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如何刻朱文印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强烈建议本文和我的上一篇:如何刻白文印?一起看,否则会错过些什么。

其实,初学者很少有从朱文印入手的,因为秦汉印里面,朱文印较少(并不是没有),而我所说的临刻阶段大致是从“印宗秦汉”开始的,其中的两个阶段是这样分配的:

1、临刻500方秦汉印;

2、临刻500方名家印。

这大致是我前面列过的课程表里的时间分配。于是,刻朱文印会稍后些,这只是说学习的过程,恰好你觉得刻白文秦汉印刻烦了,想换换,刻点朱文印,到名家的朱文印里找找感觉,也不错。

朱文印里,名家印里可以举出来很多好的例子,如赵之谦,如陈巨来,都有大量可供临刻的印,我各举两方,大家可以拿去临刻。先说赵之谦的两方“金石录十卷人家”“灵寿花馆”:


再看陈巨来的两方“双江阁”“大风堂珍藏印”:


是不是觉得格外赏心悦目,留着,临刻啊。

提到朱文印的刻法,其实跟前面发的一篇白文印的刻法一样,只是,刻朱文印,是留下文字和印边,刻去除此以外不需要的部分,与白文印的刻去文字正好相反。还以“印”字为例,写好印稿上石以后,先把同方向的笔画的下沿刻去:

如果刀的内外角都运用熟练,可以直接不翻转印石,再刻去笔画上沿,如果不熟悉,那把印石翻转180度再刻:

然后,把印石转90度,再刻去相应的部分:

再转180度,刻,并收拾所有的非笔画和边框部分:

其实整个过程跟刻白文印一样,只是刻去的部分不一样,因此,我不再实拍图片给大家。

但跟刻白文印一样,都要注意笔画的两头和转弯、交叉处,这是体现功夫的要紧处。

刻朱文印通常情况下,钤盖出来的朱文会稍粗,因此在刻的时候,下刀要尽量贴着笔画去刻,这样粗细适宜。有的教程里说,可以在第一次刻的时候不一次性刻到位,不一下子刻太细,这话是适合初学者的,因为刻完之后的修整和补刀,都留下了余地,但真正的进入创作阶段之后,要尽可能一次刻到位,尽可能不要补刀,当然,也要尽可能地注意印稿中的笔意。

至于是冲刀刻,还是用切刀刻,都可以表现出完美的朱文效果,比如用切刀刻的丁敬的这方“丁敬身印”:

用冲刀的齐白石刻出来的“人长寿”:

当然,绝对用切刀,或者绝对用冲刀的印,基本上不存在,大致都有一种主要刀法,另一种刀法辅助,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刀法组合。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际操作点:当第一刀没有刻到位时,复刀时,一定要跟刻第一刀时一样,刻,而不是用刀刃去刮擦,刮擦而出的笔画软弱无力,刻出来的笔画才挺秀遒美,万万谨记!也就是说,印章上的每一笔画都是刻出来的,而不是刮擦出来的。

鉴于上面这一条,能一次到位的,一次到位更好!如果不能一次到位,也尽量减少修整的工作量。

基本刀法在白文印里练习纯熟之后,在朱文印上同样适用,两种不同的印,难易程度近似,都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得心应手。

有的大家认为:朱文更简单些,因为留下的是印文的字或图案,每次发现不如意的时候,还可以进行修整,而白文印刻去的是印文的字或图案,一旦刻去,再也回不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另一种说法是:朱文印更难些,特别是细朱文,不但对石料的要求更高,对刀法的要求也更精准些,再加上要避免刮削重复导致的死板现象,因此,可能需要更细心。

且不管他们谁难谁易,练起来再说。其实,不管朱文印,还是白文印,刻起来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老李刻堂】之3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