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错过了心脏病报警信号,不到2分钟就走了!心脏报警的10个信号,知道就能救命!

 cmj909 2016-08-21

(版权:健康时报 ID:jksb2013)

专家: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

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春岩


当我们身体出现问题时,器官往往会发出“报警信号”,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忽略了!


最近在微博上,一位女士在演讲过程中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后死亡,其实在这短短2分钟的视频中,心脏发出了数次“警报”,只是都被忽略了。




比如: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后出现肢体血液循环不好,1分15秒时不断搓手;1分50秒时出现憋气,出汗等等...这些信息如果能够及时被注意到,或许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



10个心脏警报信号要知道!


有时身体的一些蛛丝马迹会提示你的心脏可能出现毛病了。甚至一些警报信号可能提前2、3天就在提示你了,这10个信号要知道!


信号一:手脚冰凉

视频中最明显的信号就是其不断的“搓手”。搓手是因为心脏出现问题后,血液循环变差,造成手脚冰凉。



信号二:心跳加剧

如果有一天在没有任何诱因的前提下,忽然发现自己无缘无故的心跳加速,持续时间在1分钟到10分钟之间。应警惕这很可能是心脏发出的信号,而多半是心梗的征兆。


信号三:呼吸短促

呼吸短促、头晕难深呼吸也是心脏出现问题的一大“报警信号”,

如果没有肺部疾病史,那就要及时检查心脏问题了。


信号四:焦虑失眠

临床中,一些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反映心梗前几个月会突然出现极度焦虑感和失眠。如果这种焦虑不是由于压力和不愉快等事情导致的,要尽快去检查。



信号五:肩颈臂痛

如肩膀、脖子、下巴、手臂就在这个范围内,因此这些器官会感觉到痛感。这些疼痛的发作特点常常是今天脖子疼,第二天改成了下巴疼,或是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出现这种疼痛转移的现象,就要赶去医院了。


信号六:莫名疲劳

早上醒来还好好的,但很快就感觉极度疲劳,四肢沉重,没有进行剧烈运动,睡眠也充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几周甚至几个月,就是心脏出问题的信号了,赶紧就医。


信号七:盗汗反胃

突然的出汗和恶心,这是心脏病发作典型症状,也是早期心脏病的标志。超过五分钟的延迟都会让你的性命岌岌可危。


信号八:双脚肿胀

双脚肿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妊娠、静脉曲张等,但也可能是心脏衰竭的标志。研究发现,心脏瓣膜出问题,不能正常关闭时可能会发生双脚肿胀的现象。



信号九:常偏头痛

生活中有12%的人经常发生偏头痛,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这个比例上升到40%。虽不能表明有直接关联,但显而易见的是,偏头痛与某些心脏异常相关。


信号十:走路时有绞痛感

当你走路或移动时,你的臀部和腿部肌肉有痉挛和绞痛感,稍作休息后有所改善,可不要以为只是年纪大了或缺乏锻炼所致,要警惕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信号。外周动脉疾病,也被称为PAD。


如果你走路时出现绞痛感,很可能是患了PAD,那么你的心脏动脉有一半被堵塞的风险。但也不要太恐慌,PAD是可以治愈的。



突发心脏病记住“急救三招”


避免悲剧的发生,不仅要知道心脏的报警信号,也要知道万一突然发病,如何急救,正确是急救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悲剧的发生。


很多医生看到上面的视频后都纷纷写下了急救的方法↓↓



如果突发心脏病要记住“急救三招”:

第一招:徒手心外按压

1、赶快打120或999;

2、摸摸左右两侧颈部脉搏的波动,如果没有波动或减弱,就要立即做心脏按压;

3、胸部按压时,用力按下4-6厘米;

4、每分钟按压80-90次。



第二招:服用阿司匹林

如果是明显的心梗症状要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救急的和预防的药量不一样。长期预防用小剂量,比如75、100毫克,一天一次。急救要300毫克,就是好几片。


救急药不能用肠溶片,因为肠溶片吸收太慢,远水不解近渴,不要吞服,应该把它嚼碎,尽快让它发挥作用。


你别小瞧一片阿司匹林,吃和不吃,嚼和不嚼不一样。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嚼300毫克的阿司匹林能降低死亡率23%,所以这是最救命的药。


第三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如果有明显的心绞痛症状,还要及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虽然不能降低死亡率,但是让你症状可以缓解。你怎么来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绞痛含一片药,这个药快化完了他就不疼了。


如果含一片不管用,过5分钟再含一片,连含三片不行赶快送医院。现在强调不要等含三片不行送医院,含两片不行就赶快送医院,时间就是生命。

来源:健康时报|更多精彩请扫上方二维码获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