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明富经验集(5)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8-26

名老中医经验集-李明富(5)

5气滞:是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因而在某一脏腑、经络或某些部位产生气机郁滞的病变。
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闪挫劳伤,以及痰饮、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都会使气机运行不畅而导致气滞。气滞与气郁两者均属气机郁滞、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此为相同之处。不同之点在于,气郁因情志内伤所致,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而气滞则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病变可分别涉及多个脏腑经络。气在人体的运行连绵不止,环周不休。气机阻滞之后,就会因气血运行障碍,郁滞不通,而在病变脏腑或部位出现胀闷、疼痛。身体各处均有发生气滞的可能,其中以肺、脾胃及经络的气滞较为常见。肺气壅滞,失于宣降,则见胸胁满闷,胸背疼痛,咳嗽,气促,痰多等症。脾胃气滞,中焦壅塞,升降不利,则见腹部胀满,嗳气,吐酸,便秘等症。经络气滞,营卫受阻,表现受阻部位的经络、肌肉、关节胀痛。
6气逆:是由于气的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发太过所致的病变。升降是气的基本运动第五卷199形式之一,有升有降,升降相对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具体地体现于各个脏腑功能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肺既宣发又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火下降,肾水上腾,水火既济等。其发生病变,在临床上以肺、胃、肝的气逆较为多见。肺气以下行为顺,若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肺,使肺气不能宣发、肃降,肺气上逆则表现为咳嗽,喘促。胃主降浊,亦以下行为顺,若因感受外邪,或饮食、痰浊积滞,或胃寒积饮等损伤胃腑,均可使失其和降,遂上行而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等症。肝气本疏泄条达,若伤于郁怒,势必升发太过,肝气上逆而见性情急躁,头痛,眩晕甚至昏厥等症。若肝气横逆,乘侮脾胃,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以致脘闷,纳差,嗳气,吐酸,腹胀,腹泻。
(二)血病病机血液的运行由心所主;血液的生成及统摄有赖于脾气的健旺;血的贮藏及调节则有赖于肝。所以血病的病机常和心、脾、肝三脏有密切关系。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的运行除赖气的推动外,尚需津液的运载,津液亏耗亦会引起血液运行不利。如《读医随笔·自啮狂走是气血热极而非祟也》说:“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因此,对于血的病变,尚需考虑其与气和津的关系。血的病机,归纳起来主要有血虚、血溢(出血)、血瘀、血厥及血热等几类。
1血虚:是由于营血亏虚,使脏腑、经络、组织等失于濡养的病变。常因脾胃虚弱,营养不良,水谷精微不充,以致生化之源不足;或因思虑劳伤,损伤过度以及寄生虫证,或因于大出血以后,都是造成血虚的重要原因。由于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头目失于滋养,故见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由于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则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经脉失于濡养则见手足发麻,肌肉动。血不养肝,肝气郁滞则胁痛。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还可表现为视力减退。妇人则冲任空虚,以致月经不调甚至或闭经。
2血溢: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以致血液溢出脉外,是为血溢的病变,亦称为出血。引起出血的原因比较广泛,诸如感受外邪,损伤脉络;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滋生湿热,迫血妄行,或损伤脾气失其统摄之能;劳倦过度,损伤心脾,气伤则无以摄血;阴伤则虚火内生,迫血妄行;情志过极、郁怒伤肝,肝火上逆乘肺,或横逆犯胃;以及跌堕坠,脉络损伤等,都是临床最常见的。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吐血》中说:“若夫外因起见,阳多,盖犯是证者,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至阴邪为患,不过其中一二耳。若夫内因起见,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伤肝脏,劳形苦志而耗损心脾,及恣情纵欲以贼肾脏之真阴真阳也。”总之,无论内伤外感,只要损伤脉络,都有造成出血的可能。其所以然者,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者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血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的不同。如感受六淫中之风、热、燥、火等邪,里热亢盛或湿热蕴结,情志怫郁所化生的火热等均属实火。如肺、肝、肾、胃等的阴精不足,致阳气失所养,亢而为热,则属虚火。当火热熏灼及气虚不摄的病机发生在不同的脏腑经络时,就会引起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血证,并有相应的症状表现。一般说来,出血初期多为实火;经过反复出血,由于血液亏损太甚,不足以养阳,阳气浮越,则又呈现虚火。所以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机,往往又是出血导致的病理结果。若气损及阳,不仅正气不足,而且阳气亏虚,气虚阳弱,不能统率固摄血液,以致形成虚寒第五卷200性的血证,这类病机在部分吐血、便血患者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3血瘀:是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的病理变化。凡跌扑损伤,各种出血,情志内伤,外邪侵袭,津液亏耗,以及久病正虚等都可以导致血瘀。随瘀积部位和病及脏腑的不同,血瘀在临床上可以发为多种多样的病变和症状。比较常见的是:(1)疼痛。《本草求真·痛》说:“痛者,气血不通之意。”即血行郁滞或瘀阻,因不通而引起疼痛。血瘀疼痛的特点是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久痛不愈,痛而拒按或兼肿胀。(2)发热。血瘀发热属内伤发热的范畴,可以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因瘀积部位,病程及耗伤气血阴阳的不同情况而有多种发热类型。(3)咳喘。瘀血阻滞气道,妨碍气机出入,即令气壅而为咳为喘。严重时由于瘀闭肺脉,令水溢痰生而致咳逆喘息不得卧。如《丹溪心法·咳嗽》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血证论·咳嗽》亦说:“人身气道,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3)心悸怔忡。瘀血阻滞心脉,血运不畅,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怔忡。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5)健忘。
瘀血阻滞,血脉不畅,使心神失养而致健忘。《血证论·健忘》说:“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6)癫狂。瘀血停积,神机阻滞,精神失常而发生癫狂。《医林改错》认为癫狂是由于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所致。《读医随笔》亦认为凝痰瘀血阻塞心气,使神机停滞而为癫。(7)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失常。由于血脉瘀阻,经隧不通,以致肢体麻木疼痛,甚至瘫痪。(8)黄疸。肝胆血脉瘀滞,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张氏医通·黄疸》说:“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读医随笔·黄疸黑疸》说:“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总须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为其已坏之血不能复还原质,必须化之,而后无碍于新血之流行也。”(9)痈疮。湿热、火毒等邪侵犯人体,导致败血留滞,血瘀肉腐而形成内、外痈证。如《景岳全书·外科论证》说:“凡疮疡之患,其为病则无非血气壅滞,营卫稽留之所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歌》概括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10)症积包块。引起症积包块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痰结。王清任尤其强调血瘀在形成症积包块中的重要性。《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11)由于血行瘀滞,还会出现皮肤颜色及血脉异常的症状,如青紫肿痛,赤丝缕纹,皮肤粗糙,甚至肌肤甲错等。(12)血瘀的舌象多为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象多为弦、涩、结。如《读医随笔·瘀血内热》说:“凡瘀血初起,脉多见弦。”《证治准绳·腰痛》说:“瘀血为病,其脉必涩。”《濒湖脉学·结脉生病诗》说:“结脉皆因气血凝。”4血厥:是由于血的病变而导致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病证。其病机有血逆而厥及血脱而厥两种。如《景岳全书·厥逆》说:“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血逆之厥,因平素肝阳亢旺,加之恼怒气逆,以致血随气升,气血上壅,蒙蔽神明而引起。表现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脉象沉弦,属于实证。亦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及《调经论》所说的“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血脱之厥,因失血过多,如大崩、大吐,或咳血、便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脑海失养所引起。表现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肢冷汗出,气息低微,舌淡脉细数等气血脱失,脏腑无以温煦濡养的症状,属于虚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