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年级同步教学指导〕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tnj660630 2016-08-24


例2同时给出一幅扇形统计图、一幅折线统计图和一幅条形统计图,分别表示六年级一班同学阅读课外书的一组数据。统计图的内容包括阅读科普类、漫画类、童话类、小说类和其他类书各占阅读课外书总数的百分比,7~12月各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本数,每星期阅读课外书时间在2小时以下、2~4小时、4~6小时、6~8小时、8小时及以上的人数。教材分两个层次提出讨论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提出三个具体的问题。“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这个问题要回答每一幅统计图的内容,说出每一幅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看到三组数据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都表示一组数据的各个具体数量,并且折线统计图还能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这就了解到各种统计图在表达数据时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三种统计图的本质区别。


“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六年级一班同学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外书?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各月阅读本数的变化情况?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阅读课外书时间的多少?”这组问题分别指向三幅统计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幅统计图里的数据信息,再次体验扇形统计图表达的是“各部分占整体的份额”,折线统计图表达的是“一组数量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表达的是“一组数量各有多少”。这样,学生就能感悟统计图的使用是有选择的,应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统计图。


“你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开放,鼓励学生说出在三幅统计图里看到的、想到的信息,培养利用已有数据进行深入思考的意识,即理解与解释数据,分析与评价数据,应用数据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提出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怎样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这个问题在初步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基础上提出。学生在上述三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已经知道扇形统计图利于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能很直观地告诉人们,哪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最高,哪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最少。根据扇形统计图里各个扇形的大小,能很方便地按大小顺序排列各个部分数量。已经知道折线统计图利于表示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能很直观地告诉人们,数据在增加还是减少。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折线,能对数据的变化作出描述、分析和判断(预测)。已经知道条形统计图利于表示一组数量各是多少,能很直观地告诉人们,哪一个数量最多,哪一个数量最少,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直条,能估计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或倍比关系。教材希望学生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使用统计图是“有选择”的,应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以及需要表达的数据信息,选择适当的统计图。三个小卡通的交流,代表学生分别说出了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扇形统计图,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折线统计图,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条形统计图。


配合例2的“练一练”采用三种统计图表示李大伯家的收入情况。条形统计图表示“粮食”“养殖”“水果”“其他”等四项收入各多少万元;扇形统计图表示“粮食”“养殖”“水果”“其他”等四项收入各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表示2002~2012年收入的变化情况。提出四个问题,要求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反思“分别观察了哪幅统计图?”进一步体验各种统计图表达数据的特点。如果有可能,教学还可以作如下的延伸:一是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它们都表示“粮食”“养殖”“水果”“其他”等四项的收入情况,但表示的方式不同,数据不同,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显著的区别。二是体验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适合使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吗?从条形统计图里的四个数据只表示“各多少”,不存在“变化”状态和趋势,得出不适合使用折线统计图的结论。三是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吗?从折线统计图中有六个年份的收入数量,体会也能采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但条形统计图不能够像折线统计图这样清楚地表现出年收入的增加态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