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康王去世,其子姬瑕即位,史称“周昭王”,周朝第四位国君。 成康之治,是周朝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然后在康王晚年,与鬼方的战争以及与南方淮夷、荆楚的冲突是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周朝衰落埋下了伏笔。 这不,周昭王十四年,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鲁国第四任国君)夺取侯位,自称魏公。 这件事情有多恶劣呢?之前的文章提过,周公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制定了周礼。周礼中规定了王位继承传子不传弟,嫡庶有别,长幼有别,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姬沸弑兄夺位,这在周朝是大逆不道之罪。 但是呢,周昭王对待这件事,却是不闻不问,任之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兄尊弟卑的周礼不管用了,如果这个不管用了,那么天子尊而诸侯卑呢?是不是也可以诸侯弑天子夺王位呢?多么的可怕啊! 从这件事开始,周礼开始出来了裂缝。致使天下诸侯弱肉强食事件不停的发生。 昭王即位以来,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朝的领域。 昭王十六年,昭王率军对东夷各国(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进行军事威慑。东夷各国在周初,对周朝是时服时叛。这一年,以楚为首的各个部落进犯周朝疆土,于是昭王集结大军,南征荆楚。 关于征楚,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征的不是楚国,荆楚是指南方各个小部落。二是征的就是楚国,为什么呢,楚国日益强大,引起了周王朝的注意。 第一张看法观点在于,楚是周朝诸侯国,子爵,地五十里。那么点大的地方,昭王不可能率大军征讨。但是别忘了,地五十里,是康王时期的事情了,自从熊绎回到南方后,就开始了扩张领土,东征西讨,到了周昭王时代,领土大大增加,不再是当时的五十里地了,而发展成了一个泱泱大国。所以引起了周朝王室的注意,才致使昭王征楚。 所以我是赞成第二种说法的。 为了南征荆楚,昭王还是有手段,首先臣服了东夷各国,稳固后方,孤立楚国。 然后开始了三次南征荆楚。每次都遇到汉水,结合地图,汉水附近的其他国家都臣服了周朝,征的正是逐渐壮大的楚国。 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军从千地出发,越过散关,顺汉水而下,溺死于水中,六师将士俱葬江底。楚国从此更加壮大,有和周王室分庭抗礼的趋势。 昭王死后,其子姬满即位,周朝第五位君王,史称“周穆王”,是西周在位最长的一位君王。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