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高级教师 赵福海 诗歌鉴赏类试题,多年来一直是高考的难点,而在此类试题中,对语言的鉴赏类试题则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任何一首成功的诗歌,必然有着独具匠心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诗歌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评价诗歌选词炼句的功夫及其艺术魅力。下面,分类讲解突破鉴赏诗歌语言题难关的技巧。 诗歌讲究炼字,一些动词或形容词,甚至量词,都要经过反复斟酌。而这些经过反复推敲的字词,也会成为命题者关注的对象。对诗歌中字词表达效果的考查,是鉴赏诗歌语言类试题的主要命题方式。在解答炼字类的语言试题时,要深入理解这些字词的内涵,充分体会它们的情致理趣。 【命题方式】 此类试题在命题方式上一般较为简单,一般模式为:①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②某一句中哪一个(或两个)字用得最精彩?③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8.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 “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到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描绘出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方法点拨】 本题能找出“窥”字并不难。具体解答时,一方面应依据诗句所承载的背景来思考,体会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特定的情感。通过整体分析,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生动闲适的,这样,就可以理解其感情基调。另一方面结合诗歌中“窥”这一词所运用的拟人手法,体会其生动形象之处,从而理解其语言特点。 【拓展延伸】 炼字,即锤炼、琢磨文字。古典诗歌,由于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更讲究炼字。当然古人讲究炼字并不只从字句锤炼本身着眼,还从诗歌的意境入手,笔简而意繁才是真正的简洁。鉴赏诗人的炼字技巧,就要认真品味那些言近旨远、字简而意丰的词语,然后将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从而体会该字表达的情感或烘托的意境。解答“炼字”类题目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有些动词,看似很平常,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便形象地展示出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的情形,进而表现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 有些形容词,在充当谓语的时候,也会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中一个“轻”字,生动地描摹出“梦魂”的特点,化无形为有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会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在分析时,一定要充分理解。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诗人便运用了使动用法,生动地展示出当时环境的幽冷。 每一首诗都有其中心句或主旨句,这些诗句,往往以最概括最丰富的内容统领着全诗,或者以最生动的描绘展示特定的情感氛围,是全诗的灵魂所在,这一内容也是命题的一个重点。在具体分析时,需要紧紧围绕这些关键句的表达特点,并在充分理解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体会诗人在写作该语句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所寄托的主观情感。 【命题方式】 此类试题在命题方式上较为固定,一般模式为:①诗中某一句(某一联)在表达上妙在何处?②诗中某一句(某一联)在运用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特点?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②,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4分) 答案示例 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 【方法点拨】 这一问题考查的关键词是“好在哪里”,主要考查颔联的表达效果。具体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要抓住“估客”“舟人”的具体情态展开,鉴赏时还要考虑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 每一首诗,都是抒情的载体,都寄托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鉴赏诗歌具体语句的表达效果,需要将该语句带入整首诗歌中进行分析。通过理解诗歌整体意境氛围,对语句进行客观全面的理解。同时,还要体会语句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具体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语句内容,在具体分析时,要对语句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行深入理解。如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怨”字,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展示出曲中之情,又表现了吹笛人之心。 鉴赏诗句的表达效果,还应该关注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色彩,一般都是诗人心情的表现。诗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在作品中点缀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以增加诗歌的画面感,渲染特定气氛。如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作者选取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展示出一种错落有致的色彩感,并使整个画面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天空延伸,表现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同时,在鉴赏诗句表达效果时,还要注意诗句在省略、语序方面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准确把握诗句的内涵,进而揭示出其内在的意蕴。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而这一点,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对于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仔细品味。具体分析时,要对整个诗歌内容进行全面把握,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体会其整体的意蕴风格。 【命题方式】 鉴赏诗歌整体语言风格,在命题时也有着很固定的模式。一般表现为以下形式:①有人评论该诗具有“××”风格,请结合诗中具体内容对此进行简要赏析。②这首诗在语言上表现出了怎样的风格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 【典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宽容。 (2)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得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如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语言平淡而余味无穷。 【方法点拨】 解答这一试题,需要对整首诗的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在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基础之上,体会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具体分析时,应该抓住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子,如“欲”“惜”,要分析出其情感趋向。另外,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也需要体会其在用语上平实而又生动的特点。 【拓展延伸】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具体分析时,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对应相关类型进行思考。 (1)含蓄隽永 一些抒情成分比较深厚的诗歌,往往能够以含蓄蕴藉的语言,深沉细腻的表达,通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曲折地倾诉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这种语言风格,往往能够营造一种充满着诗意的美感氛围,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牛希济的《生查子》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一句,含蓄地表达出因情人不在而怜爱芳草的内心感触。 (2)清新明丽 诗人内心愉悦,精神焕发之时,往往会选择新颖别致,清新脱俗的语言风格,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情趣。如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便以鲜活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清新之美。 (3)平淡质朴 在表现一种宁静闲适的心情时,诗人往往会直接叙述,用白描的方式,展示出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便以一种质朴的语言,展示出一次与故人在一起时的温馨生活画面。 (4)沉郁凄恻 诗人内心凄凉,情绪低落,便会选择沉郁伤感的语言,表现悲愤痛苦的情感。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作者便以“悲、病、独、苦恨、潦倒”等表示情感的词语,展示出羁旅多病的生活境遇,并在悲苦中昂扬着一种奋争的精神。 来源:金考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