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先生晚年为什么因为一篇文章深深自责?

 脩心 2016-08-22




众所周知,启功先生在1965年发表的《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一文,已成为其习书生涯里最不堪回首的一页。虽然这场论辩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其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回荡。那么,启功先生到底在这篇文章里说什么呢?




启功先生在该文中说,“读了郭沫若同志论兰亭的文章,从书法风格、佛家或道家思想等方面来证明兰亭不是出于王羲之之手,证据分明,无需重述。给我的启发是很大的。”
在文中,启功先生驳斥了书法界对兰亭的迷信。比如说永字八法源自于兰亭序的首字“永”,兰亭序中有20多个“之”字,字字不同,还有的人认为凡是兰亭序的碑拓,都是珍品,这些都是对兰亭序的迷信。紧接着,书法界掀起了一场论辩,一方是文坛领袖郭沫若,另一方是“一介平民”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后来,这场论辩得到毛主席的肯定,说是“笔墨官司,有比无强”。自此,这场论辩影响全国。可后来,在《启功口述历史》一书中,启功先生又为自己当时的说法辩解,感到深深自责,“现在想起来我当时也够胡说八道的了,但不这样写不行。”

他回忆说,当时郭沫若住在什刹海,钱杏村先生(阿英)住在棉花胡同东口,郭老就让钱杏邻找他谈话。迫于压力,他才写了《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一文,并说“我索性就在这上面做文章,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是在言不由衷。”

后来,启功先生在编辑他的文集时,坚决删去了《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这篇文章。现在想来也可以理解,郭沫若依据出土的东晋时期几块充满隶书笔意的墓志,便判定兰亭不是王羲之写的,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要知道,一个书法家不可能只会写隶书或者楷书、行书,同时代的人可以写多种书体。而且,墓志用隶书笔意写,看起来比行书庄重,所以东晋墓志多用隶书书写,想来并无不妥。其实,既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启功先生在言不由衷,那启功先生后来对这段的辩解实在没有必要。学术问题,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即便是说错了,又有何不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