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新竹的古井| 城市山林

 天涯军博 2016-08-27

新竹的古井

听曾在市文管会工作的戴志恭老先生说,镇江有个苦竹里,那儿有几口古井,甚至更多。经向谏壁镇民政办公室陈主任打听,原来苦竹就是现在的新竹。陈主任还告知,那儿正在拆迁。见此情形,日前,赶紧与华夏专程去了一趟。

新竹,位于镇江东乡,谏壁和大港接壤处。据《丹徒县地名录》记载:新竹村,传说宋朝时有个姓王的,从安徽齐门苦竹岗迁来定居,开始叫苦竹。解放后改为苦竹。我和华夏乘24路公交车在甸上下车,没走几步就发现路边的中甸村边有口井,井栏呈圆形,仅露出地面10公分,在外面很难看出这是一口古井。探头一望,原来由于井栏破损,村民用水泥做了保护,里面是破碎的石质井栏,看上去已经历经风雨,有些年头了。

按照村民的指点,我们很快来到新竹村口。村口有一条河,叫新竹河,北通长江,经孩溪流经新竹,就象护城河那样护卫在新竹村的前面。河上有一座大桥直通村里,想必若干年前这儿肯定是座古石拱桥吧!村里的老人在路边闲谈,见我们打听古井,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谁家路边有,谁家院子里有。

见到的第一口古井坐落于两个农户的墙角之间,井眼早被填平,看样子已经废弃多年。方形井栏呈白色,好象汉白玉似的,做工比较精致。井栏大部被埋地下,仅露出10公分(实际高44公分),对边直径达50公分,内径33公分。随后我们在新竹54号、97号路边,96号家中,148号、177号院中陆续发现了2个方井、2个圆井和1个八角形井。除了第1个发现的方井废弃之外,其余5个都在使用。这6口井,仅96号和177号井栏完好,其他的井栏大多破损,有的还用铁箍捆扎呢!

值得一提的是177号院中的那口八角形古井,青石质地,保存完好。虽然在自家院中,但那道道深深的井痕,说明了这口古井曾经历了多少岁月和风雨,不知养育了多少代人。而96号家中的那口古井,呈红色,井栏几乎与地面持平,仅露出8公分,而井栏实际高40公分。

在一个村落里,集中了这么多的古井,在镇江还不多见。据村民们讲,他们都姓王,祖上世居安徽祁门苦竹港。迁居丹徒下湖里后,还是以苦竹称自己的地方,名苦竹里。村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古井,村民的解释是祖上以酿酒为生,便在村中打了许多口井。而观今日之新竹,并无人家酿酒,可见酿酒业在新竹失传已久矣!

 

 

                                             2007119资料链接:

据《丹徒县地名录》记载:新竹村,传说宋朝时有个姓王的,从安徽齐门苦竹岗迁来定居,开始叫苦竹。解放后改为苦竹。

据《谏壁乡志》记载:新竹村,据《王氏族谱》记载:本族王姓自东周一世祖晋公居太原而瑯琊(今山东),历代至唐第四十八世祖壁,字大献公,世居徽州祁门县苦竹港。自唐定居祁门苦竹港,子孙繁衍,散居长江以东各处数以万计。宋高宗南渡(1127年)也即第五十七世祖六一公迁居镇江下湖里,仍以祁邑之名苦竹名其地,纂修家乘,宗人集议,将东周一世祖晋公至五十六世以上,列为外纪。五十六世六一公迁居京口苦竹为一世祖,以下列为内纪。今甸上、方泉、钱家湾、马湾、朱家庄、谏壁西窑等处王姓,均为苦竹王氏同宗,散居苏州等地也为数不少。苦竹村自六一公一世祖,迄今已第二十九世。1957年改名新竹

另据《毗陵朱氏宗谱》记载:此族朱氏迁自丹徒苦竹。据宗谱卷一《先世源流考》载:吾族本姓王,世居徽州祁门苦竹港。南宋时迁居镇江下湖里苦竹村。明初时中伍公赘居常州朱氏因易姓。谱载丹徒始迁组王六一公,南宋隆兴元年(1163)由祁门苦竹迁丹徒下湖里,也名居地苦竹,意为不忘故土。传十二世至明初有王中伍,始赘居于常州青山门外长沟村(今新北区三井乡长沟村),后世易王姓为朱姓,迁常州至今已620余年,后世已繁衍二十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