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思路丨阴升阳降,阳降阴升并论太阴寒化证(脾寒)

 黑马_御风 2016-08-25
导读:阴阳升降包括阳升阴降和阴升阳降,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升降出入,无气不有,无不升降,无不出入。既然有形为阴,无形为阳,则阳气必上浮为天,阴气必下凝为地。所谓”阳化气,阴成形“阴升阳降,阳升阴降似乎是至理名言,但真正能读懂的有几个人?真正能应用的有几个?
举例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做一个说明,当然这些图示仅是为了说明问题,实际的循行路线不一定是图中所画出的路线。
中医思路丨阴升阳降,阳降阴升并论太阴寒化证(脾寒)X

如上图,当阳经上升时(实际是阳经经气返回),阴经下降(实际是阴经经气外送);这个很容易理解,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却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当阴经经气下降的同时,阳经经气有一部分会通过表里经的联系点注入阴经,阴经因为得到这个阳经经气的注入,得以保持温暖,不致过寒。反过来也一样,当阳经经气下降,阴经的一部分经气也会注入阳经,阳经因这个阴气的注入不至过热,周而入始,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阴经经气为寒,阳经经气为热)
中医思路丨阴升阳降,阳降阴升并论太阴寒化证(脾寒)
当脾虚时,脾的经气下降时没有足量的经气到达远端足大指端,所以靠近头侧端没有空出相当的位置给阳经注入阳经的经气,就会导致阴经越来越寒冷,当这种脾虚严重到大部只能送达腹部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临床反应,根据位置不同,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脾是阴脏,所以一般反应都不会太激烈,但可以绵延数月甚至数十年。
中医思路丨阴升阳降,阳降阴升并论太阴寒化证(脾寒)
第一位置的反应多表现为腹股沟位置的隐痛,时痛时止(脾虚的特点)

第二位置在脐旁边,也是隐痛,有时痛有时无。
第三位置在肋骨下面靠脾的位置,中医讲的“脾下痛”即指此,可以十数年甚至几十年,也是有时痛有时无,因能忍受,多半不受重视。
第四位置就要到心脏位置了,许多的心脏病,冠心病却是由此所致。
这个位置不论男女,还容易见到的就是乳腺疾病,当然女性多见。不管是乳腺增生还是乳腺癌,最后如果不能把太阴脾好好补回来,您会发现都是白治,几年后不是对侧长了同样毛病就是转移了。
到第三位置证明脏寒已很严重了,如果还不引起足够重视,当然下一步就会让您吃点苦头,不得不重视。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一般到这种时候,相应的阳经阳明胃经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较多见的就是阳明大肠化热,表现为大便不畅(可以是干硬难拉,也可以是湿热烂便,但感觉总拉不干净),太阴病还有一个特点“满”,也就是肚子总是感觉大大的,撑得很满。即便是吐了,拉了还是一样肚子饱满。(我不用“胀”描述,那是因为胀是少阳的专利,胀是压起来有胀感,不易压进去,有东西贴在某个地方的感觉,还压痛。如心下胀感,肋下胀等,但满却是可以压进去的,而且压了还舒服,但放开又弹回原形)。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刚好又感冒了或者吃了寒凉的东西,肚子会变得更难受甚至呕吐不已,没经验的医生看到肚子又胀满,又呕吐,大便又不畅,可能认为是典型的承气汤证,结果几付承气汤下去,可能呕吐更厉害,肚子胀得更厉害。原因很简单的,请看上图,当您用承气汤的时候。就相当于把阳经的经气下降了,阳经的经气下降,阴经当然上升,更多的阴经经气注入阳经,阳明胃受寒,寒主收引,这种物理的作用会让胃迅速收缩,向下行的胃气自然会上逆,表现自然是呕吐更甚。
看另一面阴经,因寒气往阳经注入,并不会因此减轻本经的寒性(阴经本性阴寒),反而是因为往上运行,更不会有阳经经气注入阴经,没法平衡阴阳,阴寒更甚,自然也就表现更“满”。这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可以杀人于无形之中,此言绝不为过。
正确的做法是,此时要立即用太阴脾的归经方“桂枝加芍汤”,让本经归位。只有大量的白芍下去,才能稳固中圈层太阴层。即便要用下法,也要用“厚朴七物汤”这种通下的方剂。平时注意及时用理中汤或建中汤补益太阴脾,否则这个定时炸弹可不定那天就爆了。
至于是真正的阳明腑实证所致的太阴经上升不力,或者说被阻在第四位置,利用峻下的承气汤,迅速打通太阴阳明的表里经循环,让阴阳平衡,使心脏部位的不适(症状)消除,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不过一定要记得啊!不补太阴不足以长命。
各位当能自行分析出,如果阴经经气不能足量注入阳经,阳经经气也不能中足量注入阴经,结果会怎么样呢?当然就是阳经经气越来越热,这就是所谓的“经证”,以阳明为例,严重的会让你脸也红,手心也红,甚至鼻子也会感觉在“喷火”,你就必须请出“白虎汤”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与分享:弘扬中医 从你我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