐船去游海,半途陡起风浪,船上的朋友都慌了神,大喊快回,而谢公却笑着说:“无事。”过了一会儿,真的风平浪静。所以,大家都说他具非凡胆量,足以镇安朝野,船到半途风浪起,即便退回去也要相当长的时间,还不如继续向前,这样还可以安大家的心,足见此人有过人的胆识。

兑属金属肺,起心经之下,即坤下乾上,故智慧线止于兑者。办事有魄力。

7.接壤乾兑,入微善断,恰似张良。

8.终止乾上,神机妙算,活像诸葛。

9.结连乾下,纸上谈兵,马稷、赵括。

10.呜呼!直落坎下,超尘出俗。

11.分叉成双,智力倍人。

12.若得智慧线短,简单随便。

13.短而上弯,有始无终。

14.缺而不明,糊涂终身。

智慧线缺与命运线缺不同,命运线缺者,只是运气不好,然智力尚可,终能愚公移山。

《周易》是重象的学问,卦象不同,信息亦异,这与观掌纹的道理一样,掌纹不同,对应的情况就不同。所以,掌纹这门学问不是什么迷信,从实质上讲它与《易经》无异。如果说掌纹的相关性是迷信,那么,《易经》也是迷信,整个古代文化都成了迷信,这是不能成立的。另外,我们今晚所讨论的内容都可以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挂钩,要不要搞一门掌纹心理学或者形态心理学等,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即便不搞这些学科,结合中医自身的特点,搞我们自己的课题,这是应该探讨的。

五、手相杂识

1.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赞易之论。乾(天)玄春夏秋冬有象;坤(地)化生长收藏有期。人道智愚善恶,穷通寿夭吉凶休咎可知。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是《阴符经》中的两个重要句子。传说《阴符经》系西汉张良所作,也是一本阐释《周易》的书。乾为天,春夏秋冬为天体运动所产生,坤为地,大地能生长收藏,但它是有期限的。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2.乾坤虚冲激荡,寒热温凉交替,天地人气相感,喜怒哀乐变幻,相火居乎位,君火昭乎明,相位不同,相变则异。

乾坤天地不断地产生实,也不断地产生虚,比如现在为农历三月,对于三月来说此为实,而与其相对应的九月则为虚。

寒热温凉是乾坤虚空激荡的结果,那么喜怒哀乐呢?喜怒哀乐的产生也与这个因素有关。人是由五行之气聚而成,喜怒哀乐即为气的某种运动形式。而这些气的运动状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主要由乾坤之气的感应所造成。例如春夏季节,百花开放,人的心情就比较舒畅;阴雨连绵,人的心情往往不好受。另外,情志的变化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喜怒哀乐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与气血与五脏有关系,而五脏的变化又往往受到乾坤运动的影响,这就是天地人气交相感应。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出自《素问》。先看看君火与相火,万物的生长需要能量,而这个能量就可以用相火来表示,为什么夏天万物的生长特别茂盛,就是因为相火在夏日当令,这个时候的能量特别大。南北的农作物不同,生长的期限也有很大差别,这与相火在南北的分布不同有很大关系。君火是什么呢?就是日月星的光明度,这个君火是给我们作照明用的,所以说“君火以明”。如初一的月亮只有一丝丝,夜间很暗,这就是君火很小,而十五的月亮又明又圆,这就是君火旺的缘故。照明的东西就叫君火,生长万物的热能就是相火。

“位”是指东南西北中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相火是不一样的,所以东南西北各个地方的物产有很大的差别。联系到我们人体,我们走路、消化、传宗接代、女同志的月经、男同志的射精,这些都需要相火提供能量;而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思维,这些就需要靠君火来维持。君火由心统领,也就是心主神明。相火源于命门,寄藏于肝胆。对于命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指右肾,一种是指两肾之间。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个对,可以暂时放下,现在我们主要要弄清楚相火寄存在哪儿,有些什么作用。搞清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养生保健及指导临床。如神经衰弱、智力不足,我们可以针对君火来想办法;若是体力不够、生殖无力,就应从相火上想办法。

3.壮乎哉,气象万千,气唯象观。妙乎哉,象形于外,气动于中。

气象虽万千,但气可通过观察测知。春夏秋冬大地的的景象不一样,是因为得到天的阳气不同,夏天得到天的阳气多,冬天得到天的阳气少,所以,通过观象便可以知道气的多少。目前还没有一种仪器能测出气,故观象是了解气的一个很方便的方法。

4.真情因象形于外,身手宇宙气相关。察宇宙,通晓人体一身;凭一手,明了天人情份。

天、地、人三者,通过气的相关性发生联系。既然有联系,就应该有联系的通道,所以,天地的变化就通过这样一种通道直接影响人的变化,人也可以通过相应的通道作用于客观事物。古人所发现的人与天地的一个主要相关通道就是十二经络。人怎么与天地沟通,人怎么与十二月、二十四气相应?除呼吸、饮食外,经络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渠道。所以,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运行气血,运行气血主要由血脉来完成,而经络的主要作用是沟通联络,这个联络包括人体内部的联络,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络。当今的世界日趋成为一个信息化的世界,而信息化的生命就在于网络的联系,我们考虑一下经络的作用,它所充当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网络联系。

5.原夫神由玄生,味从化来,智由道增。

这里要先讲讲神、鬼这对概念。东汉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王充,现在把他说成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对神鬼有过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神者,伸也。鬼者,归也。”后圣朱熹在注释《四书》时,也引用了王充的话。为什么王充说“神者伸也,鬼者归也”呢?我们可以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太阳、月亮不停地运转?这种力量来自何方?我们无法看见,但是可以肯定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好像是遥远的地方伸过来的一支无形的手,所以,就把这样一种神秘的力量解释为“伸”。任何生物都是有生又有死,某种特殊的力量或特殊的东西经过一定的形式来到了,也就有了生命,无论是人,还是猪、狗,都是如此;而一旦这样一个东西走了,归回了原处,人也就趋于死亡,所以,把鬼释为归。所以,神鬼旨在说明一种生命力量的方向及存在形态,而这样一个方向及存在形态都与时间相关联。

神的变化,受天道运行的影响,所以说“神由玄生”。玄就是玄影,就是天道变化的晷影。味,指五味,五味由地产生,而地主化,故曰“味从化来”。

“智由道增”这句话很有价值,智慧是由道来增长,而不是由其他来增长。智慧这个概念大家要搞清楚,不可以随便跟知识和学问等同起来。有知识的人、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知识分子、学问家照样会干蠢事。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智慧驾驭。《老子》曾经说过:“多知为害。”很多人往往不理解,知识多了,贡献就会增加,怎么反而有害处呢?其实这个道理很清楚,如果没有智慧的驾驭,知识这辆车子的速度越高,翻车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大家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来增长智慧。

6.手相、位相、时相,相中有相;人道、天道、地道,道中有道。

—————

附录五 杂录

对术数学的认识

术数学是建立在河图、洛书等基础上的,具有一定体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医、卜、星、相等门类。就这些门类而言,医的门类争议不大,从各方面都可以接受。但是,卜、星、相这些学科就比较麻烦,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来研究更觉得困难。因为它必须首先经受科学与迷信的考验,也就是说这些东西你要拿来研究,即便是纯学术的研究,都要冒一些风险。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由于基因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们作出肯定的预言,就是说在21世纪科学完全能够做到这样一件事,在一个人还未出生时,就可以根据他的基因资料,大致准确地知道他这一生的身体情况,会害什么病,甚至会在什么时候害病。如果这样的预言能够实现,而且根据目前在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这样一天肯定会到来,如果这样一天到来的时候,人们会惊叹科学如何了不起。但是,你们是否思考过,科学所追求的这个目标,从本质而言,它与术数学所探求的又有什么区别呢?有所区别的是所用的方法不同,一个是用的数理逻辑体系的现代科学,一个是用的非数理逻辑体系的传统学问。为什么用基因的方法研究出的这些结论就是科学,而用出生八字所得出的结论就属于迷信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去掉这个先入为主,而是真正地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看看用传统方法所得出的这些结论究竟符不符合事实,我想这样的研究应该很容易做,只要我们找到了高明的施术者,就可以花几十年的时间来证实,究竟术数这门学问是科学还是迷信。我们先从现象上、事实根据上,来确定这门学问究竟是胡说八道还是确有其事,这个问题确定以后,怎么去理解,怎么去解释,可以慢慢来。这是我对术数这门学问的一个基本看法。命相学问所研究的范畴为什么可以超越时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似可以引述爱因斯坦的一个观点,爱因斯坦认为现在的物理学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恐怕还不行,只有等到物理学进入到一个没有过去、现在、距离、时空间隔限制的世界时,才有可能解决许多我们要想解决的问题。因此,命相等有关术数的学问,用目前的现有物理学知识是无法解释的,还要等待物理学的新革命。只有等到新物理学所产生的技术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处于同一时间水平之后,有关术数学的很多问题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这个任务很艰巨,不是我们这一辈,也不是下一辈,两三辈所能解决的。所以,首先我们不是问它的原因是什么,而只能问它的情况怎么样,先从现象上去考虑它。我曾经跟不少老师讨论过这方面的思想,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角度出发,从中国人过去的发明创造来看,存在着大量的科学上几乎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世界上真有不可以知道的事情?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看,在很多时候我对学中医的人都喜欢奉送他们一句话,就是:学中医不要问为什么,只能问怎么样。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黄帝内经》,就能明白为什么学中医不能问为什么。这也不是我个人提出来的,是《内经》的作者说的。谁要是问为什么,那你永远是矮子,不是巨人。

《内经》,有人说是治内科病的书,有人说是内而不外的书,又有人说是君臣在屋子里面对话的书,这些解释我认为都偏离了本义。《内经》是什么呢?《庄子》里有一段话:“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业,圣人议而不辨。”六合,宇宙也。宇宙之外的事,圣人让它存在,不去谈论它、讨论它;宇宙之内的事,圣人研究它、讨论它,但只是讨论它的现象,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不去评议。《内经》就是记载六合之内的一本书,而不是记载六合之外或春秋经世先王之业的书,所以《内经》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某某论”,如《阴阳应象大论》《举痛论》《咳论》等,而不是《阴阳应象大辨》,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内经》是论而不议的。因此,要学好《内经》就应该遵循圣人的这个原则,应该论而不议。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你不要问它为什么,如果把问题弄小了,那你永远是矮子。《周易》《道德经》以及含有光辉思想的、富有生命力的整个东方文化都是这样。《内经》的大量命题,都是永远存在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非你能跳出宇宙的外围来看我们整个宇宙的变化,这样你才可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这一点来看,世间的学问都是不究竟的,都是知其然的学问。尽管现代科技这样发达,但它仍然是“知其然”这个层次上的东西,只有出世的学问才是究竟的,才能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

宇宙生物观

在没有形成《易经》卜卦的时期,已经有了各种判断吉凶的方法,如据月亮的出入方位及朔望来判断吉凶,所以,在产生《易经》的过程中,便吸取了这些经验。如吸取月占的经验,便有了蒙卦的产生,蒙卦实际上就是根据卦象所构成的不同月相情况来进行吉凶的预测。所以,我们对蒙卦的解释便认为蒙代表的是幼小不明亮的月亮,而蒙卦的卦爻辞便可以根据月相来进行解释。解放以后,研究《周易》的文章不少,但我总觉得牵强附会的比较多,原因就是社会史观的东西引进得太多。当然,引进社会史观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是无可非议的,不过,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并不是社会观。中国人的哲学观在西汉的董仲舒那里认为是“天人合一”,在他的《春秋繁露》里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那么,他提出的这个“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是否就很清楚了呢?我感觉不是很清楚。他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定,我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人类的科学可分两大类,一是社会科学,一是自然科学。天人合一只能适合于人与自然、物与自然,我将这样一种自然观改一改,就是现在提的“宇宙生物观”。而钱学森同志将其改一改,就叫作“人天观”。钱老之所以提人天观,主要是讲人的身体状态与天的对应关系,因为他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科学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提出了这个人天观。当然,也是为了避免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的社会观、自然观的混淆情况而提出的。可以肯定钱老也是不会同意宇宙社会观的。为了更加明确地理解,我认为光是讲人还不够,应该将整个生物包括进去,所以,我提出了宇宙生物观。

宇生观虽然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而实际上古人一直在运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来观察生物与宇宙的统一关系。《易经》的象辞体系我们首先应该从宇生观来解释,只有当宇生观解释不了了,我们才退而用宇宙社会观来解释,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从我目前对《周易》的研究情况看,我认为整本《周易》都可以放在宇宙生物观的观点上进行完整的解释,而不需引进宇社观,至少不需引进过多的宇社观。所以,要想学好《周易》,一定要强调宇生观。我从研究《周易》开始,一直认为医是源于易的,可是最近的感受却认为医不源于易,那么,医不源于易,而源于什么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易的起源。《周易·系辞》中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说明在《周易》成书之前就已有河图、洛书,而这个河图、洛书是怎么来的呢?从前面我们分析过的内容可以看出,从观念的角度来说,《周易》是来自宇生观,而不可能是宇社观。这是从《易经》的来源上讲,而从另一方面看,《易经》这本书基本上没有谈阴阳五行的东西,当然,实质上它有阴阳,但没有摆到桌面上来谈。而中医是根据什么建立自己的体系呢?很明确,它是根据阴阳五行建立起自己的体系的。在《内经》里,我们确实没有发现《易经》的任何一个卦,包括它们的卦名、卦辞。所以,我们说医源于易,找不出很充分的依据。

现在的《周易》本完全将《易经》与《十翼》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这样也许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易》与《翼》是一体,可以混为一谈,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情。《易经》据载是周文王之作,文王演易以后,经过700~800年的时间才有了《系辞》。而《十翼》里最重要的篇章就是《系辞》。认为医源于易者,他们没有从《易经》中找到根据,而只是从《系辞》中找到了根据。《易经》与《系辞》相差700余年,而在这段时间里,《内经》已经产生了,那么,有没有《系辞》的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内经》的可能性呢?如果有,那就不好办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说《系辞》是从《内经》里拿来的。

打开《内经》,我们会发现《内经》的每一篇几乎都少不了“道”字,而整部《易经》只有四个“道”,且这个“道”只是限于谈道路,没有《内经》用道这么深奥。可是,对于“易”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内经》却没有应用,这是我们对医源于易的一个怀疑。

与《内经》差不多时间的著作还有《道德经》。《道德经》是一本很特殊的著作,它的特殊在哪呢?它也没有谈河图、洛书,只谈了精、气、神、魂、魄,而这些概念又充斥着整个《内经》,所以,医不源于易,是不是医源于道呢?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内经》原文中有30多处与《道德经》的原文基本相同,如: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衰之,不足者补之。在《内经》中有,在《道德经》中也有,那么,究竟是《内经》吸取了《道德经》,还是《道德经》吸取了《内经》呢?有人将《内经》说成是汉代的作品,如果真如其言,那当然是《内经》吸取了《道德经》的东西,医源于道就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内经》应该是春秋的作品,这样我们就很难分清究意是谁参考了谁。我们只能说《内经》中有更多与《道德经》直接相关的内容。

《道德经》为道家的经典,道家既有经教亦有道术,而《内经》的最后一篇就有“道术”这个词。道术是指通过修身养性的锻练,使自身获得超常功能,利用这个超常功能感知客观世界以及作用于客观世界。现在所称的“人体特异功能”,部分就是通过道术的修练而得。道术对于中医及传统理论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常人眼里,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看见人的五官九窍四肢皮肉,但是看不见经络穴位,而经过道术修练的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他们能看到流动的经络以及闪闪发光的穴位。由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层次远比我们常人细微深广,所以,他们据此而提出的理论就无法为我们常人领会,这是东方文明容易被视为玄学的一个根本原因。应该清楚,这些被视为玄学的东西,并不是唯心而造,而是有它的物质基础,有实际的观察指标作为依据,只是这些基础、这些指标非常人所能见,非常人所能及。从这一方面来看,道术对于我们理解传统的东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面说过“读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读书,老来糊涂虫”。这个练功就是指的道术而言。实际上,道术不仅关系到身体的改变和超常功能态的出现,而且还关系到对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研究好传统文化,道术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在宇宙生物观的基础上产生了河图、洛书、阴阳、五行这些模式,而由这些模式分支出了医、卜、星、相这些学科,这是由综合到分化的过程。那么,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来个重新综合,这样会有利于对医的理解。作为医应该可以吸收卜、星、相这些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实际上,这些学科在其历史进程中都曾互相吸取过对方的东西,只是还缺乏一种更新的综合体系,而这个更新的体系是以什么为中心呢?我个人认为这个中心就是阴阳术数构系。我们除研究医的体系外,还要很好地研究卜、星、相的体系,然后将这四者综合起来,谁综合得更快,谁就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总的来说,如果我们认为谈医源于易,或医源于道没有十分充足的依据,那么,我们谈一个有依据的问题,这就是医也好、易也好、道也好,它们都来自宇宙生物合一的思想观念,因此,要研究传统文化,就要牢牢抓住宇生观。

先后天

先后天为古人的一对重要概念。古人非常重视时序,有时间就应有物的变化。有生于无,而无也并不是虚无,它也有它自己的背景,所以先天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从中医来说,我们考虑病人的先天不足,除考虑肾这个先天外,还要考虑到他的父母、祖父母,等等。可是那些先辈已经都死了,我们怎么寻求呢?这个问题需要慎重的考虑,一不小心会掉进唯心主义的泥潭。是否存在一种模式,由这种模式可以将先天推断出来,而这个模式当然只能基于现在的情况。实际上,古代文化里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很浓厚的,现在肯定包含有过去的信息,同样,现在也必定包含将来的信息。

现在物理学家们在研究宇宙的起源时也碰到类似的情况,研究宇宙的起源,实际就是研究宇宙的先天状态。由先天怎么变化为后天,这一点在《周易》里面有很好的研究模式,就是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关于宇宙的起源,有一个大爆炸理论,我是在“文革”时期接受这个理论的。由于哈伯的发现,于是推断我们这个宇宙是在不断的膨胀之中,既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是在不断地膨大,总有一天膨胀的距离太大了,物体间所产生的引力变小,不足以把物体凝聚在一堂,这个时候宇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既然宇宙有膨胀,那么,按照对立统一规律就应该有宇宙的收缩,而当宇宙收缩到足够的程度,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当时这个物理学的热点问题,是作为批判文章登出来的,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教训。类似的教训还很多,比如对基因的研究,当时被列为禁止之列,同时也不承认基因的存在。“文革”以后,才开始清理这种错误偏见,才正式承认基因,研究基因,可是基因的研究已经走在前面,它并不等待我们。基因研究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先后天的问题,通过基因研究,可以推断过去、预知未来。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思想的再现。

说 卦

《易经》的六十四卦系列,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的,由不同的卦象、不同的组合,以及不同的上下位置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因此,《易经》这个系统是以象言义,以象明理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思维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现在的思维似乎是用语言在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通过语言来说明道理。而语言的背后是什么?文字的背后是什么?是不是象?这个问题值得去探索。对思维过程的研究也会很有意思。同时,我们也知道易这门学问的基本是象,不能离象言义,不能离象述理。这个毛病我们过去常犯。

比如既济([插图])、未济([插图])这两个卦象,现在的许多医书只谈水火既济、水火未既,既济好,未济不好。但,既济、未济在易里面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往往搞不懂,或者没有想去弄懂。没弄懂就联系,会不会出问题呢?济在易为霁,也就是雨止的意思。下雨下停了就叫济,既是已经的意思,所以,既济,就是雨已经下停了。为什么这个卦一看就知道是雨停了呢?相反,未济,就是雨还在下,还未停呢?这里作个简单解释,首先《易经》的卦分上卦、下卦,而上下卦有一个不同的时间表示,上卦表示已经过去了的事,故又叫往卦,下卦表示现在或将要发生的事,所以又叫来卦。我们看既济([插图])卦,[插图]代表雨水大家应该没有疑问,我们看既济卦的[插图]在什么地方呢?在上卦,在往卦,说明这个雨已经过去了,已经下停了;而[插图]是代表太阳应该也没有疑问,[插图]处下卦,表示现在或即将到来,所以,这一卦是雨过天晴见太阳的一卦。那么,未济([插图])呢?未济卦的[插图]处下卦,说明雨还正在下,而表太阳的[插图]处上卦,太阳已经过去,所以这一卦是日过见雨的一卦,故叫未济。

卦象表义言文,这是《易》的一个基本路子。研究易应该朝这个方面多下功夫,训练多了,功夫纯熟了,就会顺手拈来,随处见道。又比如像呕吐这样一个证怎么用卦象来表示,或者说哪个卦象可以表达呕吐,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看一看后天八卦,然后再联想一下呕吐这个动作是向上的,是上升的,而后天八卦里表上升的卦有震[插图]、巽[插图]、离[插图],所以这些卦都可以表呕吐这个证。那么,进食呢?进食的动作正好相反,它是向下的,所以兑[插图]、乾[插图]、坎[插图]都可以表示进食这个动作。

中医这门学问的核心是阴阳,而阴阳的核心是象,这个问题《内经》有很清楚明确的教证。所以,要进入中医的思维就必须进入阴阳的思维,而要进入阴阳的思维就必须进入象的思维,或者说就必须用象来思维。这个说法对不对,大家可以思考。如果有道理,那么,易的学习对于中医的必要性就很清楚了,因为通过易的学习,我们可以很熟练地进入这样一种用象来思考的状态。《素问·阴阳别论》有一段很精彩的话:“谨熟阴阳,无与众谋。”与众谋就是用逻辑的思考、逻辑的方式来论证,这个方式需不需要呢?如果不能“谨熟阴阳”,这样的方式当然需要,当然要与众谋。所以现在要搞病例讨论,要搞会诊,要集体智慧。可是大家心里应该清楚,为什么搞会诊呢?问题弄不清了,解决不了了才搞会诊。问题摆在这儿很清楚,不费力地就解决了,还搞什么会诊呢?分析一下为什么搞不清呢?就是因为自己不能“谨熟阴阳”。逻辑思维是曲线思维,象的思维是直线思维。当然,直线最近,也最经济,但是,直线不通了,只有绕弯路。

前面我们谈到《易经》是以象言义,以象明理,我提出的“《易经》象辞还原”就是为了落实这个问题。所谓象辞还原指的是《易经》的每个卦象与它的卦辞、爻象与爻辞都有它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只有抓到他们的对应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周易》原作者的含义,才能恢复《易经》的本来面目。至于《易经》以后怎么发展那是以后的事,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了解《易经》,要了解《易经》,必须先了解《易经》的本来面目,所以,象辞还原就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再以乾卦为例,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元亨利贞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周期内的四种状态、四种变化,近代著名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就将之译为春夏秋冬,这个释译很有道理。春夏秋冬是年周期内的四季变化,而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变化完全是靠天体的运动产生,而乾为天,所以乾卦的卦辞要以“元亨利贞”来表达。所以卦象与卦辞、象与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乱来的,得有一个实在的基础。乾卦初爻,也叫第一爻的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为什么初九这一爻会是潜龙勿用呢?我们知道乾为阳、为龙,乾的作用是给大地以阳气,乾阳与地阴交媾而有万物的产生。但是乾阳的这个作用是有条件的,为什么在初九的位置上还不能发挥作用呢?初九是在一位,《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人的这个“一”的含义相当大,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庄子》对“一”作了一个很精要的解释:大一无外,小一无内。“一”就是这么一个无外无内的东西,这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去思考。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看,很显然,只有到了三这个程度才有万物产生。《老子》又说:“有生于无”,无是什么呢?从这里来看,我们可以说:“无”就是道。因为有了“一”就已经不是“无”了,所以一应该属“有”的层次。既然道生一,所以,我们就可以说道即无,由无生有,由道生一。虽然一脱离了无,但它还不是物的层次,还不是成形的东西,要到了三才能成形。实际上,人体的形成,或者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都是一个由道发展到三的过程,我们的脏腑、经脉、骨骼这些能够看见的东西肯定是三的层次,而不是一、二的层次。

那么,三以前的一、二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再联系一下以前曾经谈到过的《素问》,“素问”不是平素的问话,而是有关“素”的问题讨论,或者也可以说“问素”。那么,素是什么呢?肯定不是三这个层次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已经成形的这个层次,而是成形之前的一、二这个层次。我们仔细地琢磨一下,看看“素问”是不是探讨这样一个层面的问题,如果确实是探讨这样一个层面,那么,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中医这门学问就应该做一次重新定位。其实这个定位在《素问》中早已做出了,这就是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素”谈的是未病、未乱的这个层面。反过来,我们看“初九,潜龙勿用”也就容易理解了。

过去我们总把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当作中国的三大发明,我看这只能当作“三小发明”,中国文化的真正贡献是《易经》的象辞系统,是河图、洛书、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基本模式,以及可能存在的一整套非数理逻辑体系。这些东西不但在过去对古代文化产生过非常大的贡献,而且还将在未来显示出它的巨大价值。

七损八益

人生最重莫过君相二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人之视、听、闻、嗅、神思皆由君火少阴所主,而消化腐熟、生育、月经等,则由相火所司。君火少阴其数八,相火少阳其数七,皆为枢之所在。八能开太阳,七能开太阴,太阳开则有出,太阴开则有入,有正常的出入,则有正常的生命活动。少阴一开变为老阳,此即所谓八益,以八加一等于九,益者加也,故八益以后为九,九为老阳之数而主开;少阳一开变为老阴,此即七损,七减一等于六,损者减也,故七损为六,六为老阴而主开。由少变老则标志着生命逐渐趋向衰老,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但老阳、老阴不开又不会有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关键在于调节少阴、少阳,做到既能使太阴、太阳能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水平上开,又不至于开得太过,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少阳、少阴的调节不妥,那既有可能产生疾病,又会加速生命的消亡。所以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阴阳)可调”。我再补充一点,就是能知七损八益,则可横行天下,能知七损八益,则可延年益寿。

治疗疾病无非就是从开、阖、枢三方面去调理,例如水肿肾炎的病是由于太阳不能开的缘故,治疗应该开太阳。遗精、早泄之证又是因为阳明不能阖,治疗应阖阳明。又如水肿病人尿中出现大量的蛋白等精微物质,则是厥阴不能阖的缘故,所以,水肿肾炎往往存在开与阖均不利的因素,因此,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有些开阖不利的疾病是由枢的失调引起,这时可以从枢入手来治疗。

文化断层

宇宙生物观是古代圣贤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思维而产生出来的。这个观察与思维过程既包括了常规观察与思维,亦包括超常规的观察与思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产生了,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社会观,并且逐渐地与生物观结合,形成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由于历史的延伸,社会的内容不断丰富,导致人们对社会的观察日渐增多,而对自然的观察与思维却相应地日益减少。伴随这个过程的必然结果就是宇宙生物观的不断蜕变,而宇宙社会观的不断盛行。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便从这里开始产生了断层,以至于连不少中国人都弄不清楚自己的先辈是怎么思维的。

天门、地户

乾为天门巽地户。地户处于东南之方、春夏之交,是万物生长逐渐茂盛的时候,万物之生在于土,所以将之喻为地户。地户开则万物荣,因此,对于地户不开、万物不荣的病变,可以用归脾汤来治疗。

天门乾位,处西北之地,时值秋末冬初。此时天阳已渐潜藏,正是由于这样一个门的阖闭,天阳之气才能逐渐潜藏,以固护阴精,使阴精能够起亟,以应万物复始之用,所以,将此乾位比作天门。

农历十月以后,天门已闭,阳气已藏,阴阳二气之变化相对静止,因此河图不谈十一月、十二月。

《周易》释名

易为日月,为天地,这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得到考证。那么,周为何义呢?余以为历来之解释未必恰当。有谓是周朝之作品,故称为《周易》,又言《易经》乃周文王所作,故称《周易》。如此释周似难得其本义,周者周天之周、圆周之周,周而复始之周。故《周易》说的是天地日月周而复始的不断运动变化,而正是天地日月的这个运动才产生了万事万物的变化,故《易·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做学问的一大关键

阅读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之《日常生活心理分析》,以为善于对有影响的人物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是做学问的一大关键。因为这不但反映了你的水平、眼光,而且给你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思路,这项工作不容忽视。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所有言行都不是偶然的,在许多貌似偶然的言行后面充满了必然,这个必然弗氏称之为潜意识作用。尽管某些事件很偶然,但实际上也是大脑潜意识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可以取法的。但,随着特异心理学、超级心理学分支的逐渐形成,弗洛依德的潜意识观念显然已不能解释许多在气功态和特异态下所出现的特异感知。这就需要我们提出新的观念、新的假说来解释老的观念、老的假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这些新的观念、新的假说大多都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子部里面。

做学问的关键在于首先弄清楚你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或者说首先确定你自己从事的学科,然后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这一学科的研究中去。至于其他学科的东西应抱着为我所用的态度,切不可将主要的精力投放进去。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变成本末倒置,你的学问也终究要失败。现在有许多搞古代文化或搞中医的人,这些人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现代科学的学习研究上,试图用现代科学的东西来更新古代科学文化,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够明智,是决定会犯错误的,我们应该切忌这样的做法,不求标新立异,但求踏踏实实。

《胎胪药录》解

《胎胪药录》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这本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历代医家作过不少解说。有言是儿科用药之书,有言是妇科用药之书,这些解释似乎都不切实际。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胎胪是什么意思,胎并非指胎儿,亦非指胎产,因此,不能据此胎字而说它是妇、儿用药之书。胎,指的是胎息,系指修炼者在到达一定境界时所出现的胎息状态,达到这一状态时,可以暂时较长时间的断绝口鼻呼吸,而一旦修炼者能够进入到这一状态,许多超常的觉受就会涌现出来。胪,指的是转运之义。“胎胪”指的是在胎息的状态下,体内真气将会无碍地随意运转,在这样的境界中对药物进行体验,并将体验到的药物的气味功用及作用路线记录下来,这就是“胎胪药录”。因此,《胎胪药录》实际上是一部中药的“药理”书,只不过这部药理书不是通过动物试验获得的,而是在胎息的状态下清晰描记下来的,对于人来说,它应该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一法三性

对传统文化中的重大概念进行解释,必须符合“一法三性”,也就是一个“方法”,三个“性”。一个方法就是用还原论的方法来探讨研究传统文化里的概念,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放在宇宙生物合一的背景上进行还原。而对每个概念进行具体解释时必须符合三条标准,即简单性、统一性和复杂性。前两条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后一条则是我补充的,所谓复杂性就是信息包含量大。三性之中缺少了任一性,这个概念的解释都是不完善的。

太和之解

《易·彖》于乾卦之释义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利贞乃收藏结果之意。利字的结构是禾与刀结合,说明到《周易》产生的年代,农业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已经有了以稻谷为主的农作物种植。利,指的是秋日用刀去收割禾稻,和,乃禾与口相合,禾旁与利同,口与食有关,都是谈收成的事。和与利贞说明了当时农业生产主要为种植禾谷类作物,而人们赖以生存的口粮,亦逐渐由其他转向人工种植的稻谷了。稻谷的成熟乃乾天所布之德,之所以有利贞,之所以有和,乃乾天与坤土交合的结果,而产生这种和的结果,乃是由于有更高一个层次的东西在控制着乾天,使其能够有布和之德,有布利贞之德,而这个更高的、控制和的产生的层次,便可称之为“太和”。

我们再从文字的结构看,禾是谷类的总称,禾与口相合喻示着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禾在其生长过程中,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入口呢?才能与口发生联系呢?当然是长成谷粒,而且是谷粒成熟的时候。而成熟的谷粒再经播种,又会长出新的禾苗。因此,和这个字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就是成熟,它象征处在一个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是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或者说处在生育的状态。当然,和的意义还有很多,但,这是两个与字形结构相关的最基本意义。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一句话,叫作“阴阳和,故能有子”,过去许多注释者都将这个“和”释为男女合和,也就是两性的交媾,其实这只是和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这只是和的形式,而不是和的内涵。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只要两性交媾就能有子,那么,不孕症的问题就不好解释了,而且在非排卵期进行两性交媾亦不能怀孕就更不好解释。因此,“阴阳和”是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天癸”成熟这个条件,也就是性成熟这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能够生育的状态,必须具足这两个条件,两个条件具足了就是“阴阳和”,这个时候发生两性的交媾方能有子。如果没有具备“阴阳和”的条件,虽然也有两性交媾,但不会有子。这是和的基本含义,明白了和的意义,太和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恢复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要恢复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唯一可行的途径是进行中医研究,搞自然科学的不行,搞哲学的更不行。因为后两者缺少了进行传统文化研究所必须的实验手段,而只有搞中医的还具备这样的实验条件。真正从事中医研究的人,通过自身的修证,在认识人的自身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的认识,从而反过来指导对生物和医学的研究。这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环节,缺少了这个环节,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传统文化。

传统与现代

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能用现在这样一种僵化的对比,这样会降低传统文化的地位,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错觉,从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以数学这个领域为例,过去研究中国数学史的人都认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是很不成熟的,只是初等数学,而未进入到高等数学阶段。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古代的算学与术学表面上看来只是停留在初等阶段,但其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及广度却远非现代高等数学所能比拟。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李约瑟博士对中国数学的评价。

现代科学的发展只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从二百年前的朦胧状态到今天,现代科学已不断向纵横方向发展,知识愈来愈精密,科学的分支也愈来愈繁杂和纤细。科学的成果虽然是日新月异,但科学家们却日益感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花了毕生的精力,也不过只能涉猎科学分支的一鳞半爪。就拿医学来说,分支越趋复杂,近十年又出现了分子医学、核医学等,人们要掌握其中的某一个分支,已经不是容易的事了,要想窥医学之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势必造成,医学越是发展,人们对它的了解越是局限。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们已开始致力于寻找另外的路子,以对付科学上所出现的这些危机。他们试图将日益繁杂的科学系统化,以建立综合性学科。法国数学家托姆通过对数学的研究,提出了一门灾变理论,欲从数学的角度将科学系统化、综合化,试图以七个数学灾变模型来统概整个科学研究。比利时化学家普利戈津也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提出了耗散结构原理。过去人们认为太阳系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演化,太阳系的能量将不断消耗,太阳能量消耗尽的一天,也就是我们这个宇宙毁灭之时。而普利戈津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似乎可以解除人们的这个忧虑,同时也为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规范。该理论认为,宇宙及宇宙万物的变化都可以归结到能量的耗散上,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变化过程实质上都只是能量的耗散过程。不过,宇宙及其万物都是开放的系统,能量通过某种途径耗散了,又会通过一定的途径补充回来。因此,最终宇宙是不会毁灭的。这个理论的提出,既讲明了宇宙的最后归宿,亦将万物的变化统一到了能量的消耗上,这是耗散结构提出的目的。

在人们的头脑中,光的走向是四散的,将我们房屋内的灯打开,整个房间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光亮,这说明了光是散射的。但是,如果我们将一束光通过红宝石后,情况就不同了,我们所得到的光再也不是四散的光,而是集中起来朝一定方向的光,这样的光也就是大家现在非常熟知的激光。由于激光的单向性,因而可以聚集相当大的能量,以致产生了激光武器。四散的光经过红宝石的处理,变成了单一走向的光,哈肯通过对激光的这一研究,提出了一门协同学,以图通过这个理论将繁杂的各门科学协同起来。

总之,灾变理论、耗散结构、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提出的举世瞩目的三大科学理论。其目的都是试图寻找一门综合性学科,以期将越来越繁杂的科学理论协同统一起来,使人们能在有生之年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钱学森将系统工程改称系统科学,以及杨米的规范场理论都是为此而设。

回顾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哪一点不体现了这个思想,像太极原理就将整个传统文化完美地协同统一起来了,而《内经》的阴阳理论更是上述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伤寒论》沿袭了这个思想,将天下的众多疾病用六经的统一模式来说明,不管你是内科还是外科,不管你是妇科还是儿科,不管你是消化系统的病,还是循环系统的病,都把你统一到这个模式里来。所以,一位高明的中医往往都是通才,内、外、妇、儿、五官……都可以了如指掌,来什么病就看什么病,而一位高明的西医就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他可以是消化系统的权威或泌尿系统的权威,他只能作为某一专门科属的权威。如果从这个意义上去讲,西医有专家,而中医不是专家,是通家。

了解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变更,我们就应该知道,中医的这个高度统一性并不是它的缺点,并不是它落后的表现,恰恰相反,它正是一个西医所不具足的,而且是现代科学正苦苦追求的东西。可惜的是这八十年来,我们正日益地在丢弃这个东西,我们一方面在高举现代科学这面旗帜,另一方面又不断在丢弃现代科学所追求的这些东西。可以说,丢弃统一,追求分化,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一种倒退。

方位问题

方与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注意它们的区别。方是对天而言,位是对地而言。方指的是天体(主要指日月)运行的特定区域,位指的是大地的不同位置。随着天体的不断运行,方发生了改变,大地的位置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称以上的关系为方位。其中,天有十方,地有十二位,故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区别。

关于干支问题

古代对于时间采用干支计数,干是指天干,支是指地支。为什么天用干而地用支呢?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古代以天为纲的思想。

干的本意是树干,支的本意是树支。树干与树支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知道树叶与花果都是长在树支上的,但是,树支能够结长这些花叶果实,必须依树干为其提供养料为前提。这样一种花叶果实生长于树支,而树支依赖于树干的关系,恰好可以用来比喻天与地,以及地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万物的生长是在大地上进行的,但是,万物之所以能在大地上生长收藏,又是由于天的运行结果。天的这种作用好比树干,地的这种作用好比树支,故有天干地支之谓。所以,干支纪历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公元纪历,它不仅仅是一个序号问题,而是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相互关系,并且用数时对这些关系进行了具体描述。

由此可见,古代的时间概念绝不等同于现在的时间概念。如果用现代的时间概念来衡量,古代文化里不存在时间,而如果我们用古代的“时间”概念衡量,现代文化同样无时间可言。

古代的时以干支表,我们还可以从时的造字来进行分析。时字左边乃日傍,日为天,日从东升,故将日置于左,左者东也;繁体字时,右边为土为寸,了解《周髀算经》的应该知道,用于测量日之晷影的是一个八尺圭表,圭表之度量以寸言,通过晷影于大地投影的寸度来测知日的运动,从而确定二十四节气,以此决知大地万物的生长收藏情况。所以从时的造字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干支的含义是一样的,也是揭示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的度量刻画。另外,我们数一数“时”的笔画亦正好是十画,为天干之数,此亦说明在天地万物间有一个主导关系。

上面我们对干支及时的剖析,就是用的还原的方法,而透过这个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上述概念的含义显示了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三性,而以这样一个方法来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会渐渐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体验过程。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文字研究的重要意义。文字是信息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花精力去考究文字的结构及起源。这个工作关系到我们能否弄清信息是如何加进到文字里去的这个过程,还有祝由这门学问亦与此相关。这个工作做好了,那我们所注重的人类思维,特别是古圣贤的思维的本来面目便会昭昭然然。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繁体字的问题,我的一个看法,教我们的后代认字一定要教繁体字,绝对不能偷懒去写简化字。现在搞的简化字,实际上是把古代流传下来的重要思维信息、文化信息给简化掉了。看上去虽然截掉的是几笔几画,但实际上截掉的是思想,是宝贵的文化传承。很难想象下一代执持简化字的中国人,怎么通过文字这个唯一的线索去了解古人。最近我国台湾、香港等地都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证明书写与识认繁体字能够提高儿童的智力。为什么却迟迟不将古老的繁体文字现代化呢?这是有原因的。我想这起码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智慧、素质与文化传承。简化文字实在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

有关哲学的问题

哲学这个定义不容易下,因此,至今为止东西方仍没有一个很令人满意的有关哲学内涵的定义。那么,怎么来认识哲学?怎样来划定哲学的研究领域呢?我想最起码需要明确以下两点:第一,哲学肯定不等于科学,哲学与科学有着某些较明确的界限;第二,从现代的意义上讲,科学是我们的感官意识所能及的学问,或者说无论什么学问只有最后能够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接纳,才能被划到科学的范围。所以,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而言,技术始终是一把衡量科学的尺子,科学帮助我们创造技术,技术帮助我们衡量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技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不断帮助我们扩大感官的认识范围,认识范围扩大了,科学的范围也就扩大了,它们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有一样东西,或者说一门学问,它超出了感官的认识范围,技术检验不了它了,科学没有办法容纳它了,这个圈子外的东西,这门科学外的学问,给它一个称呼,我想也许就是哲学的含义。什么东西能够超过感官的认识,什么东西能够超出射电望远的视野,我想就是思维这个东西,思维是无界的。而哲学就是这么一门但凭思维就能做出的学问,它无需技术的检验,无需技术来衡量。当然,哲学也有哲学的法则,不是说作为哲学就可以乱来。

钱学森教授虽然是搞现代科学的,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见解。比如他发现中医里面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都不能被现代科学所认识,往往都超越了我们感官的认知范围。

但是,现在我们关起门来说一些实在的话,中医,或者把这个范围再扩大一些,就是整个传统文化,是不是哲学呢?根本不是!因为用现代科学的眼光,中医的许多东西似乎都超出了我们感官的认识范围。但是,在传统的眼光里,在古代圣贤的感官认识圈内,中医的这些东西完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是说它完全属于感官认识范围内的东西,所以说中医是科学而非哲学。只是这样一个感官,一个超常规的感官现代人不具备了,同时由于文化的改变,即便有少数人拥有这样的感知能力,我们仍然无法去正视它。

精、神、魂、魄

精、神、魂、魄是中医的四个基本概念,也是子学的重要概念。这四个东西除精为有形之物而存于体内,其余的神、魂、魄皆为无形之物。那么,人体是通过什么与这四种东西发生联系呢?《素问·六节藏象论》里说:心者,神之变;肺者,魄之居;肾者,精之处;肝者,魂之居。所以说人就是通过心肝肺肾来与精神魂魄发生联系。肾为精的主宰,人生之所以有形,则全赖乎此精。但是,光有形还不够,还不足以说明生命的存在,还必须有与神、魂、魄的联系才行。其中,心主管与神的联系,肺主管与魄的联系,肝主管与魂的联系。如果失去了与神、魂、魄的联系,则空有此形。这便意味着这一生命形态的完结,这一生命形态的完结,并不等于所有都完结了,所以古人将这样一种完结称为鬼。什么是鬼呢?鬼者,归也。也就是回归的意思,回归到另一种形态。

在精、神、魂、魄里,精与冬气与藏气相通;神与夏气与长气相通;魂与春气与生气相通;魄与秋气与收气相通。由于五谷及其他食物都禀受了天地的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之气,因此,人食用了这些东西,就会建立与精、神、魂、魄沟通的正常渠道,这样便能禀受天地之气而正常的生存。

《黄帝阴符经》说:“死者生之根。”五谷、百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经过长苗、开花、结实,直至实物成熟,这个时候作为植物本身就停止了这一个周期的生长。以谷麦而言,当谷子与麦子成熟以后,作为生长这些谷麦的植物便死亡了。但是,生长谷麦的植物虽然死亡了,而成熟的谷麦却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出新的谷麦植物,这个现象可以很好地说明“死者生之根”。而这些谷麦,这些成熟的种子,便是植物的精,也是与藏相应的这个状态。由于作物是经历了生、长、收的阶段方结出种子并直至成熟,因此,这个精就包含了神、魂、魄的信息,人食了这些“精”,就能与精、神、魂、魄发生联系,就能够生存下来。所以,人为什么要以谷麦作为主食呢?就是因为只有这些成熟的种子才完全包含了天地四时之气,因此,只有这些东西才能够作为主食。

谈 辟 谷

对于辟谷的理解,古今如一,皆以不食百谷言。即以辟作避免讲,辟谷即避免食用百谷。这个解法我以为是仅知其然,而未能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人食百谷是为了取得与精、神、魂、魄的联系,而必须有这样的联系,人才能够生存。人不食百谷了,便会失去以上的这种联系,人的生存也就困难了。

百谷是有神的,主宰百谷的这个神就叫作谷神。谷神是不会死亡的,所以《老子·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既然这个不死的谷神叫作玄牝,而玄牝是有门户相通的,通往玄牝的这个门户在人体对应于玄关。通常情况下,玄关处于关闭状态,通往玄牝的道路没有打开,这时人必须通过直接食用百谷来与谷神保持联系,以求不死。但是修炼者在修到玄关窍开的境界后,情况就不同了,这时人体通往玄牝(谷神)的道路开启,人与谷神直接发生联系,所以此时的人也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这只是古人的记载,我未亲眼见之。)。因此,辟谷的辟,是开辟的意思,是打开的意思。辟谷即开辟通往谷神的道路,亦即打开人体通往玄牝的门户,这样人就可以直接与天地之根保持联系。

有关《老子》的一段密语

天道的运转,产生了一条日晷玄影,这一条日晷玄影产生了长短变化的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产生多次的极变,这多次的极变产生了万物的生长变化。

附注:以上“密语”系对《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注释。道生一,一即日晷之玄影。由于天道的运转表现在玄影的长短变化上,即表现在一的变化上,正是这个一的变化产生了气象万千的变化。因此,一为象之宗,一为大象,执大象则以驭天下,故曰:能知一,万事毕。

己巳年新春对联

横联:己巳不已

上联:牛鬼三其迎蛇神龙虎共春普天喜庆

下联:乾戌四月合坤未六九同用万化和安

三大工程

现代自然科学的每一个概念,都包含有经验观测与数理逻辑体系这两部分。在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四类文化的子类里,有那么一门学问,叫作术数或方术。它包括易筮、道术、医学、相学、星学等内容。这类学问的每一概念,都存在着超感知观测与象占体系这两部分,而这一象占体系可称作非数理逻辑体系。这种非数理逻辑体系是以河图、洛书、太极、道、阴阳、五行、八卦作为运算模式的。

有基于此,应该将易筮、道术、医学、相学、星学作为一门统一的学问来研究,而这门统一的学问可以称为:阴阳术数构系。

这门学问的建立不但提高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而且能为气功、中医的研究找到一个统一的古典理论基础,从而促进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的研究。并且将加速人类对知识的整合,对大脑的完善。以上所说的阴阳术数构系包括三大工程构系:第一是生命工程;第二是《易经》象辞密码体系及其泛论工程;第三是心相工程。

两手都要抓

学习传统文化有两样最重要的东西。现在的学术界他们所重视的是文字及有关的历史知识,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直到现在,已经出版了《中文大字典》《中文大词典》这两部大型工具书。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我们现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同志还没有引起重视的,或者说不愿意重视,或者说没有能力重视,这个方面就是:术。中国人搞研究的基本框架是阴阳、五行、八卦,把它们运用到表面上截然不同的领域里,便形成了各门不同的学科。如把它们运用到医学上,便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医,把它们运用到环境、地形方面,就形成了堪舆这门学问……如今堪舆这门学问已渐渐地得到一些小的认识,它起码与地质、地貌、地理环境等现代所关心的问题有关。比如对地下矿藏和水文方面的研究,传统的学问就很有特色。现代科学在寻找矿藏方面,正逐年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但能否用我们传统的方法寻找矿藏呢?不同观念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些年里在考古学方面陆续有很多发现,其中秦公一号墓的发掘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个墓很奇特,离墓地30公里以外的周边地区,你要想钻井取水是比较容易的,顶多钻上30米就会有水,而一般只需钻5至8米即有水出。但这块墓地范围内却很干燥,打到80米的深度还不见有水。这个现象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兴趣,选中这块墓地的风水先生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这块墓地,他凭什么知道在同一海拔平面上这块地方有这样特殊的地质水文情况?可以肯定的是,他绝不是用钻井的方法知道的,他凭什么知道呢?回答同样很简单,他是凭借古代的堪舆术来知道的。这个问题就引起了考古学家以及相关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堪舆学是不是迷信?该不该重新认识?

这些天我们讨论了子学里面的一些东西,如相学、五运六气、命理、堪舆等,这些东西的基础都是阴阳五行八卦。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找出它们的理论根据。但是,如果要想把这些学问落到实处,派上用场,这就是术的问题。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八卦,那么,术的基础是什么呢?术的基础就是修炼精、气、神。如果医家没有术的修炼,他怎么发现经络;道家没有术的修炼,他怎么知道周天运行;命相没有术的修炼,怎么知道你的过去未来。总之,光讲理论,光念书还是不行的,你不讲术的修炼,怎么来体现你所研究的学问的用场?你不进行术的修炼,那你通过什么来判定你所研究的这门学问?这些学问都要靠术来体现它们,而术的实现只有修炼这一条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台机器能够替代这个过程。

所以,要研究传统文化,要真正知道它的价值,光用儒家的一些方法,光在文字上下功夫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到术的问题。而术的问题不能在外面研究,外面的研究永远研究不出名堂,必须进去研究,进去的方法就是修炼。这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两只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用思想去影响世界

这几年里,美国人正在研究一门新的医学,这门医学叫作精神神经免疫学。围绕这门医学,在美国建立了生物反馈与精神生理中心。在这个中心,病人的治疗不是通过药物来进行,而是通过精神和意念来进行。1985年第10期的《国外科技动态》就报道了这方面的医学发展情况。该文报道了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经常规医院确诊的无法医治的骨癌患者,被判最多还有三个月的生存期,结果这个病人到了上述的生物反馈与精神生理中心进行特殊治疗。这里的医生告诉病人一个很乐意接受的答复:你的病不要紧!然后告诉病人精神放松,在放松的情况下,想象身体的白细胞像一个英勇的骑士,骑着骏马,拿着宝剑,再想象体内的癌细胞就像妖魔鬼怪,勇士与妖魔相斗,最后把妖魔消灭。经过这样的反复想象,结果骨癌患者真正得到痊愈。诸如此类的例子,经常发生在这样的中心里。这也促使美国一些国立研究机构对这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而这样的探索,便导致了我们刚才所讲的精神神经免疫学的诞生。这就是说精神跟神经以及免疫存在密切联系,通过精神的作用,可以刺激神经、免疫系统,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从而取得治病防病的作用。

《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清楚地叙说了精神与疾病的关系,实际上,如果把它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那么,它不就是一门地道的“精神神经免疫学”吗?所以,我的一个观点是,中医要想提高它的地位,扩大它的影响,为人类贡献更大的力量,不能光局限在治病这一点上,应该拓展一下思路,不但用医药去影响世界,更重要的是用思想去影响世界。

读经随按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谨按:根于中者有五:心、肝、脾、肺、肾。细之则为心、肝、脾、肺、肾、心胞、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及手足三阴三阳,此所谓神机者也。

根于外者有五:风、寒、燥、湿、热。细之则为五运六气,金、木、水、火、土,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太阳寒水,此所谓气立者也。

故病分中外,中病者神机之病也,外病者气立之病也。

故《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又曰:和其中外,可使毕矣。”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病之中外何如?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又曰:病之中外何如?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勿失病机。此之谓也。”

又曰:“审察病机,勿失气宜。”

又,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又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谨按:气立、神机之病证与天地间之风寒暑湿燥火之相关特征称之为病机,故审察病机则知气立所病之属何司天、何在泉、何主气、何客气;神机所病之属何脏、何腑、何阴、何阳。

又,据上所说,则知《伤寒论》以下内容:

①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及,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③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④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⑤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⑥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及,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卯上。

如此等等乃《伤寒论》之病机条文,亦为张仲景对《内经》之特大贡献。言《伤寒论》只宜于治寒邪外感证者,实属不识病机大义、运气奥旨之辈。如此等辈,何能肩负中医之美名哉!陈修园、徐大椿皆谓,自仲景而后,圣人遗训失传,医非原本。并谓自仲景而后之医书,通通宜于销毁。余则曰:不明经典本旨者,当痛改前非,执迷不悟者,不可以为中医也。

于运气之气、物、病三候之按语

谨按:中医的病候是与气候、物候密切相关的,这也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一大特点。这样,我们在讨论疾病的时候,应该既将疾病放在病候的角度上来讨论,也应该放在气候、物候的角度上来讨论,也就是要将疾病放在气候、物候、病候三统一的水平上来讨论。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不会出现中医的理论是随心所欲、公说亦是、婆说亦是的这种混乱局面。有不少人认为,中医之所以混乱,原因之一是病名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要借助西医的病名来正中医的病名,认为只有西医的病名才符合科学性,这种观念是十分幼稚可悲的。

中医的病名有没有其特定的命名方法,以及确切的含义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内经》以后的医生,除张仲景等少数人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如何确定病名,他们简直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所以,流传到现在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病名,咳嗽是一个病名,头痛也是一个病名,没有一点章法可循。其实,确立一个病名,在《内经》里是有严格规定的。这些规定法则主要出自《至真要大论》,其曰:“岁主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又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此外,尚有以气立、神机命病者,即将疾病分为两类,一为神机病,一为气立病,神机病亦称中病或内病,气立病亦称外病。另者,《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以及《伤寒论》的病机六条,亦是确立病名的具体方法。这样中医的病名便主要有少阳病、阳明病、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考虑到胜复之作,及《伤寒论》的合病、并病,那么,三阴三阳这六种病还可以演化出更详细的病名。从病机十九条可以看出,还应该有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风病、湿病、火病、寒病等层次的称呼。

总之,中医的病名是有它的确定性的,并不是任意可为的,它的名称是与宇宙的五运六气的全息坐标系统相对应的。《内经》的作者给宇宙定出了一个全息的运动的五运六气坐标系统,在这个坐标系统里存在着一个生物圈,生物圈内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对应着一定的气候、物候形相特征,我把这样的时间点称为时相点。与一定的时相点相关的人,他的疾病便具有这个时相坐标点的特征。所以,可以将人类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过程,放在这种坐标系统里进行求解。也就是说一定的人的生命过程、疾病过程,对应着一定的五运六气坐标系统方程。出于这种考虑,我提出了“时相医学”的全新概念。这种概念与中医的理论概念并不矛盾,但是却可以阐述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事实。

那么,生命过程与时间相关性的物理因素是什么呢?如果认为生命过程是与时空相关的话,那么这种时空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从中国古代文化的立场出发,我提出了“宇宙生物观”,利用这一观点,从传统文化里提出了太极图工作原理,提出了时相概念。从上述的观点、原理出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时相医学。利用这一医学,解决生命与时空的相关性,进而解决生命方程问题。庄子说过:“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天化。”天是指六合,也指宇宙。天、六合、宇宙都与时空相关,故生命方程必定包容行与化的概念。这种概念的系列以及方程的系列式,可从传统文化里建立,而它的求解当然是离不开术数的手段。

读书批注摘录

1.《科学的未知世界》〔英〕罗纳德·邓肯、米兰达·威斯登-司密斯合编

经常改变科学进程方向的人,往往是那些具备非理性直觉灵感的人。

要在科学上(这里主要指中医一类的科学)取得进展,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点不少人早就指出过,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能力结构。能力结构由常人能力与超常能力所组成,只有两者具备,才算得上是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为了达到良好的知识结构与良好的能力结构,除了身心修炼,目前还没有别的办法。

多读非本专业的文章对本专业会大有益处。

目的性是存在的,它是与方向性相联系的,承认目的性便会承认决定论。如果旧的目的论与旧的决定论存在不定的话,那也不要紧,只要将新的知识与其发生联系,并作出新的补充便行了。进化是不断保留与不断补充的结果。质的改变是量的改变的结果。

每一理论都能作适当的描述,同时又把我们留在未知之中,中医的事实便是这样。

从爱因斯坦将引力看成是一种空时结构的观点出发,我们还完全可以将症状看成是某种空时结构,这可以从《内经》《伤寒论》中给出。

是否在神秘主义范畴里存在不少可以被我们改造利用的课题。目前急需的并不是找出这些课题的答案,而是要重新慎重地考虑,从这些课题里所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能成为未来中医为了跟上形势而承担的一个更困难任务的出发点!

粒子代表有,真空代表无,从下面的一段话可看出,当代物理学走到了老子的观点范畴:有生于无。

没有一种只研究“有”的理论能够阐明“有”。

只有掌握大量的未知,才能应用哲学的武器。

中微子是由费米根据泡利于1930年的假设“原子核放射电子时,同时还放射出吸收了其余能的第二粒子”而提出的,尔后得到了证实。中微子一旦从原子核中逃逸,它就变成一个令人捉摸不定的粒子,从不以明显的方式让人感到它的存在。正因为这样,科学家认为很多神奇的现象可能是中微子作用的结果。

中医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引进物理量,就是说中医的证是否能用一定的物理量来度量?如果行,那么它便可进入科学之列,如果不行,那它仍然属于经验知识。如何将知识引进科学的体系,这需要智慧和勇气。时相医学是把中医的证转化成一定的空时结构,而四维的空时结构有可能引进向量与张量,是否可用向量来表达中医的证的物理量呢?这似乎是可行的。然而如何行走?还得有一段漫长的道路。

亚里士多德将轻重物体的运动分属于天地的做法很像中国人的做法,《内经》云:轻清属阳,重浊属阴。这必然是来自对自然界物体运动箭头的观察,这正是中国人的动力学理论。

哪些是中医与哲学交叉的地方?哪些是中医、哲学、西方文化交叉的地方?

我的一个更为明确的观点是:症,可以用空时结构来表示,可以转化成几何学!(编者按:此为1986年之思想,反映出先师对现代科学之兴趣)

变换是科学上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都有关于变换的课题。人体功能学也包含有变换这一课题,催眠术是取得与训练某种人体功能态的手段。中医里的方剂同样也含有变换的课题。这些课题如此之广泛,其原因是世界的多样性决定的,抑或是由变换决定着世界的多样性?这确实是一个未知的课题。

我认为中医理论里存在着大量的超经验,而这些超经验的获得,主要是依靠特异观察所获得的特异体验。这些体验是超经验的东西。特异体验的结果是产生特异思维,这类思维与灵感思维、直感思维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超科学的理论。无论如何,这一理论都是客观景象在大脑的反应,只有认识了这点,才不会掉进唯心主义的泥潭。

意识是什么?它是单独存在的吗?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将意识单独分离吗?如果不能单独存在,那么,丧失意识这句话怎么理解?

传统中医理论早就超越了时代,不但超越了当时的时代,也超越了现在的时代。

我要熟练掌握中国人的语言(特别是阴阳术数里的语言),这样是为了能用中国人的语言描述中国人的成就。除此以外,我还应更多地了解国外的一切,目的是用中国人的语言描述人类的一切。这种博学家式的风格,有可能使我能在人类成就的群峰之顶观看人类成就的群峰。

2.《科学创造与直觉》周义澄 著

道生智。道是数物的主宰。数物存在着象与空时结构的一面。道是通过易的作用而认出太极来的。所以,在表面的道,存在着内在的太极,这是智的来源。

在思维产生的早期,当然不可能形成逻辑思维,所以,一切思维的起源都是直觉的。我们认为这种直觉的基础是客观映象。从这一基础上产生了象,在象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象的排列组合、归纳演绎。

根据思维的洞察力的含义,说明易的象辞训练是对思维洞察力的训练。

我曾经提到:对中医的学习要多问几个怎么样,而少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医的直觉主导性所决定的。

经验的积累对直觉判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积累经验的方法是什么?我们是否可通过模拟训练来积累经验。到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模拟的经验是正确的,会对今后的各种问题产生正确的直觉判断。

中医的发展决定于中医的内部与外部,内部包括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如果有更高级的思想、内容、方法的外部存在,那么,中医应该引进这些思想、内容、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了技术部分。

作为现代科学,从思想上它是无法与中医比美的,从内容上也不是尽善的,相反,倒是中医比它更完美。另外,从技术而言,现代科学技术也还无法对中医的方法进行填补。所以,我们认为很可能不存在中医现代化的趋向,倒是存在着现代中医。这是指现代化需要中医的思想,亦部分地需要中医的内容与方法。那么,进行这种有益的工作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干的,不管是西医或中医,大家都可以在思想、内容、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整理比较。在这里强调深入是最重要的。目前对中医的认识是十分的不深入,其原因最主要是中医思想的失传所造成的。而造成这种失传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进行中医的基础研究,而只是注重了临床实践的研究,这便使中医的思想失传了。为了恢复失传了的思想,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只有在原有的体系上建立这个体系的基础学科,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基础学科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唯象学与阴阳术数学。将唯象学与阴阳术数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及意义与作为现代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的思想、内容、方法做比较,我们发现中医并不会被抛弃,相反,中医会被现代科学所青睐。

爱因斯坦指出:“没有一种归纳法能够导致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对于这个事实的不了解,铸成了19世纪多少研究者在哲学上的根本错误。这也许就是分子论和麦克斯韦理论只有在比较晚近的年代里才能确立起来的缘故。”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以往的将中医理论说成是对经验的归纳演绎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

探讨时间的时候,每一时间都建筑在一定的象上,这样的医学称为“时相医学”。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是不深的。特别对那些有预言性质的梦,更显得无能为力。我认为对那些具有预言性质的梦来说,都是属于超前位象。

有限的空时怎样才能与无限的空时相接近呢?唯一的办法是通过象的联系。

从左右脑的功能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发达的原因,及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从这里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左脑的自发极限的到来,它必须更高度依靠右脑的创新,这样,西方技术的发展就必须要依靠东方文明的指导。

3.《周易尚氏学》尚秉和 著

乾属十二消息卦之一,故谈乾卦宜结合十二消息卦,谈十二消息卦当谈十二生肖,谈十二生肖当谈十二月之名称,十二月之名称为:嘉月,吉月,桃月,正阳,恶月,焦月,兰月,桂月,朽月,正阴,龙潜月,嘉平。

《伤寒论》疾病欲解时之注解资料:由亥坤至子復为冥,由子复至泰寅为罔。冥罔者,坎冬也。此数语可作《伤寒论》疾病欲解时之注脚。

坤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尚注云:“月三日出庚,震象。八日见丁方,兑象。兑二阳为朋。庚西丁南,故曰西南得朋。三十日坤象,月灭乙癸,癸北乙东,故曰东北丧朋。苦心搜索以求朋象,岂知兑之为朋,以阴遇阳,非以二阳。”尚注所解甚为确切,足征易之象与天文关系甚切,宜多加注意。

“七损八益”考:①易用九,用六;②六、九表示发展变化;③阳进阴退,阳顺阴逆。阴极则变,故易用六,阳极则变,故易用九。

“七损八益”又考:七损者,乾至姤之一阴生也,八益者,坤至复之一阳生也。故七损八益当从十二消息卦中求解。须知乾息从姤始,坤息从復始。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矇之为疾,眸子未损,而有翳蔽,不能见物也。本卦蒙字皆借作矇。年幼而无知者称童矇,以象愚而无知者。渎借为黩。黩,握持垢也,狎也。

古人举行享祀,会筮遇此卦,故曰亨。有来筮而无往筮。求筮者初来求筮则为之筮,而告以休咎。若不信初筮,反复然疑,而再三求筮,是狎辱筮人,则不为之筮也。童蒙五句,乃筮人之标语,非卦辞也。筮遇此卦,举事有利,故曰利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发,开也。蒙借为矇。发蒙者,医去其目翳而复明者也。利用犹利于用也。用说犹以说也。易中用字,字同其义或不同,当随文读之。说,借为捝。捝,解捝也。桎,足械也。梏,手械也。

目盲而复明,是去黑暗之境,而入光明之域也。刑人脱桎梏,出囹圄似之。又朦者不能见路,发矇虽能见路,而不知路,以其无经验也。故曰:以往吝。

比之九五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显者,光也,明也。凡光明远照,声誉四播,古谓之显。显比犹言显相,即贤名昭著之辅臣也。诫,疑借为劾。盖有罪者按律治之谓之劾也。此殆古代故事,盖王田之时,有兽在前,王三驱而遂之,不获。罪在邑人,王怒欲劾其罪,有臣谏而止。因成王之德,而得邑人之报,此臣贤名昭著者也。按《魏书·苏则传》亦载:“则从行猎,槎桎拨,失前鹿,上大怒,收督吏,将斩之,则谏乃止。”

4.《时间·地球·大脑》〔苏〕P·K·巴兰金 著

时间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只能与一定的阴阳属相相联系,这就是我所提出的时相概念的含义。

我的中医哲学观:中医是利用了最可能的精密仪器——特异功能人,依据最客观的参数——自然景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问。它从人体内部来观察世界,又从世界外部来观察人体。

就中医来说,《内经》作者是课题发现者,后世医家是解题者。就中西医来说,中医是伟大的课题发现者,西医属解题者。

我们应如何进行专门的科研,又如何兼任科普的工作?方法是充分利用科普知识丰富专门研究,并利用专门研究的结果进行科普创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更自由地谈论。

中医存在着大量的、永恒的、取之不尽的、激动人心而不会衰老的主题。

大气圈的变化,即温度、湿度、压力的变化会影响生命物质。而从六经的角度言,温度是由太阳寒水、少阳相火、少阴君火来决定;湿度是由阳明燥金和太阴湿土来决定;压力则由厥阴风木来决定。

我的目的并不是给大家解答什么问题,为现在的中医问题减少几个问题。恰恰相反,我的目的是给大家增添几个问题,使大家头脑里的问题集增加几个。正因为如此,当你们向我提问时,我是无可奉告的。

5.《从X射线到夸克》〔美〕埃米里奥·赛格雷 著

科学研究也应该像艺术那样具有迷人的魅力、戏剧性、人情味。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历史与传纪。

我的兴趣是开拓新的领域。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是,结合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能开创新的边缘科学,也即是新的课题、新的领域。从这一点出发,人们不可能只停留在古典医学的领域上,而必须研究、学习更多学科的知识,用以保障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上探索新的领域。

我们如何来描述中医的起源与它的发展史呢?看来革命性的思想或概念的每一次引入都是值得详细地探讨的。这样就需要我们注意,究竟哪些是革命性的思想与概念,并且懂得它们的背景。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还得谈论些详细的、生命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像其他学科一样,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在与将来。

我以前曾提出从整理《内经》的概念着手去整理《内经》,它的方法是将《内经》的概念放到产生它的历史背景、思想背景、自然背景上去考察。这样就必定要对《老子》《周易》等著作进行考察,对文字发展史进行考察,对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天文学进行考察。总之,要对祖国科学文化的历史进行全面的考察。现在我发现,除了进行这些工作外,还应对《内经》的课题进行一番考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把概念弄清。另外,更重要的是知道《内经》的价值和意义。在完成这两项工作以后,我们就可以说:《内经》基本被我们阐明清楚了。

研究中医经典用老的一套办法是否到达了它的极限?从掌握的角度是无所谓这一问题的,但从解决中医内部的问题来说,可能老的研究方法由于得到改进,还是富有潜力的。但这种改进所依赖的思想是经典式的吗?是真从《周易》等经典里挖掘出来的吗?中医的经典是否有还未被认识的东西?为认识这些东西应引进新的思想吗?这些思想又从哪里来?我认为在它固有的内容里还有着富有生命的思想未被充分利用,如作为天人观的思想表现最突出的五运六气学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这与它的尚未完善性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古人所创造的运气学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内经》提出了很多课题,总的看来,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努力,但这些课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目前应做的工作是:①找出《内经》里的课题;②考察历史上对这些课题的研究情况;③指出这些课题解决的程度;④研究这些课题在今天、明天还会有些什么意义?⑤要完善解决这些课题是否需要引入新的方法?⑥这些新的方法指的是什么?⑦从传统文化里我们还可以借助些什么?

“1926年,在玻恩把Ψ函数作为几率密度,而不作为电性密度看待时,它的含义才变得明确了。”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与古典哲学的概念里是大量存在的。我们应该充分表达这些概念的含义。而它之所以难表达的原因是,后一个不明确的概念来源于前一个不明确的概念。为了弄清它们,我们除了将这些概念放到产生它的基础上是别无它法的。这样我们一定要追踪到产生思想、语言、文化的自然背景上,从文化的起点处着手。

玻尔的互补性概念是由进一步深化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而取得的。从这里我们知道应该将《内经》的思想进一步地深化。看来《内经》是将《周易》的思想深化了,同时也将《老子》的思想深化了。我觉得《内经》《周易》《老子》的“道”似乎不一样。

阴阳学说是很难用公式来表达的,但可以用图表来表达,这图表便是太极图。可以说,太极图是中国人的思维图。

在研究人体科学上,可以以量子力学作为起点,在这一过程中便有可能给出更基本的量子力学定律,为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做出贡献。

大匠示人以规矩,不示人以巧。这说明了思维方法的重要,哲理性东西的重要。

如何普遍地、新颖地、贴切地改变一些已经确立的概念,或是引入一些新的和未曾预料的概念,这是旧学科能否更新的关键。

能否善于在崭新的领域里接受训练,并养成新的思维习惯,这由一个人的自学能力程度所决定。

作为医学家,更确切地说是中医学家,他的工作完全可以进行到临床诊疗技术的理论研究阶段,但是,实在无法进行到临床治疗的事务性阶段。如果这样的话,是不可能做出新的理论创造性工作来的。所以说,中医并非是纯经验的,而是拟理性的,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有规律性的思维。

我认为中医是一个完整的假说体系,而并不是纯经验的。建立这个体系的基础,除了有经验的因素外,还有作为特异实验的特异观测。当然,免不了存在着科学的思维。对于这样的假说,用目前的科学还是无法证明,所以,我认为说其是经验不是不可以,但并非最恰当。若说它是前科学还比较容易接受。但似乎并不像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中医确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慎重地去评价它。

6.《心理学纲要》〔美〕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 著

同卵双生子的实例说明,相学里的相都与命运相关的说法是很值得研究的,是否形态场是最值得考虑的解释工具呢?

宇宙生物神系提醒我们,灵感、顿悟的基础是共同的“神”。灵感是自然地发现了神系上的不同象,由这些象产生了相同的共振序,由共振序产生了需要的结论。

显性与隐性的说法可换之以“从本,从标,不从标本、从乎中气”的说法。

生物进化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文化,文化进化到一定的程度亦可以影响生物的进化。遗传工程加速或缩短了生物的进化,它造出了新的物种。对人的进化,亦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来进行。但是,这种由文化的进化而引起的生物的进化,就其结局来说,是否属于好的得分,看来还未可轻下结论。

工作方式与结构:以门锁为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结构的不同,引起工作方式的不同。东西方文明的起点与东西方人的头脑微结构不同,所以工作重点亦不一样。东方偏重于形象思维,这是创造的源泉。

7.《风水探源》何晓昕 编著

风水理论归根结底是时相理论,万物的发生发展都受控于时相。时相既隶属于形而上,归于道;亦隶属于形而下,归于器。时相有形神、形体之别,而总称之为形势。时相有阴阳五行之特性。风始于东北而和合于西南,水始于西北而聚合于东南。风者调情万物阴阳者也,水者养育万物阴阳者也。知风水,则知万物变化,亦知吉凶所在。风水之学,焉可忽哉!

8.《易学十讲》邹学熹 著

说易学是宇宙代数学,是没有必要的。易学应用了代数学的东西,但易学的数主要的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代数。说易学不讲具体的天地万物,这也不对。易学谈的是理、数、象、变、占,易里的象在卦辞爻辞里都是说得很具体,我们只要看一下卦爻辞便知道。但是,从卦象的角度来说,它确实并不单指卦爻辞表面的事。

医易相通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回答医的结构。一门学科可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是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应用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技术学科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桥梁学科,也就是从基础学科过渡到实践应用的一门技术。从这样的一种观点出发,我们便可以得出《内经》是中医学里的基础学科,《金匮》《伤寒》是应用学科,而《神农本草经》则属于技术学科。但是,在基础学科之上的东西是什么呢?根据哲学的定义,那么,我们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哲学。而《周易》除了它比《内经》出现得更早外,它还应属于哲学范围里的著作。易里充满了哲学的思辨,所以,它是支配《内经》的一门学问。这样医易的相通就是很必然的了。

古文字学的功夫固然与“说文”“训诂”有关,也就是与小学有关,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小学的功夫上,那必定会闹出不少笑话来。

易分三家,非只此一书也。尚秉和氏认为连山、归藏、周易,总是一家。连山以艮卦为初,归藏以坤卦为初,周易以乾卦为初。这三家统称易经。

关于孔子作《十翼》,或孔子作《系辞》的问题争议不少,有不少文章指出孔子并不是《十翼》的作者。余亦以为《十翼》非孔子之作,盖易与儒之论相差远矣。

宋学之渊源、发展、流传等环节是最值得做深入研究的。它的作用点不但在易上,而且关乎整个传统文化的关系。宋学之所以能如此昌盛,这与内修功的复活是分不开的。李约瑟认为,中国的一切科学文化都聚结于朱熹。朱熹之后,中国之科技便渐趋下坡。

书曰:卦者,卦物象以示意也。而此则曰:卦从圭从卜,圭,土圭也,卜,观测也。此说实不可从。八卦乃八象之谓。卦八象以示天下之万事万物也。而万物之变化均与日月之运转有关,故以日月而象阴阳二爻,以阴阳二爻之组合而象万物,而万物吸天之气而采地之精,天分八极,地分八方,故以八卦象而示天下万物焉。

文,象也;理,象也;事,象也。象之在天曰文也,象之在地曰理也,象之在人曰事也。

乾上坤下则天地定位。天地定位则万物分。兑巽在上,艮震在下。坤起于震而止于艮。乾明乎兑而晦乎巽。雷风相搏则水火相生,寒暑相形,山泽通气。艮居西北为山,兑居东南为泽,故西北山高气寒,天不足西北也;东南地陷多湿,地不满东南也。温热见于春夏,寒凉见于秋冬,各有本位,故水火不相射焉。此则先天八卦之说而图、图而说之解也。

前人一直错解“蠱”卦,“蠱”上艮下巽,艮阳茎也,巽阴户也,阳茎加于阴户则日后自有胎孕而腹鼓也。虫属幼体,为血所养,此则蠱之真义也。这正是古人对胎孕生育之性的观测结论。无奈自左氏错解蠱卦后,两千余年皆积习不返,至一盲传众盲,天下人尽盲,其可痛夫!

此处解释乾卦大谬。利见大人,《易经》凡五见。元、亨、利、贞,乾坤之四大功用也。利在乾指秋,在坤指收,在乾指降,在坤指成。故利见大人者,实指乾降坤成,出现大人者也。观乾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谓时至九二,乃象临卦,临卦内含立春,春雷初动,此乃天地降成之象。大人宜于率众郊祀,以祈上天之佑,作福于民也。乾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谓时至九五,乃象夬卦,夬卦内含立夏,春去夏来,雷电飞天,此乃天地降成之象。故大人亦当率众郊祀,以祈上天之佑也。巽在东南,东南位属地户,时至巽位,万物奋争,自地户而出,巽亦含夬意。巽曰利见大人者,义同乾之九五。萃属西南,时为长夏交秋,万物聚萃,丰收之节,此亦天地降成之应。此时大人宜率众兴贺,祝福神佑。故亦曰利见大人。蹇位东北,时属冬尽交春,万物终而复始,此亦天地之降成。故大人率众祭祀,义同乾之九二。

“太极”一词历来很难正确解释,需分极、太二字各别解之,然后相合,方可解释。

左肝者,言肝有左之升属阴。右肺者,言肺有右之降属阳。盖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助焦苦者,则知补用酸者,乃酸温也,酸温乃东方春令之味。此知肝虚者,指升不及之谓。益用甘味者,当用中央春令之正品,乃甘温之味也。如此则制北方冬令之水寒,冰河解冻,则天地气温,万木生发。温助南方心火,心火旺可制西方肺气凉肃,如此则有益于肝之升发。

所谓太极的含三为一,指太极里有阴阳,阴阳里有五行。太极、阴阳、五行分则为三,合则为一。一者,气也。

9.《零岁——教育的最佳时期》〔日〕井深大 著

由于文化的进一步有理化,所以,使得左脑逐渐地处于统领地位。因此,由右脑创造的,需要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力、直觉判断力,乃至超感能力的右脑文化体系,已经被占领先地位的左脑文化体系淹没了。正因为这样,现在的中国人几乎都不知道什么是五行。

对数理逻辑体系来说,人脑的潜力是无法有更大的发挥的,也就是说,这种体系成了抑制大脑的“魔鬼”。只有通过非数理逻辑体系的训练,所培训出来的“神灵”才能制伏这一“魔鬼”。

关于胎教的想法并非始于汉朝,而是始于春秋时期,这件事记载在《韩诗外传》里。

一般的人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才能接触虚世界,可是一旦将梦作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现象来理解时,就无法从虚世界中学到知识。如何学会做梦,如何利用梦来了解虚世界,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这一技术亦属于心相工程的一个内容。阅读《太平广记》有关梦应的记载,对建立梦技术是会有益的。

超感现象是潜能,或是进化?或两者兼有。所谓潜能是指被常识(逻辑体系)所扼杀的东西。从不少特异感知者并不比别人聪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这种不聪明指的是常识性的思维方面)。所谓进化,是指特异感知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的前额,而前额是新脑,是进化的产物。

10.《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西德〕M.玻恩 著

“在我看来,巧妙的、基本的科学思维是一种天资,那是不能教授的,而且只限于少数人。”我认为《周易》包含了这种巧妙的、基本的科学思维,《内经》给出了这种思维的一种推导过程。既然写出了书,那就不是不可教授的了。但是,能掌握的终究只限于少数人。

作为一个中医学家,如何去阐明与发展科学的哲学思想显得更为重要。这比如何应用与创立一种临证诊疗技术更为有意义。

玻恩认为理论物理学是真正的哲学,然而我认为理论中医学更是真正的哲学。中医学上的一些重要概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医学的本身。通过对中医学的理解,可以推导出古典的哲学原理。

让研究中医的人们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提高对中医的认识,就有必要对哲学有充分的认识。那么,提倡学习《周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周易》起源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科学思维活动,而它的成就远远地超出了天文科学而进入了哲学。

关于“特异感知”争论的症结所在是唯物主义所说的“物”是一种原始观念的物。而现代的“物”已被“场”以及将被更抽象的概念所代替。

11.《伟大的探索者——爱因斯坦》朱亚宗 著

不少中医师的临床治疗是成功的,但其理论观念是错误的。这种理论观念是指非正统的中医理论观念。同样,西医的一些治疗是成功的,而其理论观念是错误的。

经络的间断性与气空的连续性。可称经络的非泛溶合性与气空的泛溶合性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中医的基本原理都可以作为未来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医的基本原理是宇宙生物原理,未来的医学原理是人择原理?

由于中医界的某些人士,或者说是经验主义的原因,使得人们无法正确评价五运六气。我们更应重视这一学说深远的哲学意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这些概念已远远超出了经验事实,它是一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在讨论术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举《灵枢》为例,以七为起点,以九为节,这里显然是从洛书数来的,因为七是火、九是金,火克金。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说明河、洛绝不可能是宋人搞出来的东西。

从五运六气的建立,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明白:我们无法继续认为中医理论是从经验归纳整理而来的!我们认为,五运六气以更加令人满意和更加完备的方式,来考虑范围更广泛的经验事实。能接受经验事实检验的理论,不可能纯粹从经验归纳中产生。

我们的中医本身是不可能抽象的,这样中医就很难用逻辑的方法来证明。中国人的思维是理、数、象、占,又曰:阴阳不以数推以象。

经验事实属发现,自由思辨属构造。思维是将经验发现与构造发明结合,得出新的体系。风寒暑湿燥火既来自经验事实,亦来自自由构造。所以,它不能等同于经验的风寒暑湿燥火,它是更为广泛的世界。风寒暑湿燥火的更广泛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在解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作这样的思考。如果单是日常所见的风寒暑湿燥火,那么,它所引起的病便是十分的简单。另外,厥阴风木这一词实际上应该包括厥阴、风、木这三个不同的,但依然是有联系的层次。

对中医的基本理论是应该进行检验和确实的。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由于检验手段跟不上理论要求的话,那么,还是很难对这一理论的真伪做出判断。目前,我们的检验手段是什么?是药?是针?我们能否保证我们的经验设计是有把握的?正因为这样,我反对单看目前临床上的效果来评价中医的价值。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两条基本原理:即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之上的。那么,我们要问,整个东方自然科学体系是建筑在什么原理之上的呢?

东方的哲学基础是原于客观观测与自由思辨的。只是后来的人,失去了观测的能力,而坠入了纯粹的思辨。

我今天比较认识自己进步的来源,是与对哲学的长期体会、反省、思索的结果分不开的。要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与恢复中医的本来哲学又是分不开的。

中医的衰亡来由:①政治式哲学之批判;②在①的指导下,急于求证于西医;③没有真的掌握自身的理论队伍;④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认识起源是感觉经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起源是实践活动。

《内经》,特别是《内经》里的运气学说中的神物系链,使人们知道,不同属性的东西的共同基础及内在联系是什么。从《内经》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运气学说是《内经》的“内经”。

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运动、质量、能量、引力与自然界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与转化。运气学说中的十二变正好对照上述各项。

天地人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六大形式,即三阴三阳。

——2023.09.20.x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