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忧郁症和躁郁症的分辨和治疗

 平淡人生a9 2016-08-24

忧郁症和躁郁症要怎么分辨?简单来说,曾经有过忧郁症的人,如果这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若任何「躁」的特征与发作,这位患者便是单纯的忧郁症。举凡有过任何「躁」的特征与发作,不管有或没有重度忧郁的经验,则都算是躁郁症。躁郁症的样子如同变色龙,在每位患者身上的不同;有些人症状轻微、有些严重,有些人忧郁多一点、有些人躁期多一点、有些人躁和郁混合出现,但大抵而言,只要一生中出现过任何一次躁的症状,在医学定义上都隶属于躁郁症。

躁郁症引起的生活困扰,和忧郁症相比可谓过之而无不及。不管是在生活上的自我照顾,工作时的表现,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或与外界的社交能力,躁郁症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值得临床上的重视。因此,仔细评价患者到底是重郁症还是双极性躁郁症,是必须谨慎的。

特别想点出躁郁的主因是因为,临床上有许多将躁郁症错误诊断为忧郁症的状况。虽然这两种疾病都属于情感性疾患,但在治疗方法与策略上却极为不同。误把躁郁当忧郁,因而吃错药,很可能会引发许多不幸的后果。

直接开立抗忧郁药物给患者服用。对于具有躁郁病史、躁郁体质的患者来说,只服用抗忧郁药物是很危险的。这类药物很可能会把患者低落的情绪拉过头,因而使患者出现轻躁或狂躁症状。忧郁情绪不但无法改善,还可能让患者出现混合状态或快速循环症状,使病情治疗困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患者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做出自杀的冲动行为。

轻躁和狂躁的症状看似有些类似、但在程度上却有显著差别!如果说轻躁是「自我感觉良好」,那狂躁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过头」。

自我感觉良好的「轻躁」不是病

轻躁发作时,有搞笑、话多、欢乐、合群、喜欢交朋友的情况出现,轻躁确实不是「病」,而是一种情绪状态。处于轻躁时,个人易感受到一股欣快感、情绪开心;睡眠需求减少,该睡觉时一直想事情,较难维持睡眠,睡没几个小时就醒来。轻躁时,个人还是可以好好生活,而且过得颇有效率,很多人很喜欢这样有精神的状态。不过,轻躁仍是值得留意的。每十个有过轻躁期症状的人,后来其中至少有一人发展为躁狂。

躁期发作一开始往往不易看出,因为通常患者一开始都只是情绪高亢、精力十足、不太需要睡觉;随着时间,渐渐变得更加夸张,睡得少睡、多话、易怒、自大、冲动、乱发飙。躁期发作的人往往也会出现,像是话变多、快又急的情况。他们脑中同时可有一堆不同想法在运转、经常分心。由于躁狂时精力十足,患者常过度参与一大堆活动,像是整晚不睡忙着设计、赶稿、看书等,有些患者甚至一忙可以三天三夜没睡。

「躁郁症」是种遗传相关疾病

躁郁症是一种与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支持这个理论的证据来自于许多医学研究发现:躁郁症的家人,罹患相关情绪疾患的机会比一般人还高。因此,在了解患者状况时,探索家族病史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血亲中有人罹患躁郁症。很多一开始初被诊断为忧郁症的病患,若家人罹患躁郁症的话,那这个人约有四成可能也是躁郁症,而非单纯忧郁。

研究也发现,躁郁症患者的脑部结构、功能与一般人不一样;特别在大脑神经系统、神经传导物质方面。这样的脑中枢生理异常,也是目前治疗躁郁症的主要方向。透过妥善的药物治疗,对这些生理异状进行调整与改变,确实能改善患者的状况。

除了生理原因之外,心理因素如人格特质、心理素质、压力因应型态,或者社会因素如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生活压力事件都可能影响一个人是否会罹患躁郁症。

别焦虑!情绪有心药医

使用药物治疗躁郁的确是有效的。平均来说,第一次出现狂躁或忧郁发作后,若能即时接受药物治疗,每一百位患者中,有七到十五个患者之后不会再复发、大约四十五到七十位患者之后虽然会复发,但症状都可被稳定控制;而剩下的约十到二十五人,未来则会反复发作,发展为慢性病程。

躁郁症患者,通常是在情绪发作时前来就医。无论是躁期或郁期发作,治疗时的目标,都是将过度两极的情绪,透过药物治疗搭配其他方式,使患者维持在平稳的情绪。躁期发作时,使情绪和缓,回归平衡稳定的水平状态;郁期发作时,则将情绪提升至原本的平稳状态。

由于躁郁症是慢性疾病,目前的医学进展仍无法完全根除这样的疾病,所以未来仍须透过维持期的治疗,来预防下一次的躁期、轻躁期或郁期发作。不过,在适当的药物心理治疗,与家人的支下,可以尽量减少患者再次出现躁期、郁期的可能性,进而维持个人原有的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角色。

破除躁郁症「名医迷思」

在知道自己或家人罹患躁郁症后,患者与家属可能会很着急,急于找到这方面的「名医」或「权威」。这样的心态在台湾很常见,不过,比起找到权威或名医,能找到一位自己可以信赖、适合自己的医师,或许更重要。

医病之间,能否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医师是否愿意倾听你的病情?医师是否对躁郁症的治疗富有经验?是否能给病人足够的信心和希望感?这些问题,其实比找权威还要重要。

在治疗躁郁症上,找到一位可以信任的医师只是起点。之后,患者与家属要记得全力配合医师的嘱咐,积极参与治疗。在诊断出躁郁症初期,患者或家属或许会想找其他医师来咨询所谓的第二意见,在合理的程度内,这样的作法是明智的;但是,若是因为对「患躁郁症」这件事过度抗拒,因而想到处找医师推翻这样的诊断,反而可能拖延病程,恶化病情。

患者在诊断确定后,宜尽量避免多次更换医院、诊所、医师与治疗方式。原因在于,通常药物治疗都需要一段时间,效果才会稳定。若因短时间效果不彰,就急于换医院、换医师,很可能中断原本正在酝酿的药物效果。同时,第二位医师若没有留意前一位医师的用药状况,开立新药,却没时间马上衔接中段的药物治疗,这样反而可能造成病情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