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湿入络”理论初探

 宽旻行健 2016-08-26

导读络病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之《素问·调经论》,日:“病在血,调之络”;兴于叶桂之“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是后代医家倍加推崇的“久病入络”之络病学说。吴以岭基于上述思想提出“络病学”,使其成为一个永恒的科学命题。盖湿为重浊之阴邪,若羁留于人体,则发为重、困、乏、痛等症状,病因博杂,致病多端,且痰、湿、瘀、虚纠缠,经久难愈。笔者认为病机为“久湿入络”,本文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


1 络脉病因病机与病变特点

络脉病证产生的原因是邪客络脉,其容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瘀血滞络即病络,继而形成络病。络病的病理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络脉自病或气机瘀滞;引起血行瘀滞;进而出现津液凝聚;痰饮内毒生成 。

络病病机有络气结滞、络脉空虚、络毒蕴结、络脉损伤等几种 。络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归纳为:新病入络者,多在四肢,以气血不通所致痹证为代表特征;久病入络者,病情缠绵,经久难愈,则以痛瘀及机体信息传递障碍为基本特点。络病首先表现为湿痰瘀阻,进而气机停滞、津液不畅,再而痰瘀湿毒,久而正邪虚实之交争。久病、久瘀、久虚是络病的发病基础。

2 湿邪的分类及特性

湿邪有外湿及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使湿邪侵袭所致。内湿乃内生之湿,多因身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等,导致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聚而成湿,且可有寒化、热化之分。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脏腑功能失调是内生湿邪的重要因素。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又常相互影响

3 湿邪的致病特点

3.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湿胜则阳微,易伤阳气。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等症。

3.2 湿为重浊之邪

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

3.3 湿性粘滞

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证候的粘滞性。多兼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和舌苔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且多缠绵难愈。三是多与痰瘀纠缠。湿停聚为痰瘀,瘀久生毒,可致阴阳气血失常,形成一种正虚邪实的表现。

3.4 湿性趋下

湿邪为重浊之邪而趋下,人体下部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患,多易伤及下部,如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泻痢等病症。所谓《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3.5 湿邪易兼夹他邪为患

湿属土,土载万物,湿邪兼夹何种邪气为病,首先与季节主气有关。“湿土寄旺于四季之末”,其发病必然与当季的主气相结合。如春季风气主令,风邪和湿邪相结合,故易病风湿;夏季暑热之气主令,暑热之邪与湿邪结合,故易病暑湿或湿热等。

3.6 湿邪为患的不定性

一是正令之时病;二是兼夹之湿病。因土寄旺于四时之末,常随五气兼化,故四时皆有湿病,感之则为风湿、暑湿、寒湿。三是伏气为病。若感湿邪,当时不病,过秋而发,则为湿泻、痰嗽等。

4 湿邪入络的理论依据

4.1 缠绵难愈,久病入络

由于湿性粘滞,蕴蒸不化,故湿邪起病缓慢隐袭,致病缠绵,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如《素问·痹论》日:“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最早指出了久病可入深,致营卫功能失调的发展趋势。叶天士在继承前贤基础上,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即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并用于解释“久病入络”机理,认为络病分虚实,总以络脉阻滞为特点,并创立了辛味通络诸法,从而形成了较系统的络病理论。

4.2 湿痰致瘀或湿痰瘀互结入络

湿痰致瘀系指外湿→内湿→水液代谢失常生痰→气机阻滞→血瘀→湿痰瘀致络脉交阻的湿邪致病途径。《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引……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患者多因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不能布散水谷精微与水湿,以致湿浊停聚,清浊相混,湿聚为痰,痰浊阻滞络脉,血行不畅成瘀,湿痰瘀互结而为病。因湿生痰可以致瘀,因瘀可以致湿痰,湿痰瘀相关。因湿痰致瘀入络的主要途经归结为以下4条:

(1)湿邪停聚,阻滞经络,经络气血运行失畅,遂致局部血滞成瘀。

(2)湿浊停阻脉外,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失调,气滞则血瘀。

(3)湿邪为患,常导致脾胃及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障碍而致瘀血。

(4)湿易与六淫外邪相兼为患,影响气血及脏腑功能,导致血瘀的发生。

以上因素所致因湿致瘀或湿瘀互结阻滞络脉,导致疾病的变证丛生。病久者易致顽痰胶着、阻滞血脉形成瘀血,当血脉不通又致气血津液流通不畅、痰湿内生、湿瘀痰互为因果。

4.3 湿邪为患久病不愈,虚实夹杂入络

湿邪为患,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湿邪致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久病脾阳不振,脾气虚衰,难以为胃行其津液,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脾胃虚弱,生化之源匮竭,气血不充,影响精血,累及于肾,脾主四肢肌肉,肾主作强,肝主筋脉,肝脾肾虚弱,精、气、血化源无力,脏腑功能受损,正气虚损而为虚。湿困脾阳,脾失健运。一方面血气生化乏源,脏腑经脉失去濡养;另外一方面,气血津液运化无力,日久必生痰饮,瘀、虚与湿痰瘀互结,痹阻络脉,加重虚阻的程度。

综上所述,由于湿邪变化多端,与脏腑、经络为病,既是生理因素,又是致病因素,原因与结果互因互用,相互影响。

笔者对于“久湿入络”的探讨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医界同仁批评指正,共同提高对络病学深刻涵义的理解。


本文摘自《西南国防医药》2011年1月第21卷第1期。作者单位: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