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贾谊千古疑案,还历史本来面目

 游学天下啦啦啦 2016-08-21

                   破贾谊千古疑案,还历史本来面目

                       ——今日学堂一班《资治通鉴》研讨课示范

                                           作者:李元峰

汉朝著名才子贾谊在二十多岁时便被汉文帝相中,然而就在他即将走上宏远仕途之路的时候,却被文帝“发配”到长沙,若干年之后文帝再招贾谊入宫相见,久坐长谈鬼神之事后贾谊再次只被任命为梁太傅,一生无缘政治决策的核心,最后到33岁便郁郁而终。这一汉家旧事,后来被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感叹:唐初四杰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如此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明主;晚唐诗人李商隐一曲“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更是让人唏嘘不已,贾谊才华横溢,汉文帝偏偏听信权贵们的话,真是浪费人才啊?!

多少年来,这样“合理”的解释一直被广为流传,笔者在当初学习李商隐诗歌之时老师也是这么解读的,打开目前百度等解读也基本是如此。然而,看上去“合理”的解释真的是合理的吗?有没有人认真思考过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汉文帝一代明君,怎么这么奇怪地跟贾谊只聊“鬼神”事,他真的不关心苍生吗?他手下一批开创了“文景之治”从而奠定了汉家四百年江山的精英,他们真的只是一批妒贤嫉能的权贵吗?有了这些思考,才会发现看似“合理”的表面背后其实有更多的东西。而研究历史,就是一定要具有这种怀疑和探索地精神,只有如此,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面目,学习到真正的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学堂一班一节《资治通鉴》研讨课来了解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研究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的,他们是如何为这桩千古疑案中的汉文帝翻案的。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先和孩子们一起思考下几个问题:

1.     贾谊才华横溢,为何文帝最终没有让他做公卿?

2.     文帝为何贬贾谊到长沙做太傅?

3.     为何文帝后来又思念贾谊召他进宫?

4.     既然专门召他进宫,为何“不问苍生问鬼神”?

5.     从这件事中如何看汉文帝的领导艺术?对我们有何启发?

特别声明一下:这只是一种探讨,结果并不一定对,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如果您不同意,就笑笑而过,毕竟这不过是一群十二三岁孩子们和一个没什么教学经验的老师的讨论。

 

原文:上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为长沙王太傅。后帝思谊,召之入见。上方受厘坐宜室,因感鬼神之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帝前席。即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为梁太傅。

 

一、什么是研讨课?

在上次翻译课结束后,这节课就要开始进行研讨。所谓的“研讨”就是做学问的“审问、慎思、明辨”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学习步骤是张校长一直非常强调的做学问的“基本功”。而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大多数人仅仅是看皮毛,把东西放进自己的脑子中,对于“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放,以后该如何用”根本不去思考,所以就把自己的脑子变成了一个“垃圾场”。而在学堂,孩子们必须扎扎实实地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挖出“宝贝”,锻炼思维,让自己的头脑成为超一流的“CPU”。很多读者不知道,其实这也就是西方精英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非常推崇的“Seminar”,打开目前网上公布的国外顶尖大学的课程,无论是普林斯顿还是耶鲁,这种研讨课程占据了很大比重。比如有一个案例就是:美国的一个中学生课上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历史,发现了一桩案件中的可疑点,然后自己动手查资料并成功为被冤枉的“船长”翻案。可见西方人早就跟我们的老祖宗“高度接轨”了,可叹我们国内目前这些不肖子孙整天在喊着与“国际接轨”,却不知自己南辕北辙,越走越糊涂。

 

课堂开始进行,师提问:这段话的大意我们都已经基本弄懂了,那么关于这段历史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

在学堂,我们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须针对所学内容自己提出问题,问题好与坏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在锻炼“审问”的功夫,只有有了这一层功夫,思维才能从浅浅的文字表面进入到背后,感受到一般人所不能领悟的东西。而在刚开始,孩子们跟我们一般人一样,是非常不习惯这种提问的方式的(特别是目前学堂中班、小班的孩子们)。但在老师的要求下他们不得不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提不要紧,他们却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提出很好很棒的问题的,比如一班从未接触过古代汉语的四个新生目前提出问题的水平已经超过了一些老生。所以他们不仅不再讨厌、恐惧这种学习方式,反而感觉这种挑战性非常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很有成就感。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充满热情和迎接挑战的愿望去探索真理,这也是张校长所说的“每个孩子本质都是非常喜欢挑战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成就”。

小慧:老师,为什么汉文帝不让贾谊做公卿?

师:这是个好问题,答案好像已经有了哦,谁来回答下?

小如(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老师,书上已经写了——因为文帝手下的大臣们觉得贾谊太年轻了!又不懂事,乱做一通,当然不能让他做公卿啊!

在小如讲的过程中师发现小磊在走神,于是特意点他起来。

师:小磊,你同意小如的观点吗?

小磊(猛地一下回过神来):嗯……我同意!

师:ok,你同意她什么呢?

小磊(有点心虚的):她的观点啊……

师:哦,她的什么样的观点呢?

小磊(傻眼了):……

师:不知道吗?你都不知道她讲了什么东西,那你同意什么呢?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不知道吗?

小磊:因为我刚才跑神了。

师:为什么跑神了呢?

小磊:我在想自己的答案。

师:这还比较诚实,坦诚地面对自己而不是像你刚才那样睁眼说瞎话,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学生,才能真正地获得进步,对吗?

小磊(低下头,不好意思):是的。

在我们的课堂上,传授知识永远是次要的,而“思维与心理行为”教育永远是核心,而老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而非仅仅充当一个“推销知识”的小商贩。比如在这个对话中,老师针对小磊出现的“走神并掩饰自己错误”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让他明白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心理行为调整一方面保证了他后续课堂学习的状态,更好地参与讨论提升自我思维;另一方面让他明白怎样去面对自己发错误的行为,从而在其他方面也能用同样的心态来积极面对而非拼命掩饰;最后,让其他孩子在这个过程也调整心态,明白该如何做。这样“对症下药”是否比仅仅对学生吼一声“你在干嘛呢?!要注意听讲!再不认真就给我出去!”更有效果?

师:好了,大家先停下来。小磊刚才犯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很多人最常犯的问题,包括我自己。

大家有点疑惑:不就是走神了吗?

师:不是走神的问题,而是他为什么会走神?大多数人在交流沟通时往往不注意去聆听别人的意见,而只是关注自己想什么、要表达什么,所以就像刚才小磊一样,别人在讲,自己在搞自己的。这样小如你感觉舒服吗?

小如:不舒服,感觉他不尊重我。

师:是的,仔细聆听别人的话,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另外,只有你听懂了别人的话,才有能跟别人展开讨论,才能在讨论中发现别人的思维漏洞、提升自己的思维和智慧,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在别人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自己要空掉内心,仔细聆听别人在讲什么,顺着别人的思路去理解;理解透彻后跳出来看看这样的思路有何问题,没有问题就同意,发现了问题就探讨,而非用自己想当然的看法去“赞成”或“否定”别人。这是你们学习的方法,也是你们以后跟别人交流沟通的基本原则:因为一个真正的精英,一定是非常擅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的,而不是整天在别人面前唧唧呱呱“发表、推销”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小磊要注意,小如更要注意,你自己平时也是最不用心聆听别人的话,今天感觉到不舒服了吧?

小如点点头。

“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而在上述的引导中,老师正是在教“审问”、“慎思”和“明辨”的方法:空掉自己的内心,聆听、感受别人的话语,顺着别人的思路去理解(审问);理解透彻后跳出来发现其思维是否漏洞,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的漏洞(慎思),提出来,然后进行探讨(也就到了明辨)。同时大家也发现,这不仅是对做学问有用,更是对为人处事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古人追求智慧本来就是经世致用,追求智慧也不是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傻读书,读生活这本“无字书”才是真正地做“学问”,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所以治学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融会贯通再自然不过。

 

二、才华横溢的贾谊为何被汉文帝“放逐”长沙?

师:还有谁评价下小如刚才的观点?

小刚:小如说贾谊不懂事好像不太对,贾谊明明是很有才华的。要不然文帝也不会想提拔他做公卿啊?

小刚一说,大家都纷纷点头。

小如(着急地):我说的不懂事不是指他没有才华,而是……

师(笑着问):而是什么?

小如挠挠头,表达不出来。

师:讲不出来,就说明自己还没理清楚。

小诚:应该是贾谊年轻,又不会处理好关系,被别人嫉妒。

师:你们同意小诚的看法吗?

小瑾:我觉得有道理,这些大臣怕贾谊抢了自己的机会,他又这么年轻,所以很嫉妒。

师:哦,照你这样理解,汉文帝手下都是一批“妒贤嫉能”的“重臣”了,我觉得有一个两个估计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都是这样,他们怎么能弄出个名垂千古的“文景之治”呢?

小瑾傻眼了,觉得好像不对。其他人也感觉到不对劲,但就是想不通怎么回事。

师:再说了,如果他年轻,周瑜、甘宁做将军时才不过十几岁,诸葛亮出茅庐辅佐刘备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看来年龄不是问题哦?说他不会处理好关系,是不是意味着文帝要得就是一批“结党私营”的大臣吗?

大家又开始犯傻了。

师:我们都知道汉文帝是一个明君,他手下的一帮重臣都是非常厉害的,这些人共同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那么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这些人集体发昏;要么他们“英雄所见略同”。你们觉得那种可能性大呢?

大家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

在这里,老师对学生们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质疑,而且老师给学生强调不仅要领会老师所提出的质疑,而且还要感受、思考为何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质疑,自己却发现不了。这个过程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领会“慎思”和“明辨”。提出问题能够把对方“问傻”,说明你已经发现了对方的思维漏洞,这样智慧的火花就会在碰撞中产生了。

师:好,既然我们承认汉文帝和一帮重臣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可能有他们的道理的,那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道理”到底在哪里。谁能告诉我,“公卿”是什么职位?

小刚:就是三公九卿。

师(笑):哦,那“三公九卿”又是什么东东呢?

小刚(想了会):就是,就是很厉害的官位。

师:到底怎么个厉害法?

小刚又傻眼了。

师:你有没有查相关资料?

小刚(不好意思):没有,我只看了书上的“红字解释”。

师:哦,那你就是搬了一个答案过来,根本没搞清楚它什么意思,对吗?

小刚小声地承认:是的,而且我看柏阳版(他们的参考资料)上也这么讲的。

师:哦,柏阳讲的?那你为什么没有说是他讲的呢?我们有没有强调过:你当然可以引用别人的观点,但你必须说你引用了,而且更重要的要说你为什么同意他的观点,对在哪里,而不是傻傻地搬过来,对吗?

小刚点点头。

师:这是态度极为不认真,所以要挨一板子,同意吗?

小刚认真地点点头,伸出手来。

老师走到小刚前面,拿起戒尺,打了小刚一个手板。

对于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懂的“忽悠型”或“搬书型”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是绝对不放过的,做任何事情最起码的态度是“认真”,而不是搬个词或理解个大概就可以糊弄别人了,这样的结果到最后只能是糊弄自己。特别是课堂上有参考资料时,学生们最喜欢把别人的观点搬过来,但我们强调“一定要弄懂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还有没其他可能性?因为别人的看法只是为自己多提供一个角度,而不是取代了自己的思考。”

师:还有谁明白这个公卿到底什么意思?

小颖:就是指皇上手下最重要的一批大臣。

师:好,理解地不错,三公九卿,用我们现代话讲就是中央的政治局常委,核心领导班子。那么,你们想,进入这个领导班子的人意味着什么呢?

“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领导!”大家说道。

师:很好。那么贾谊符合不符合这个领导职位呢?

大家想想觉得他挺符合的:这么才华横溢啊!

师:呵呵,一个人才华横溢就可以做领导吗?

小慧:哦,老师,还要能管理别人!

师:还有呢?

大家开始思索了:有人说要能识人用人、礼贤下士,像魏文侯一样,有人说要能跟别人合作、带领团队,有人说《余世维领导力》课上学到的七个根性:沉稳、细心、胆识、积极、大度、诚信、担当等。

师:好了,你们看,所以要成为一个领导不仅仅只是才华横溢那么简单,对吗?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所以,以为贾谊仅仅才华横溢就应该做公卿是非常荒谬的。大家看看,文帝在这里是和大臣们一起讨论看贾谊是否适合做公卿,说明他也是要全方位考核贾谊,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这说明什么呢?

大家:汉文帝做事态度非常谨慎。

师:是的,这也是领导艺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全方面地了解个人,而非通过片面的了解。用现代管理学的语言就是“360度全面考核”,你们看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发明出来了。

大家笑笑。

师:那么大臣们怎么说呢?

小璐:“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意思是贾谊年纪轻轻刚有点本事,就想依靠自己的本事行使专权,扰乱很多事宜。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大家都说差不多。

师:你们只看到了文字的表面,这句话讲得是贾谊的做事方式,但重要的是反映了贾谊怎样的思维和心理行为特征?就像老师平时点你们的问题一样。

大家一下子醒悟过来。

小诚:贾谊这个人恃才傲物,心态比较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

小磊:贾谊在思维应该不是很深入,要不然他不会想不到自己心态自满会带来什么后果。

师:好了,你们看,这就分析出了问题的关键:贾谊不能当公卿不是别人有问题,而是他自己有问题!他的问题就是仗着自己年轻又有出众的才华,便心态自满,这样的人能够听进别人的建议、跟别人合作吗?这样的人能够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继续进步吗?这样的人能够成为中央级别的高级领导吗?

大家摇摇头。

师:这些大臣说的话其实已经反映出了他做事根本不尊重别人的看法,只想着用自己的办法去做事,这样的人,有人喜欢跟他一起工作,有人喜欢被他领导吗?

大家觉得不可能。

师:真正的领导是让大家共同动脑,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然后自己再集思广益,做出合理的决定。而且作为公卿还要跟其他部门的领导沟通,而像贾谊,是不可能做好合作工作的,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注意这块我强调的是“合作”,而非“搞好关系”,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开始思索,觉得好像差不多。

师:合作和搞好关系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尊重真理和事实”,合作的人呢,相互之间可以探讨甚至争论,但目的是为了弄清楚真理和事实,一起把事情做好,就像我们现在上课一样;而搞好关系的人呢,相互之间为了面子装糊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不尊重真理和事实,只是为了混一份工作。明白了吗?

大家点点头。

师:那么根据贾谊的表现,我们估计他如果做了领导,也只能成为自己部门一个独裁者,别的部门领导眼中的顽固分子,对吗?你们还记得看过《兄弟连》里面那个非常有才华、训练士兵非常到位的长官吗?但他到最后有没有做战场上的领导呢?

大家一下子明白了过来:那个长官自身确实有自己的本事,却没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而且不能赢得属下的服从,所以他不能成为一个领导,只能成为一个教官。

师:这个贾谊其实跟那个教官有点像,汉文帝一听别人这样反应,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立马就明白怎么回事了,所以肯定不会用贾谊做公卿,一旦用了就会出问题,也不再用他的提议,因为这个人的思维显然不够深入。这说明文帝考虑问题是非常周密长远的,对吗?

大家终于明白了文帝为何不用贾谊做公卿。

小颖:那为什么还要把他放到长沙去做太傅呢?

师:这是个好问题,为什么呢?

大家又开始困惑了。

师:把你们自己想象为汉文帝,我就是贾谊,你们觉得我现在没有机会进中央核心领导班子,是不是就要把我发配回老家、再也不用了?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小诚:怎么可能?你才二十多岁,还有机会啊?!

师:好,说到点上了。你们想想,贾谊才二十多岁,虽然他现在确实存在问题,那汉文帝是不是想让他再锻炼锻炼,提升提升自我,本事长进了(特别是跟别人合作这方面),再调回来进中央,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大家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大,毕竟汉文帝是非常爱才的。

师:这块历史没有说后来文帝怎样让贾谊去长沙的,但他很可能告诉了贾谊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如何好好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