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店】西安古旧书店:西北重店

 真友书屋 2016-08-22

可能是历史结构之故,中国的古旧书行业最火的地区主要是江南,当然,京津除外,因为是天子脚下,而西北地区相对较弱,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相比较而言,西安古旧书店是中国西北地区我所最为熟识的一家,它是否比以前曾经辉煌的成都古旧书店要大,这一点我不确定,但在业界一提起那个地区,大家会本能地想到仅西安的这一家。



古旧书店的位置


对于西安一地的古旧书概况,最初是从田涛先生的《田说古籍》一书中了解到的。田先生的那本书写的实在是诗情画意,读罢此文,顿令我生投鞭渡江之意。当然,这是玩笑话,那是帝王们的心态,但作为爱书人,就我所结识的铁杆书痴,个个都称得上有着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执拗,我当然不能免俗。



西安古旧书店门面


十余年前,我已记不住是第几次来到了西安,但前往西安古旧书店却是印象中的头一遭,当时是李欣宇先生带我前往。我认为欣宇认识我后很是吃亏,因为我每次来西安,必要给他添麻烦,他却不辞劳苦地替我安排各样的杂事,我一直试探不出他的底线:究竟到什么程度,他就忍无可忍了。但那趟之行,对我而言,确实是很愉快,这不但让我第一次来到了这家著名的古旧书店,同时还在这里买了一批书。经欣宇介绍,得以结识当时该店的经理张鸣先生。



仍然是十几年前的样子


看来欣宇跟张鸣经理关系处的不错,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得以让我到古旧书库内参观一番。其实我觉得自己的心态也很怪异,每到一店总想进店里的仓库去窥视一番,其实大垛大垛的书走马观花一番,任何细节都看不到,但不知什么原因,我只要走进这书堆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莫名,因此我进书库更多的原因,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心态,其实没有太多的精确目的。但近几年,这种心态有变,进书库拍照更多的心思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窥私癖,因为店堂里的情形爱书人早已熟悉,探索未知的处女地,应该是人类心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能够拍到这样的照片,确实是让师友们大呼过瘾,而我也在这个叫好声中有了微曛的得意。



进店第一眼


自从那时结识张鸣经理后,这些年也有着时断时续的联系,但总体感觉,他对我是否买书没有显现出太大的热情,不过他的这种态度我早已熟悉。国内的古旧书店经理我认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这种态度:来买书欢迎,不买书更欢迎。这也正是古旧书店行业跟其他商业特别相反的地方,细细探究其中的原因,这可能是货源有限的客观原因所致吧。



新印线装书专区


新书或者说新的其他物品,都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而古书却是一个恒定的量,它只会随着时代的递沿而慢慢地减少,当然,我所说的古书不包括寻常所见的旧书,也就是西方所言的二手书,因为任何新书最后都会变成二手书,再加以岁月,也就变成了旧书。但中国的古书,更多的所指则是线装书,这种形式上的绝然变化,使得古书成为了绝响。虽然到如今也有不少新的线装书产生,但那更多的是仿古品,跟真正的古书还不是一回事。



店堂的另一侧


惜售的心态虽然是古旧书店经理的共同特点,但比较而方,我觉得张鸣经理更甚。我自打十余年前买过了那批书后,再未从西安古旧书店里得到过任何的书,为此我曾跟欣宇抱怨过这件事。欣宇安慰我说我当年第一次到店就能买到线装书,张鸣已经很给面子了,因为他们当地的书友来此买古书,也大多是等到有书市时才有可能。既然如此,那我也就知足吧。



分类明细


到了2016年的6月,我再次来到西安寻访,第二次来到了西安古旧书店,而此次仍是欣宇兄带我前来。来到熟悉的门前,看到了熟悉的店堂,又见到了还算熟悉的张鸣先生,这真没有一点儿新意,正应了那句老歌: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虽然如此,但我还是希望在这里能够看到改变。



古籍精品柜里都是精装书


一楼店堂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这里的陈列基本上是新出版的文史书,而侧的一面墙则是线装书专区。这里所说的线装书,当然是新近出版者。在一般的书店中,哪怕是新印线装,也仅是数量很少的阳春白雪式的点缀,而到了古旧书店,一看就是一大排,看来这些年出版的线装书数量并不小。我好奇于是哪些社出了这么多的线装书,翻看一过,出版社的名称还是那几个老面孔,看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非易事。


一楼店堂书籍的分类清晰而明确,每一个版块都会用一块铭牌标示出来,比如“书法碑帖”、“国学经典”、“连环画”等,而“古籍精品”区则是一排红木书架,这个版块的书用玻璃门锁在了里面,然橱内却一律是精装本。总之,在一楼的店堂里看不到一流的古书与旧书,甚至二手书也没有。



地下一层的旧书区


跟着欣宇进入了书店的地下一层,这里的营业面积我感觉比楼上还要大。地下一层的店堂分为两个版块,主要区域是寻常所说的二手书,也有人将其称为“旧平装”,其实这个版块的书里有很多是滞销的新书。而另一个小区域则是真正的古书和旧书,这一带用柜台隔了起来,看来这里是非请莫入之地。


进入这个区域,来不及浏览,我先跟着欣宇去见张鸣先生。他的办公室在店堂的另一侧,十几年后的第二次见面,我感觉他一丝都没有变化。他闻我所言,笑着也承认这一点,他说这缘于自己的心态好,因为搞了几十年的古旧书经营,让他已经看破了社会中的起起落落,这让他很想的开。他跟我说自己在书店的几十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没挣到多少钱。他的这句话让我跟欣宇都有些意外,他接着解释到因为自己没钱,所以就少了许多的麻烦和烦恼,人有了钱就会去想用钱来生钱,就有可能去参加了非法集资。他的因果关系倒真是与众不同。



成捆的二手书


在张鸣先生的办公室落座,首先聊起的是他的经历。因为我知道他参加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古籍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对中国古旧书业影响巨大。到了九十年代,我所认识的各地古旧书店经理,大多数是参加过那场培训者,故而业界把那场培训比喻成“黄埔一期”。我问张鸣先生这件事为何如此重要,他却更正我说“黄埔一期”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早在此之前的1957年,就举办过类似的班,所以1983年开办的培训班,虽然意义深远,但却无法称为首届。


但张鸣也说1983年班对中国古旧书业确实意义重大,因为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老一代的店员都渐渐面临着退休,而新的店员对古旧书行业了解的又不深,因此这个培训班举办的恰逢其时。他同时告诉我当初培训班的学员,其实都是各地古旧书店重点培养的年轻人,而后这些人都成为了古旧书行业的中坚力量,并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的都很好。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