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堂论道】甲亢治疗思路分析

 天青青水蓝蓝我 2016-08-22


  甲亢,就其局部有肿块而言,可归属中医“瘿病”的范畴。但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亦可属于“消渴”“惊悸”等病的范畴。本病起始多由七情失调,肝气郁积所致;久则气郁化火,灼伤阴液;终至气阴两虚,肝肾俱损。高思华老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和体质等因素有关。兹将中医学对于甲亢病因病机的认识论述于下:

(1)情志内伤  

  中医学认为:长期情志抑郁或紧张,或突遭剧烈的精神创伤,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凝而化为痰浊;或气郁日久而化火,生热伤阴,炼液为痰;或肝旺乘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气交阻,随肝气上逆,搏结颈前而成瘿气;邪聚于目,上犯肝窍则成突眼;肝郁化火则急躁易怒,面热目赤,口苦而干;胃火炽盛则多食善饥;肝气犯脾,脾失健运则便溏,消瘦,倦怠乏力;火热伤阴,心阴不足,心神不宁则心悸怔忡,心烦不寐,自汗;久病及肾,水不涵木,可致阳亢风动,见手抖舌颤。

(2)体质因素  

  盖素体阴虚,肝肾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调摄不当,致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煎熬津液而成痰,凝聚颈部而成瘿气。总之,本病初起多实,其主要病理因素为气滞、肝火、痰凝和血瘀,而以气郁为先;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虚者以阴虚为主。其病位在颈前,与肝、肾、心、脾(胃)关系密切。

  甲亢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中医学认为:本病早期多以实证为主,治当以“实则泻之”为原则,采用疏肝解郁、清泄肝胃火热、化痰祛瘀等法。晚期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治当以“虚则补之”“攻补兼施”为原则,以益气养阴、滋阴潜阳为法,并注意调整阴阳气血,结合西药如他巴唑或丙基硫氧嘧啶,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治甲亢复发,达到根治的目的。由于甲亢由于本虚标实,病程较长,需假以时日,缓缓图之。高思华老师认为解郁、降火、补益肝肾、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临床常用之法,具体应用时各有其特点。 

  首先,解郁清火

  甲亢往往气、血、痰、火四郁兼见,当分清主次,分而治之。治气血之郁,古有“顺气为先”之训,即疏肝气,健脾运。可常用柴胡、香附、郁金、枳实、茯苓、白术等。但疏肝必兼以养血,常伍用当归、白芍、鸡血藤等。若患者热象已显,为郁而化火。凡舌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者,属气郁、血郁化火;凡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则属痰郁化火。先贤曾有“痰因火动”“痰随火行”之说,临床多表现为痰火上扰之症状,如惊惕、健忘、失眠等。痰火恋结,较湿热更为胶滞难除。因湿趋于下,尚有出路;痰火互结,随火上炎,故治痰火当以清热为先,可配合生牡蛎、夏枯草、浙贝、清半夏、玄参等。

  其次,补益肝肾

  一是养肝之体,以助肝之疏泄,使气机条达,遏制诸郁之渐。因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故滋阴与养血并用。二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上济心火,下抑肝阳。临床常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方,随证加以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或加以枸杞子、菊花清肝明目,或者加以当归、白芍养血补血,或者配以逍遥散,肝肾同治,补肾与疏肝并举,每收佳效。

  第三,活血化瘀

  因本病多以正虚邪实为主,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药易耗伤正气,不宜大量、长期应用。若甲状腺持续肿大或T3、T4降至正常后反增大者,可适当选用2~3味与化痰散结药联合使用。在临床上常用丹参、鸡血藤、莪术、桃仁、红花、川芎等,效果较好。

  另外,一般而言临床辨治甲亢首要明其虚实兼夹,强调病证结合。从辨证的角度来看,由于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体质的个体,产生的症状和证候也各有差别;从辨病的角度而言,本病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也有着其共同的病理关键因素,即气滞、痰阻、血瘀。因此治疗时不仅要辨证论治,还当结合辨病论治,做到病证合论,方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陈子杰,副教授,中医师,国医大师王玉川传承工作室成员,全国名老中医高思华教授学术继承人,临床擅长治疗精神、心脑血管、呼吸及消化等系统内科病证及小儿感冒、咳嗽、遗尿,多动症等儿科疾病,尤其对失眠、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胃炎、胆囊炎及胆囊结石、慢性疲劳综合症和亚健康状态等疾病有独特疗效。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14诊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