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嗓音唱什么样的歌

 杨秋华tjlkydzu 2016-08-21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绚丽多姿,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及人文基础,需要我们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总结继承发扬光大。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民族声乐艺术在保留传统艺术风格、民族韵味的基础上,在发声技术上融合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与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唱法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时代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可喜景象。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近年来,声乐教育家以及歌唱家们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嗓音调节、提高民族唱法歌唱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理论与实践成果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一、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各不相同。人的生理结构、成长环境、个人修养、艺术感受、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因此在民族声乐嗓音色彩调节中,应该依据个体的嗓音结构以及个性特点而恰当把握。从歌唱者嗓音状况和适应能力、共鸣管条件和伸缩性,以及呼吸能力、体质状况等个性出发,进行客观调节。如果将以上的差异抹煞掉,从而变成一种味道、一种音色,就会失掉民族风格的个性特点。歌者对音乐的感受千差万别,每个人都要依据自己的歌唱能力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来演绎民族声乐作品,不应去模仿别人的唱法和风格。清代王德晖、徐元澄在其合著的《顾物录》中指出:“人声不同,须取其与何曲相近,就而学之,既易得口气,又省气力。往往有绝细喉咙,而喜阔口曲冠冕,嫌生旦曲扭捏者。又有极洪声音,而喜生旦曲细腻,嫌阔口粗率者。舍其所长,用其所短,焉能尽善?是首戒也。”文中批评了歌唱的用嗓不当,指出人的嗓音条件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唱。这样既可以唱得好,又省力气。在美声唱法中同样是女高音声部,抒情女高音的音色相对柔和圆润,花腔女高音明亮集中,而戏剧女高音则饱满有力。同样是民族女高音,可以根据不同的声音色彩来加以区分。根据演唱者嗓音特点以及本人演唱的气质,民族女声类嗓音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是风格型民声。其真生成分多,声音朴实纯真,音色明亮,适合演唱民族风格强的歌曲。二是抒情型民声。这种声音假声成分多,声音柔和,细腻委婉,适合演唱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三是戏剧型民声,基本上属于真假各半的混合声,声音丰满浑厚,音域宽广,适合演唱中国歌剧选曲,较有气势、表现重大题材的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民歌改编歌曲。根据以上民族类嗓音的分类,我们不难看出,民族声乐嗓音是具有声音的个性色彩的。因为个性的张扬是所有艺术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所在。民族声乐艺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张扬的个性。民族声乐演唱应以人为本,依据本人的嗓音特点进行歌唱共鸣色彩调节,而不是一味模仿,缺乏特色,以致造成“千人一歌”的现象。


二、因作品体裁与风格而异

(一)演唱原型民歌作品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文明的音乐文化,创造出了优美动听的民歌,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歌原型作品是劳动人民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而创作的艺术珍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音乐艺术风格绚丽多姿、五彩缤纷。56个民族各有不同的风格,由于各地区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差异,使我国北方音乐高亢嘹亮,南方音乐婉转秀丽。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说:“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各有不同。”如大家熟悉的陕北民歌曲调开朗,旋律起伏跌宕;而云南民歌比较纤细、委婉;新疆民歌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和炽热奔放的情感;内蒙民歌却辽阔粗犷;江南小调温柔秀丽。传统民歌的艺术特点是质朴、简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因此在演唱民歌时,情感的表达应该质朴自然,要求我们在演唱这些作品时应该运用不同的声音色彩去把握不同的民族风格。

传统民歌无论是山歌,还是号子、小调,一般都来自于平民百姓的生活,由于民族气质、审美习惯以及语言及音乐风格形成了人们对特定歌唱声音效果的偏爱,诸如:位置靠前、音色明亮,或清脆高亢、或舒缓委婉等,这种类型的歌唱以及所产生的音色效果经过长时间的传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应的美学追求。因此在演唱中国原型民歌时,就要注意相对多地使用高泛音共鸣,使用喉咽腔的空间要小些,并注意咬字吐字等口腔前部的机能调节。因为传统民歌要求语言亲切、吐字清晰、声音明亮、集中、感情质朴,在方法上要求喉咙不要开得太大,更讲究韵味风格。演唱者在唱这类作品时,应充分表现出浓郁的民族与地方风格特点来。比如:《赶牲灵》作为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由于其音调高亢、曲调起伏较大、音域宽广,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信天游”的风格,在相当程度上限定了歌者的演唱音色。在演唱时需要以特定的嗓音音色表现作品风格,为了突出歌曲的地域风格特点,就要用明亮、清脆、典型的特色音色来演唱。再比如苏州民歌《太湖美》,它有着南方小调特有的轻柔秀气之美,歌曲曲调委婉动听,要求演唱者在运用嗓音上保持轻柔的特点,在咬字上要求运用江浙一带的地方方言来体现歌曲的地方韵味。大家都知道歌唱方法是服务于演唱风格的,我们不能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悲歌、痛歌,不能用低沉灰暗的声音来演唱喜歌、颂歌。因此,歌唱者要知道用什么样的音色去表现不同民族风格内容的作品。作为一个民族声乐演唱者,既要唱好本民族的歌曲,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把握多种民族风格的作品,增强声音的艺术表现力。

(二)演唱民族性创作歌曲或艺术歌曲

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歌唱发声技术技巧的发展相辅相成,这体现在大量新作品的不断涌现。民族声乐新作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民歌改编作品,如《兰花花》《小白菜》《孟姜女》等;二是以民歌为素材采用艺术歌曲为体裁的创作歌曲,如《纳西篝火啊哩哩》《火把节的火把》等,以及带有一定花腔技巧的民族创作性歌曲,如《飞天》、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火把节的欢乐》等。这些新作品不仅篇幅长而且演唱难度较大。例如人们熟悉的陕北民歌《兰花花》,歌词简明、旋律流畅、风格质朴。作曲家王志信把这首民歌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运用崭新的创作手法使音乐得到扩充和升华。歌曲一开始虽然依旧采用原型民歌的旋律形态,但在歌曲中间采用了转调手法使音乐向纵深发展,以激起人们更强烈、更激动的情感反应,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把兰花花敢于抗争、勇于追求理想爱情的卓越女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创作的歌曲在近年来发展很快,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这些新作品的出现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演唱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因此要想唱好这些高难度民族声乐作品,必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提高歌唱发声的技术及表现力,需借鉴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整体共鸣的方法。适当地放下并稳定喉头,打开咽腔,使声带挡气而产生基音,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泛音共鸣,使声音变得流畅、圆润,这就在民族唱法中加了美声唱法“竖”的因素,使母音在口腔后部即咽部形成,加上运用“胸腔”和“头腔”的混合共鸣,可以使音色有许多变化,丰富强化声音的表现力。

(三)演唱民族歌剧作品

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变革。上世纪,我国作曲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玉鸟兵站》等。其中一些经典唱段家喻户晓。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演唱歌剧作品时,声音色彩更多地被赋予了表演因素。演唱歌剧作品时必须通过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当我们诠释这些作品时,应该充分应用歌唱调节音色的手段,用不同的声音形象表现不同的人物特点。19世纪苏格兰女高音歌唱家玛丽·枷登就经常研究用音色变化来刻画人物。她用嗓音如同画家用它的画笔,画家把他所所需要的色彩涂到帆布上,而她根据不同的角色在演唱中使用不同的色彩。伽登用不同音色刻画人物形象的例子,向我们说明了同一个人在对待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声音应有所变化。例如歌剧《白毛女》“恨似高山,仇似海”的选段,喜儿坚强抗争,唯有心中的恨在燃烧,这要求歌者发出的声音坚韧刚毅,给人以无所畏惧之感,需要运用具有爆破力的声腔把喜儿对仇人的愤恨感情表达出来,给人以震撼,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而若要把歌剧《江姐》中的主人公江姐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表现出来,嗓音调节上就要求声音要有柔韧性并且有力度。在演唱歌剧《玉鸟兵站》里的咏叹调“我心永爱”这首歌时,根据剧情所要表现的内容、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需要高亢激昂的音色。整首歌其实比较宏大,所以在唱这首歌时,打开喉咙的程度相对要大些,整体共鸣感强些,音色相对粗犷一些。

在民族声乐歌唱实践中,每位歌唱者都应在遵循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摸索出一些适合本人歌唱特点的嗓音调节方式方法。因此对于民族声乐嗓音调节这一问题的理解,学术界的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