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兰亭序》究竟是不是王羲之写的问题,历代争论不休,尤以建国初期争辩最为严重。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文化官司”叫《兰亭论辩》,而发动这场“官司”的主角就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他认为兰亭序是后人的伪作,随即相和的就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 启功说:“余曾固执以为《兰亭序》乃大王真迹,自从看了郭老的文章,说二爨’和《丧乱帖》有一脉相通之处,我的理解就活泼多了。” 就是说,以前认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但自从看了郭沫若的辩论文章后,现在觉得不是真迹了。说白了,就是他支持郭沫若的观点。然而,在数年后,启功却又说《兰亭序》是王羲之真迹,当初之所以会说是伪作,因为“言不由衷”。前后一假一真,从一个人口中说出来,确实令人费解。 当初郭沫若发了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拿出了什么样的实证,能让启功改变最初的看法呢? 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文章,而文章直指《兰亭序》是伪作。郭沫若在文章中说,新出土的《王谢墓志》(两块晋朝的墓志铭)为隶书,由此判定东晋行书还没有成型,《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不成立。 当然,他的这个观点是有人反驳的,那就是南京的高二适先生。高二适认为,郭沫若仅凭《王谢墓志》就断定《兰亭序》是伪作,是不合理的,是荒谬的。在这期间产生了正反两派,但是最后也没有辩出来谁对谁错,《兰亭论辩》以没有结果结束。 其实,郭沫若的观点在今天也站不住脚,为什么这么说呢?说东晋时行书还没有形成,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被认为王珣真迹的《伯远帖》也是伪作,甚至整个东晋的书法都是伪作,因为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多数都是行书。 既然郭沫若的观点站不住脚,当初启功为何要支持郭沫若的观点呢?这就要说他的那句“言不由衷”了。 多年后启功的那句“言不由衷”指得是什么呢?当你知道《兰亭论辩》发生在什么时间时,你就能理解了。这件事发生在文化改革的那段时间,而当时领导这次辩论一号是身兼数职的郭沫若,他说是伪作,几乎没有人敢反驳,所以才有了启功后来的“言不由衷”。 虽然《兰亭序》真迹目前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从唐代的几个临本可以看出,确实出自王羲之笔下。因此,我认为《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 (文/二小书法:王呈祥)
|
|
来自: 笑谈人生iavo6h > 《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