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分析法”提高小说人物形象类考题复习的有效性

 许愿真 2016-08-28

用“分析法”提高小说人物形象类考题复习的有效性

安徽合肥八中 刘从良




用“分析法”提高小说人物形象类考题复习的有效性

  小说人物形象类的题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题,但不少学生高三一轮复习下来,仍觉得此类题“变幻多端、不可捉摸”,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要多写、要分点、写工整”等层面。其实小说人物形象类题的设问方式及答案构成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对高考题设问方式及答案构成的做一些必要的分析,很容易掌握规律,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选取近年来的十道高考题及答案,作为分析的例子。

.2014新课标全国1卷《古渡头》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力气赚钱;③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2014新课标全国2卷《鞋》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

.2013新课标2《峡谷》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2013新课标1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②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2013山东卷《活着》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2012全国新课标卷《马裤先生》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7.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的形象。(5分)

 答案: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2010辽宁卷《洗澡》 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 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10.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很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其实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题目复习有效的关键是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怎么问的,二是怎么答的,三是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上面的十道高考题做一些分析。


一、怎么问的——分析设问方式

从上面十道高考题看,题目设问方式无非三种:(一)概括人物形象(2579);(二)分析人物形象(34810);(三)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6)。其中第(一)种,除第2题问的是“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外,其余三题均用的是“概括”;第(二)种除第3题用的是“简要说明”外,其余三题均用的是“简要分析”;第(三)种两道题的设问方式完全相同。从答题形式上看,上面的三种设问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概括和分析。概括,用词语或短语作答即可;分析,除概括外,还需结合文本内容找到所概括特征的在文本里的相关依据或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由此看来,小说人物形象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并不复杂,不是“不可把握”的,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主要是以上三类。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分析答案的构成了。


二、怎么答的——分析答案构成

上面十道高考题的答案,看起来种类多,不确定,难以归类。但只要我们细致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纷杂”的答案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外在特征,即外貌、身份、举止、经历等;内在特征,即性情、品质等。

如第3题答案中的第一点“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是写外貌的,第2题答案中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第4题中的“地位卑微”、第5题中的“老迈年高”、第7题中的“当地的财主”、第9题中的“一位普通木工”、第10题中的“普通女性形象”等都写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特征的。至于第3题答案中的第二点“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第4题和第9题中的“演艺精湛”、第5题中的“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第8题中的“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第10题中的“勤劳”等,都是写人物的行为举止、经历等特征。这些是人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属于我们上面说的第一个层面。

而像第1题、第6题的3点,第2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概括的几点,第3题、第4题及第5题的第③点,第8题的②③两点等,都在谈人物的性格、性情、品质、思想等,属于第二层面。

像第三种类型的题,即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题(上面的第1、第6题),答案不涉及第一个层面,这是由设问方式决定的。

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自己的答案,尤其可以帮我们把答案写得周全。因为这类题考生不大可能完全不得分,但是很多考生容易答得不周全。了解了答案的一般构成,就可以逐个对应,检查自己可能哪些方面没有考虑到。


三、怎么取舍——如何确定答案

有了这两步还不够,我们还要有取舍的能力。其实高中生从小说人物的描写中找出人物的各方面的特征并不是难事,但概括或分析人物,不可能把一个人物的外貌、身份、经历、举止、性格、品质、思想等写完、写尽,要取舍。取舍就要有标准,对于小说来说,这个标准就是情节和主题,也就是说人物那么多的特征是不是要写到答案里,关键看和情节、主题有没有关系。

比如,人物的身份要不要写到答案里?在第7题里,蒙铁尔的财主的身份既与小说的情节有关,又与巴尔塔萨身份形成对比,更能突出巴尔塔萨小人物人性的善意的光芒,以及这种品质的难得,所以答案中要概括人物的身份。而第8题中的“他”虽然是个“在机关”上班的公务员,但“他”的形象主要呈现出上海特有的地域特征,有一定的代表性,与“他”的身份关系不大,所以答案没有写“他”的身份,只写了“他”的三点性格特征。

比如,人物的外貌要不要写到答案里?在第3题里,骑手“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的外貌,既暗示了人物的其他特征,又与“峡谷”的形象形成映衬,共同营造了独特艺术氛围,使情节具有吸引人读者的力量,所以要写。而第4题里的马里诺,小说里有多处对他外貌及神态的描写,但这些描写更多是为了突出他地位卑微、为了生计不得不强颜欢笑的无奈和辛酸,所以答案里只写他“地位卑微”“忍辱负重”等。

这种分析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常考的文学类文本的复习,通过对高考题设问方式和答案构成的分析,找出设问的规律、答案的构成,从而总结出得到答案的方法,文学类文本的复习会事半功倍。

【训练题目】:

依据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2011安徽卷)的相关内容,概括巴尔塔萨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巴尔塔萨是一位普通的木工匠。他勤劳、纯朴、善良,又有些爱面子、容易冲动,渴望改变生活,又有面对现实的无奈。

 《教学与考试》2014.10

 

 

 





分析人物形象类考题的答题流程

武小丽

 

  新课标卷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有了选考题,而选考题多是小说阅读和传记阅读。小说阅读常设的一个题就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怎样准确、全面把握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呢?教学中我们试着采用多种方法。

 

  1.可以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起来,让作品中的人物走到我们面前与我们做心灵的对话。

 

  2.从人物描写切入,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我们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她的命运变化和性格特点。

 

  3.可以从环境切入,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场所,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可以说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

 

  4.紧扣小说文体知识去答题。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小说中的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法来进行描写。

 

  学生使用这样的方法,确实对答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很快地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文句段落,找到人物相关的描写句子,也能答出一些要点。但是,往往不够全面,容易遗漏要点,白白丢了很多分,很是遗憾。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少遗漏要点或不遗漏要点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办法,感觉效果很是不错。现权且把它叫做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①确定小说主人公;②以主人公为叙述对象,理清情节发展脉络;③抓住每一个情节过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一、确定小说主人公,把握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①第一人称有可能是主人公;②着墨多的人物有可能是主人公;③焦点人物有可能是主人公;④主题思想涉及的人;⑤细节刻画的人物;⑥次要人物衬托的人物。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着作品的主题思想。总的说来,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以主人公为叙述对象,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以主人公为叙述对象,明确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以《药》为例,确定为线索,华家是主人公之一,可以概括为:①华家华老栓买药;②华家华小栓吃药;③华家茶馆茶客谈药;④华家华大妈上坟。

 

  2.以主人公为叙述对象,分解结构,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有个固定的结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来讲,开端需要交代故事的起因,为故事的叙述来蓄势;发展部分人物性格得以初步彰显,人物之间的矛盾初步展开;高潮部分人物之间的矛盾得以激化,人物性格得以充分展现;结局部分故事已近尾声。以《祝福》为例,祥林嫂是主人公:序幕——交代祥林嫂生活的环境;结局——祥林嫂寂然地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搜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的景象和的感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而逐渐清晰并完善起来的,所以理清楚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就不会出现人物的性格形象特点及答题要点遗漏的现象。

 

  三、抓住每一个情节过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性格。

 

  分析文本中的各种人物描写方法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全面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深入,同时也只有深入细致,人物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中肯、全面。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从熙凤以帕拭泪的动作细节,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虚伪;从黛玉的三次对于读了什么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小心谨慎、敏感的人。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可以准确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上是对这一阅读流程的分项解说,下面以王安忆的《洗澡》为例,再对这一阅读答题流程做一整体说明。

 

  问题: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

 

  阅读答题流程:

 

  1.确定小说主人公。

 

  小说一共出现两个人物:小伙子和他,根据作者用笔墨的多少可以确定是主人公。

 

  2.以主人公为叙述对象,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①他要搬书回家。②他和小伙子在回家的路上。③他回到家里。

 

  3.抓住每一个情节过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①他要搬书回家,砍价的过程。(他和小伙子的语言描写——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主人公小气、节俭、吝啬。

 

  ②他和小伙子回家的路上,关于洗澡的问答。(他的含含糊糊地作答、女人嘱咐的心里描写)——他敏感、多疑、警觉。

 

  ③他回到家里,拿出自制的橘子水——主人公善良的一面。

 

  小说的人物性格多是在情节的逐步展开中完善和清晰的,确定小说主人公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前提,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关注人物描写方法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经过这样的分析思考,我们发现要做到分析人物形象全面而准确,并不是那么困难和毫无头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