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之“壮火食气”理论的临证发挥》

 野之老 2016-08-24

《类经》等对本节壮火、少火含义的发挥,精辟地阐述了气火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理条件下,火不停地温化而产生正气;病理情况下,过亢之火又能蚀耗元气。临床上,壮火食气每多见于“气虚火旺证”或“火旺与伤气同时出现”。火热与气虚常多夹杂,如既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声无力、两腿酸软、情绪淡漠等气虚表现;又现舌红苔黄、便干溲黄、面红目赤、五心烦热、衄血等火旺之症。治疗上若一味清火,则有伤阴耗气之弊;纯以补气,则有助火增邪之虑。当合补气、清火于一方,且视气火二者病势孰轻孰重而选择药味,权衡药量。补气选温和补养之品,以寓少火生气之意,而远离过热助火之品,以免壮火食气之弊;治火宜寒凉之类,而避大寒之属,以防伤阳。

兹举验案二则,以示运用。

 

验案1叶某,女,28岁,2000920日初诊。曾流产两次,此次妊娠两月,漏红旬日。症见漏红早轻暮重,口干欲饮,大便干结,面黄肌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朝则阳气升,暮则阳气衰,气虚之时难以摄血,故漏红于暮分为重。口干、便秘乃胎火伤津之兆。此气虚火旺之证,治以补气、清火、安胎之法。处方:生黄芪15g,台党参、焦白术、黄芩、炒枳壳、焦山栀、绿升麻、苎麻根各10g,红枣7枚,南瓜蒂3枚。药服3剂,漏红减少;续服7剂,血止胎安。后足月分娩一女婴。按:本案为妊娠早期阴道出血,亦称“先兆流产”。证属气虚、火旺兼杂者多。气虚血失所摄,则血溢脉外;血得热则行,得火则妄行;火旺则耗气,气虚根源于火。如此互为因果,令血出不止,胎动不安。故以补气清火合用,以冀崩止漏停。

 

验案2陆某,男,53岁,1998625日初诊。右胁疼痛5年,牙龈出血半年。面色灰垢,两目白睛混浊,口唇血迹斑斑,口臭口苦,小便色黄,大便畅解,腿软无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B超诊断:肝硬化、脾大。当地治疗胁痛已轻,而衄血无效。此瘀血化火,壮火食气,气虚火旺使然。治以补气清火并化瘀软坚之法。处方:生黄芪、绿升麻、赤芍、西茵陈、焦山栀各20g,台党参15g,大黄炭、焦山栀各8g,炒黄芩、炙鳖甲(先煎)、延胡索、广郁金各10g,杜红花5g,大红枣5枚。药服5剂衄血止,余症亦缓。按: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在其病变过程中,时有鼻龈衄血等症状。此类患者除有肝病的常见体征外还可见口苦、尿黄等火热之征,同时又现神疲乏力腿软等气虚之象。火旺既逼血妄行又蚀耗阳气;气虚血失所摄,则衄血反复不止。以黄芪、党参、红参须、红枣等补气;大黄、炒黄芩、焦山栀等清火,一般可奏药到衄止之功。[浙江中医杂志,2003,38(7):282—2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