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名称 《濠梁秋水图卷》 年代 宋
画院是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绘画的官署,除了为皇家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着皇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以及绘画生徒的培养工作。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五代时,后蜀蜀主孟昶创立的翰林图画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院。 到了宋代,帝王们均热衷于文艺事业,他们的审美情趣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画的画风。其中,宋徽宗极富绘画才能,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皇帝”。他为画院设立了一套完整制度,以自己的鉴赏趣味和创作方法来规范画院画家的创作。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院,成为后代画院的典范,对两宋绘画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宋徽宗时期,画院人才辈出,佳作如云,著名画家李唐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天津博物馆中,收藏有一幅李唐的作品《濠梁秋水图卷》,让今人得以领略当年画院大师之杰作。
该画卷的作者李唐,在宋徽宗时期进入画院,擅长画山水、人物。靖康之乱后,李唐南渡,依旧入职画院,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其南渡期间,留下一段“天才师傅收强盗为徒”的传奇故事 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濠梁秋水图卷》本无款,根据卷尾处明代范允临的题跋,定为李唐作品。全卷以山水为主,淡泊疏野,山泉迎面飞泻,溪中有零星矶石,曲波流水环绕而下。画卷右侧巨石突兀,秋林繁茂,画家以稳健豪迈的笔调描绘了安徽凤阳濠水、濮水一带清新幽静的风光,也描绘了溪流丛林间,二位先贤——庄子与惠子坐而论道的场景。 该画卷的作者李唐,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时期进入画院,擅长画山水、人物。靖康之乱后,李唐南渡,依旧入职画院,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据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馆员陈晨介绍,关于李唐其人,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1126年,金兵攻下北宋首都汴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乱”。金兵将汴京城搜掠一空后,押着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时局动荡之下,画师李唐流落民间,有小道消息传,宋徽宗之子、康王赵构已经南渡,意欲在南方建立朝廷。李唐虽已年至花甲,但听说这个消息后,依旧决心追随朝廷,冒死南渡。 有一天,李唐行至山区,茫茫深山中只顾赶路。不料,呵斥声从天而降,山坡上杀出一伙强盗来,眼前的一切令李唐惊恐万状。强盗们料想他的行囊中必有财宝,一把夺来,翻检数遍,却落得一脸茫然——行囊里只见颜料画笔,别无他物。强盗之一名萧照,问李唐姓甚名谁,方知眼前老头为画院画师。萧照虽落草为寇,却是个爱画之人,交谈中他得知李唐决心南渡,为眼前这位老人的决心和毅力感动,希望拜李唐为师学画,并愿意一路护送李唐去临安。李唐感激萧照的救护,便真心收他为徒,二人南渡后,萧照潜心学画,成为南宋一位知名画家。此后,这个“天才师傅收强盗为徒”的故事也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古代画坛的一段传奇。 李唐作为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南渡后,其作品改变了先前的全景式画法,采用截取式构图,简括、犀利,水墨淋漓,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极大 陈晨介绍,“李唐南渡后,成为南宋画院的元老。他活到80多岁,是当时画院最为资深的画家。纵观他的绘画生涯,以南渡为转折点,可以分为两个风格各异的时期。” 南渡之前,李唐的山水作品表现出典型的北宋风范,其画面尺幅很大,吸取北方山水的雄峻风格,构图繁密,朴实厚重,全景式展现山水风光,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动人心魄。“如果说在北方,放眼望去都是雄浑的大山大水,而来到南方的画家们却看到了另外一幅景象,由于环境的差异,江南的景致与北方全然不同,这一切影响了包括李唐在内的很多画家的创作,正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时李唐的作品风格秀美,给人一种清新感。”陈晨说。 李唐作为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南渡后,其作品改变了先前的全景式画法,采用截取式构图,简括、犀利,水墨淋漓,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极大。陈晨介绍,李唐在山水画技法中创制了“斧劈皴”。这种皴法使用毛笔侧锋,横刮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有如刀砍斧劈,故称“斧劈皴”。在“斧劈皴”中,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皴”,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皴”,而李唐的“斧劈皴”被后世命名为“大斧劈皴”,其传世作品《清溪渔隐图》就是运用“大斧劈皴”的典型作品。 陈晨说,“经历‘靖康之乱’后,宋朝损失了半壁江山,这件事无论对于宋朝的统治者还是文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南宋时,文人的气质变得内敛,画家的作品也鲜有歌舞升平的题材,而是隐晦地表达出心中的郁闷情绪” 李唐流传到现在的作品并不多见,因此弥足珍贵,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长夏江寺图》和《采薇图》等。 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幅《濠梁秋水图卷》,再现发生在濠梁之上的一场著名论辩。画卷整体风格简练洒脱,水墨苍劲。画面左侧飞泉直泻,落叶点点,李唐对秋水的刻画尤见功力,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画面右侧数株茂密的大树占据了主要位置,而大石用“斧劈皴”画法,结构严谨、苍劲凌厉,以青绿罩染,颇见质感,整个画面显示出浓郁的深秋景象。画面中端坐的两个人为庄子和惠子,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显得颇有精神。 事实上,这幅《濠梁秋水图卷》正处于李唐从北宋山水画中逐渐脱离出来的一个风格转变时期,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绘画技法上,还在于作品内容的转变。陈晨说,“经历‘靖康之乱’后,宋朝损失了半壁江山,这件事无论对于宋朝的统治者还是文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南宋时,文人的气质变得内敛,画家的作品也鲜有歌舞升平的题材,而是隐晦地表达出心中的郁闷情绪。” 李唐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这种转变,晚年时他有一幅著名画作,名为《采薇图》,着力刻画了殷末的伯夷、叔齐在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的事迹。 李唐以这两个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人物,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期,委婉地“借古讽今”。不过,这幅《濠梁秋水图卷》并不像《采薇图》中情绪抒发得那样强烈,它取材于庄子的《逍遥游》,仿佛是画家在劝慰观者对于现实的一些人和事,要看开一些才好。 本报记者 肖明舒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