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怎么写出“有劲”的字?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民间对于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不好,有一种评价方法是说:某某人的字写得非常“有劲”!某某人的字“没劲”,“有劲”的当然是好字,“没劲”的就是写的差的。

那么,这个“有劲”是怎么来的?

启功先生在他的《论书随笔》里有一个小的篇幅写这个问题。

“还有人误解笔划中的‘力量’,以为必须用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的。其实笔划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

我认为这是非常实在的说法。

写字写出了“力感”不是花了大力气去写,而是能够控制写字的时候,把笔划的轨道写准确,把笔锋的位置放准确,字才会有力量,才会“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并不是说,我们平常在书法实践中练习腕力和臂力不重要,也并不是说在力量感方面做训练不重要,而是把字写到准确的轨道上更重要。

其实,我们在实际的书法创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写一幅字,看似只是写字,不是力气活,但一幅字写完,也会满身大汗,这当然是因为写字也是需要力气的活,用力去把字的结构写准确,用力去把笔划写准确,这个用力控制的过程,其实是追求准确的过程。

而追求准确,是需要花力气的,这个力气不是蛮力,而是追求准确的“注意力”。

当然,平常的腕力练习也重要,那是把字写准确的基本功。

启功先生自己的练字经过,依照他自己在《论书绝句》中说的是“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那么,他是先学赵松雪,后学董香光,再学欧阳询,最后归结在柳公权。

我们大致能在这个学书过程中了解到,启功先生是先学帖,后学碑。

后来有人认为启功先生终其一生在研究结构,而忽略了用笔,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前半生的书法实践中,他还是在学帖,学帖的过程中,主要是在体会用笔,甚至总拿起字帖对着灯光看,以研究帖子里作者的笔锋在何处,这当然是在研究用笔,只是到最后,他归结自己的书法实践,认为结构优于用笔,这不是说用笔不重要,而是用笔和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谁更重要。

他清楚地知道,两者都重要,但结字重于用笔。

启老最终研究出来的“黄金结字律”是冲着结构去的,这不假,甚至我们一直认为这是启老最大的书法贡献,但这并不代表启老的用笔方面没下功夫。

启老的书法探索给我们初学书法者的帮助是巨大的,且不说黄金结字律提出的结构练习方法,但就他说的结字重于用笔,对于书法学习者已要很有帮助。

临碑久,可以得“结构”,临帖久,可以得“用笔”。这大致也是启功探索的一点结论吧。但这不重要,毕竟,我们在临帖和临碑的过程中,都是追求“似”,既然是“似”,就大大往前人的写的好看的字靠拢了,前人的字写得好的,看着“有劲”的,自然是位置和笔法都准确的,而我们临他们的字,临来的结构和笔法自然也接近了准确的“轨道”。这样临习下去,自然写出来的字也就越来越“有劲”了。

那么,学书法的朋友,临帖、临碑去吧,字慢慢就“有劲”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