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毗达摩讲要》第22讲业的运作(一)(03)

 Amitebha 2016-08-28

二、依成熟的顺序(2)

第三,近死业(à sanna kamma)


近死业也作“临死业” 、 “临终业” ,指在临死前所造下或忆起的业。


一个人在临终前所造作的某些业或所想起的业,可以决定他下一生投生的去处。有些恶人在临死时造了善业,或者忆念起一些曾经造过的善业,他也有可能投生到善趣。一个善人在临终前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或者想起曾经做过的不善业, 也有可能堕落到恶趣。 对于恶人可能因为善的近死业而投生到善趣,从表面上看好像有点侥幸,然而,此后他还是要承受他以前所造的不善业的果报。


在这里我们讲几个故事来说明近死业。


索纳尊者父亲的故事


据说在索纳山(So? agiri)麓的阿支喇寺(Acelavihà ra)中,居住着一位名叫索纳(So? a)的长老。他是一位说法者,但他的父亲却是一个饲养狗的人(sunakhaj?viko,或说是猎人),虽然索纳尊者经常劝他的父亲放弃该职业, 但他总是以尚未年老为由而没有放弃。


在他父亲年老体衰时,就到索纳尊者居住的寺院出家。有一天, 当他卧病在床时, 见到一幅可怕的景象: 有很多巨大的狗从索纳山下跑上来,像要咬他一般把他团团围住。 他恐惧万分地大叫:“亲爱的索纳,拦住它们!亲爱的索纳,拦住它们! ”可是索纳尊者来到后却什么也没看见,问道:“什么事?老尊者。”“您没看见吗?很多大狗跑上山来要咬我。” 索纳尊者知道出现这些影像意味他父亲将会堕入地狱。


因为有情临死时都能看到一些影像,这些影像别人通常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在座有些亲戚朋友去世前,他还清醒能够说话,就会说出一些景象,这影像是业(kamma)、业相(kamma-nimitta)或趣相(gati-nimitta)的其中一种。索纳尊者父亲看到的是趣相。


索纳尊者知道这是地狱的趣相,于是决定帮助他的父亲。尊者叫沙马内拉(sà ma? era)们拿来许多鲜花,把它们撒在佛塔的平台和菩提树的平台上做供养,然后把他的父亲和卧床一起抬到佛塔的平台,让他坐在床上,提醒他说:“老尊者,这是为你所做的供养,请你说‘这是我对跋嘎瓦的一点点供养’后,虔诚地礼敬跋嘎瓦并生起欢喜清净的信心。 ”他的父亲睁开眼睛看着他供养的鲜花,顶礼跋嘎瓦并生起净信之心。 此时,狗的影像不见了,反而出现天界的影像,他看见天界的园林、 宫殿,还有许多天女站立而围绕着。这时他说: “让开点, 让开点, 索纳。”“你现在看到什么?” “亲爱的,您的阿姨们来了!”索纳尊者知道这是天界的趣相,意味着他父亲临终所造的供塔善业改变了他投生的趣相, 使他投生到天界。(M.A.3.131; Vbh.A.809)


虽然他的父亲在临死前只因造下随喜供养佛塔的善业而投生到天界,但是,这种善业也不能保证他在以后的轮回中不受以前造下恶业的后果。 假如他在天界中没有机会接触佛法并继续修行的话,可能很快就会堕落,甚至再下一世就堕落恶趣。


当然, 索纳尊者这样把他的父亲从悬崖边上拉回来肯定是件好事,至少他的父亲在下一世不会那么痛苦。


精致耳环的故事


据说在沙瓦提城有个名叫“昔不施”(Adinnapubbako)的婆罗门,因为他极其吝啬,从来不曾布施过任何的物品,所以被人们叫做“昔不施”。 他有个犹如掌上明珠般的儿子,有一次他想要做装饰品送给儿子, 但想到请金匠还要提供饭食和付薪水, 乃自己动手打制精致的耳环送给儿子,于是他的儿子被人们叫做“精致耳环”(Ma??haku? ó al?)。


精致耳环长到 16 岁时,不幸患了黄疸病,他的母亲看着儿子心痛地说:“婆罗门,我们的儿子生病了,你赶快请医生治疗吧!”但昔不施却说:“亲爱的,假如我请医生来,就要请医生吃饭和给钱,你是否想看到我破财呢?”“婆罗门,那你想怎么做呢?”“怎样不会让我破财,我就怎么做。 ”


于是他去到医生那里询问:“如果得了某种病,你们会用什么药来救治呢?”他们告诉说可以用几种树皮等来治疗。于是他找来那些树皮给儿子做药,结果儿子服了之后病情变本加厉,甚至无可救药。


婆罗门知道他儿子已经病入膏肓,不得不请了一位医生前来,那位医生看了精致耳环之后摇摇头说:“我们只能做一件事,你还是去请其他医生来医治他吧!”于是放弃治疗就离开了。


婆罗门知道他儿子已时日不多了, 为了防止前来探病的人们看到家中自己的财富,于是把儿子抬到门外走廊躺着。


跋嘎瓦有个习惯,每天凌晨都会进入大悲定,出定后再用佛眼遍观世间,把智网撒向一万个轮围世界, 观察是否有在过去诸佛时期曾积累过强大善根的可引导者。 此时精致耳环躺在走廊上的影像出现在佛陀的心中。 导师知道他从自己的家中被抬出来并躺在那里,心想:“如果我去那里是否有意义?”结果发现:“这个少年对我生起净信心后去世,将会投生到三十三天界三十由旬的黄金宫殿,婆罗门把他火化后会到坟场哭泣。天子看见自己的天界福报后观察: ‘到底是什么善业使我获得这样的荣耀成就?’ 他知道是因为对我生起净信心而获得,然后又知道:‘这个婆罗门因为害怕破财而不救治我,现在去坟场哭泣,我将要转化他。’在他父亲哭泣时变化作精致耳环的模样在坟场附近哭泣。那个婆罗门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我是你的儿子精致耳环。’‘你往生到哪里?’‘往生到三十三天。’‘你造了什么善业?’他告知是对我生起净信心后往生的。那个婆罗门会来问我:‘是否有人对您生起净信心就能往生天界?’那时我回答说‘不只是一百人、一千人或十万人,确实没办法计算’后将诵出法句偈,在偈颂结束时将有大量众生领解法,精致耳环将成为入流者,昔不施婆罗门也一样。如是因为这个族姓子的缘故而将会领解佛法。 ”


佛陀这样观察后,完成洗漱等照料身体的工作, 和大比库僧团进入沙瓦提城托钵,顺次来到婆罗门的家门口。


那时精致耳环的脸朝着家里面躺着, 导师知道他没有看见自己,于是发出一道光芒。少年看见光芒,于是翻过身来并看见了导师。少年心想: “因为我那暗愚的父亲,我连亲近佛陀、提供服务、布施供养、听闻佛法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连手都没有力,还能够做些什么呢?”并生起了净信心。


跋嘎瓦知道他生起这样的净信心已经足够了,于是转身离开。少年望着如来远去的背影,即以净信之心去世,并犹如睡醒一般,出生在天界宽广有三十由旬的黄金宫殿中。


昔不施婆罗门火化了少年的尸体后,悲痛加上懊悔, 每天都到坟场嚎啕大哭:“我的独子在哪里啊?我的独子在哪里啊?”


天子看见自己的成就后, 寻思是什么善业导致的,于是知道是因为对导师心生净信,接着又想:“那个婆罗门在我不舒服的时候捨不得救治我,现在却去坟场哭叫,我要去转化他。”


于是,天子变化作精致耳环的模样,在坟场附近高举双手站着哭泣。婆罗门看见后感到纳闷,心想:“我只是因为儿子而悲伤哭泣,他为什么也在哭泣,让我去问问他。”


那少年回答说他的黄金造的车子的两个轮不见了。


婆罗门对他说:“不管是黄金造的、珠宝造的还是白银造的,只要你告诉我,我来帮你装上那两个轮子。”


少年心想:“这个婆罗门连自己的儿子都捨不得救治,现在见到像他儿子模样的我在哭泣,却说要造黄金等做成的车轮,让我来折服他。”于是说:“你知道我的车轮有多大吗?”


“不管你想要多大,我都能做多大的给你。”


“我想要太阳和月亮,你给我吧!”


那婆罗门回答说: “你怎么这么愚蠢,想要获得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想你到死都得不到太阳和月亮。”


“见不到已经死去的人而痛哭,还不知是谁更愚蠢?”


婆罗门经他这么提醒,觉得这小孩言之有理,问道: “你是谁?还是谁的孩子,你怎么知道我的事情?”


少年回答说是他所悲泣痛哭的儿子,因在重病时见到佛陀,以净信之心向佛陀合掌,并以这种善业往生到三十三天。


婆罗门听了之后很高兴,决定当天就要皈依佛陀, 于是来到佛陀居住的寺院,邀请佛陀以及比库僧团前往他家中应供。婆罗门在饭后来到如来跟前,坐在低座上问:“朋友果德玛,如果有人不曾布施供养、敬奉您,不曾听闻佛法, 也不曾受持过近住戒,只是对您心生净信就能往生天界吗?”


“婆罗门,你为什么这样问我?是不是你的儿子精致耳环对我生起净信心,往生到天界后告诉你的?”


“在哪里?朋友果德玛。”


“你是否在今天前往坟场哭泣时, 看见一个少年也在附近举高双手哭泣,然后你们两人谈论有关精致耳环的事?”


导师接着说:“婆罗门,并不只是一百人或两百人,对我心生净信而往生到天界者确实没办法计算!”


当时在场的大众有些人半信半疑。 导师知道人们的疑虑后, 决意精致耳环和天宫一起出现。于是精致耳环以巨大庄严的天身前来,从天宫中下降并顶礼导师。


导师问:“你这样的成就是造了什么善业而获得的?”


“尊者,我这天子的成就是对您心生净信而获得的。”


大众亲眼看见天子现身,无不感叹佛陀的威德,都说昔不施婆罗门的儿子不曾做过任何其他的功德,只是因为对导师心生净信就能获得这么殊胜的成就。(Dhp.A.2; Vmv.A.1207-1227)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虽然精致耳环只是在临终时见到佛陀并心生净信,也能获得投生天界的果报。


青蛙天子的故事


有一次, 跋嘎瓦 住 在 旃巴城 (Campà ) 的 嘎嘎拉湖(Gaggarà Pokkhara? i)边。傍晚时分,当跋嘎瓦向四众弟子教导佛法时,一只小青蛙从嘎嘎拉湖中跳上来,蹲在大众的边缘听取跋嘎瓦的声相。


此时,一个过路的牧牛人看见大众极安静地聆听着导师说法, 就停下脚步拄着木棍站着, 不料那根木棍正好拄在这只青蛙的头上,青蛙当即以听法的净信心死去,并犹如刚睡醒一般,投生到三十三天一座宽广十二由旬的黄金宫殿中。


天子心想:“哈,我也能往生到这里,我曾做过什么善业?”他省察到除了听取跋嘎瓦的声相之外,没发现有任何其他的善业。 于是他即刻来到跋嘎瓦跟前,以头面礼敬跋嘎瓦之足后,双手合十恭敬地站着。 跋嘎瓦在大众中问天子为何来礼敬他,天子回答说:


“我昔是青蛙,生活在水中;

就在闻法时,为牧人所杀。

瞬间净信心,看吧我神通,

名闻及威力,容颜和光辉! ”

当时, 跋嘎瓦观察了在座大众的亲依止缘(证悟道果的巴拉密) 后详尽地开示佛法。说法结束时, 许多众生领解了法,天子也证得入流果, 顶礼跋嘎瓦三次并右绕后,再向比库僧团合掌离开回到天界。(Vmv.A.857-860; Vm.140)


这是青蛙天子(Ma? ó ? kadevaputta)的故事,说明临死前的善业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


富家子的故事


佛陀时代, 在王舍城有个人称“大财长者”的亿万富翁,他只有一个儿子。出于对独子的爱,大财长者心想:“即使让我的孩子每天都花一千金,这样花一百年也不能把我的家财花光, 我为什么还要让孩子那么辛苦地学习技术呢?让他随心所欲地享乐就可以了。”等这小孩长大以后,娶了一个门当户对且只知享乐的富家女。


后来, 双方的父母相继去世了,这对夫妇继承了他们父母双倍的遗产。 由于他们很富裕,所以根本不懂得珍惜钱财,挥金如土,并结识了一帮狐朋狗友,经常在一起花天酒地、纵情享乐。 不久之后,他们的钱财被挥霍一空了。 钱财花光了, 只能靠借债来过日子。后来借债也借不到钱了,只能变卖田产、 房子来度日。 最后, 这对夫妇只能拿着破碗流落街头当乞丐。


有一天,一个盗贼团伙看到这个富家子年轻力壮,于是拉他入伙。 一天晚上,他们准备去打劫一户富贵人家, 交给富家子一根大棍棒叫他守在门口把风:“如果有任何人来到这里,你就用这根棍棒把他往死里打。” 那些盗贼破门行窃,结果被那户人家发现而仓促逃走,只有这个富家子没有经验,还拿着棍棒站在门口, 被那户人家逮了个正着。 按照当时的刑法,凡是盗窃、抢劫者被捉住一律砍头, 于是这个富家子被判处死刑。


在富家子被押赴刑场的途中,一个名叫苏拉莎(Sulasà )的妓女正站在楼上的窗口旁边,她看见这个曾经有过鱼水之欢的富家子现在竟沦落到这般境地, 产生了悲悯之心, 于是通过行刑官送给他四块甜肉球(modaka)和一瓶水。


就在此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通过天眼看到富家子的下场,心想:“这个人不曾修福,只作恶行,他即将要堕落地狱。但如果他把所得到的甜肉球和水供养给我,将能投生为地居天。就让我去救拔他吧!”于是在富家子接到甜肉球和水的时候,尊者便走到他的跟前。


富家子看见尊者,心中生起欢喜,他想:“反正我快要死了,还吃这些甜肉球干什么呢?就用它来作为我前往来世的资粮吧!”于是把甜肉球和水都供养给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尊者为了增长他的净信心,就在他看得见的地方坐下来,把甜肉球吃了,并把水喝了然后起身离开。


当富家子被刽子手押送到刑场砍头的时候,本来可以因为供养无上福田的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功德而投生为高等的天人, 可是由于想到“苏拉莎的前来使我获得这些供养品”而对苏拉莎产生贪爱之情,在临死的时候心受到污染, 结果投生为一个住在大榕树上的低等树神。


后来,这个树神看见苏拉莎前往花园, 于是把花园变得黑暗,并把她拐到自己的住处同居了七天。七天后,树神把苏拉莎送到佛陀居住的竹林, 在听闻佛陀说法之后, 他们都证悟了道果。这是后话。(Pv.A.1-3)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临终一念很关键, 它可以改变我们的下一世。 假如这个富家子不是在临终时想起那个妓女的话,他有可能因为供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善业投生到天界。 可是他在临终时夹杂着不善心, 这些不善心让他的善业大打折扣, 使他最终投生为低等的树神。因此, 把握好临终一念是很重要的。


玛莉咖夫人的故事


有一天,玛莉咖(Mallikà )夫人在浴室里洗澡,她的宠物狗跑进去趴在她的身上,玛莉咖夫人没有阻止它。她的丈夫巴谢那地(Pasenadi)王从窗口看见后责备她。 由于羞于启齿,玛莉咖夫人不但没有承认,而且还撒谎说那个窗怪怪的,经常会看到奇怪的影像。玛莉咖夫人后来经常为此事后悔莫及,临死时还惦记着这件事,因而堕落到地狱。不过,由于玛莉咖夫人经常造作强大的善业,所以七天后又投生到喜足天去。(Dhp.A.151)


这是近死业,即在临死的时候造下或忆起的善或不善业,可以直接影响到下一生的投生去处。


临终关怀


由此可见, 适当的临终关怀可以帮助一个人,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下一辈子的命运。我们来到这个人间,都有自己的父母、丈夫、妻子、亲戚、朋友,这些身边的人终有一天会死亡、会离开。古人把“善终”列为“五福”之一。能得善终,是人生的一大福报。即使一个人平生再风光、再威风、再幸福,若不能得善终,始终都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会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把握好临终这一关,让他们得以善始善终, 让他们能以一颗安详、平静的心接受死亡的现实, 欢喜地走完今生的生命历程,带着善业离开我们,并让他们的下一辈子都快乐幸福。 现在, 让我们来谈一谈“临终关怀” (英 hospice) 。


尽管现代医学很发达,但是对临终关怀却相当欠缺。 大部分老人、病人都是在贪恋、牵挂、执著、焦虑、烦躁、埋怨、后悔中离开此世,或者是在痛苦、恐惧、暴怒、失望、绝望、 孤独、 无助中结束生命。 更有甚者,许多临终病人在临死时还要承受插管、电击等折磨,连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并且在剧痛和愤怒中离开人世。


一个人在临终时生起不善心, 恶业成熟,必定会堕落到恶趣。因此,作为佛弟子,对亲戚朋友进行临终关怀是很重要的。 懂得临终关怀, 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驱除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可以改变他们下一生的命运。例如临终病人贪著他的儿女或财产, 要如何劝他生起善心,让他们放心, 欢喜、平静地离开这个世间呢?临终时生起的是善心,他下一辈子就能往生到好的地方。 临终时生起的是恐惧、害怕,或想起不好的事情令他感到后悔,下一世就很可能往生到痛苦的地方。一旦一个人以恶业往生了,即使再想帮他也很困难。例如往生为狗,即使你喂它美味的食物,提供舒服的狗窝给它睡,也改变不了他成为狗的事实。唯有在他这一世还活着的时候,在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才有可能改变他的下一生。这种改变的方法,是运用业果法则来进行临终关怀。


然而, 适当的临终关怀是帮助临终者投生善趣,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却是杀人; 适当的临终关怀是帮助别人,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却是害了自己。 为什么呢?这里,在讨论适当的临终关怀之前,先来谈谈不恰当的临终关怀。


在此,先引用《律藏》中佛陀为比库们制定的一条学处——“巴拉基咖(Pà ràjika)”第三条。佛陀这样说:


“若比库故意夺取人命,或为其寻找并持来杀具,或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喂,男子!为什么如此恶苦地活着?死了比活着更好。’如此之心意、心思惟,以各种方法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这也巴拉基咖,不共住。”


“巴拉基咖”是比库的极刑,比库故意违犯这一类学处即失去比库的身份,犹如一个人被砍断了头而不能复活,或如一块大石裂成两半而不能复合。 有四种行为导致比库犯巴拉基咖:


一、性行为;

二、不与取(偷盗贵重物品) ;

三、杀人;

四、 说了虚妄不实的上人法(例如没有禅那说自己有禅那,不是圣者说自己是圣者) 。


其中的第三条是杀人。杀人不仅包括亲自杀、教唆杀,也包括赞叹死、劝勉死等。 赞叹死亡的美好, 赞叹死后能够往生善趣,称为“赞叹死” ; 鼓励放弃生命, 称为“劝勉死” 。因此,在进行临终关怀时必须特别小心, 不应该劝导临终的病人说“你今生行善积德,多作善业,死后定能往生善趣、往生天界或往生某某世界。天界或某某世界有享不尽的自在快乐”之类的话题(在健康时说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这类话题是在赞叹死亡,赞叹死后的美好。同时,也不应该对临终的病人谈论 “生命毫无意义, 你不要执著生命”、“人生充满痛苦,你不要执著人生” 之类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是在鼓励他放弃生命,劝勉他早点死亡。 假如临终者因为你的这些赞叹或劝勉而放弃生命的话,你将难逃杀人之责。


同时具备以下五项条件即构成杀人:


一、对方是人;

二、知道对方是人;

三、想要对方死的意图;

四、付出努力,包括口头上的赞叹死、鼓励死;

五、对方因此而死。


具足这五项条件者就是杀人。 其中第三条 “想要对方死的意图” ,巴利语 mara? à dhippàya。 mara? a 是死亡, adhippàya是意图。 无论你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地死、希望对方安乐地死,还是希望对方早点死,都算是意图对方死。 佛教不会赞成安乐死,安乐死也属于杀人!因此,进行临终关怀者要很谨慎。


同时, 堕胎或鼓励他人堕胎也是杀人,因为胎儿已经有了生命,只要故意把它打掉,就是杀人。


虽然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杀人, 但大家也没必要对临终关怀望而却步。 其实,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临终关怀的。


1.劝导放下对眷属、财产等外物的执著,但不要劝勉放弃生命。


可以这样劝导: “钱财都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带不去,不要执著它们。”“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用再为子孙操心、牵挂了。”尽可能劝他放下对身外物的贪恋执著,只要不涉及让他放弃生命就行。


2.提醒他忆起曾做过的善行。


中国古代有种做法是把自己所做的坏事、错事记下来,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这种做法的原意是好的,但弄不好却可能会导致追悔,对过错耿耿于怀。 古印度有一种很好的习俗却与此迥然不同, 即一个人做了善事之后记下来, 把昨天做的善事记下来, 今天做的善事也记下来,临终的时候请他的亲戚朋友宣读这些善事,以提醒他曾经做过的善行。 当临终者忆起他曾经做过的善业并感到高兴的话,将有可能在下一世投生到善趣。现代社会更加方便,有相机、 录影机, 可以在他平时做布施、供养僧团时记录下来,在临终的时候播放给他看, 并提醒他要为此而心生净信,这是一个很好并值得推广的办法。如果临终者因为忆起这些善业而心生净信,并以此善业和净信心去世的话,他下一生必定能投生到天界或人界。即使不是在临终的时候, 我们也应当经常把做布施、积善业等的相片或录像拿出来看,每看一遍,都为此感到欢喜,这也是随喜。 对自己曾经做过的功德善业感到欢喜也是随喜,这些善行应该多做!


特别要注意,千万不要在临终者面前提起会让他感到后悔的事情,这是在害他,他将有可能由于追悔而堕落恶趣!应当提醒他曾经做过的种种善业功德。


3.以他的名义做善事,然后让他随喜。


以临终者的名义去供养僧团,然后在他面前赞叹僧团的清净、殊胜、圣洁,使他生起净信心,同时提醒他应该对所做的功德感到高兴,这就是随喜的善业。就好像刚才提到的索纳尊者的父亲一样,他只是在临终时随喜把鲜花供养给佛塔的这一点善业便投生到天界。佛陀说过, 供养比库僧团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虽然我们所供养的物品可能很少或者价值微不足道,但是因为所供养的比库僧团是一个强大、殊胜、崇高的所缘, 我们的功德会因为所缘的殊胜而变得强大。 如此,我们可以用临终者的名义供养僧团, 以布施所缘的殊胜而使临终者的善业变得强大。不过, 替他做善业之后一定要让他知道, 提醒他并让他随喜! 无论做任何善业,都必须由善思来完成。假如替他做善业而对方却毫不知情, 那对他是没有帮助的。 以临终者的名义做善事后要告知对方,让他随喜,如果他对这种善行感到欢喜,将有可能投生到人天善趣。


4.教导他禅修业处,如佛随念、入出息念、修习慈心等。


一般临终者的心是很弱的, 此时许多过去的不善业会像翻旧账一样趁机成熟, 此时给他一个能让内心平静的所缘是很有必要的。 你可以把佛陀像安放在他面前, 并提醒他看着佛像。所有的佛陀像必定是安详、寂静的,只要他看到佛像能心生欢喜, 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此时你可以在他面前赞叹佛陀的功德,例如念诵:


“那位跋嘎瓦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跋嘎瓦。”


念诵完再作解释, 或者讲一些佛陀的故事,让他对佛陀生起净信心,让他的心忆念着佛陀,就像前面所说的精致耳环一样。 即使像那只青蛙,只是听取佛陀的声相也都可以投生到天界,更不用说作为人了。 如果临终的时候忆念起佛陀,即使不能出声了,只是静静地看着佛像, 也都是很好的! 因为佛陀是极可爱所缘, 所以哪怕只是看着佛陀像,内心都可以很快得到平静。对于临终者来说,他的心更需要平静,把佛像放在他面前, 提醒他看着佛陀,忆念着佛陀的功德,让他平静、欢喜地去世。


如果你还懂得其他的禅修方法, 也可以教教他,例如教他专注呼吸、散播慈爱、专注三十二身分等。 假如临终者的身心太虚弱,纯粹教他用意门去思惟不一定管用,此时教他修佛随念也许会更容易操作一些。你可以借助佛陀的图像,同时用音声赞叹佛陀的功德, 通过色声所缘对眼门、耳门的撞击来强化他的内心。


教导临终者禅修业处是很好的!如果一个人在修行当中去世,他下一生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所缘都是禅修业处。 如果一个人在禅修当中去世, 他在下一生将有机会继续修行佛法,而且想要证得禅那、圣道、圣果都容易。 为什么呢?因为取禅修业处为所缘的心通常是三因善心。一个人在禅修中去世,他的临死速行心也是三因善心, 而下一生的结生心则是三因果报心。以三因果报心结生,可以使他在下一生中修行容易成就。 因此, 报父母恩的办法除了让他们今生丰衣足食之外,更好的方法是能让他们下一辈子幸福快乐。父母健在的时候, 应该以他们的名义替他做善事,然后记得让他随喜。 当然, 在他们去世之后, 还是可以继续以他们的名义做功德、布施等,然后回向给他们。


5.诵经、说法等。


可以请僧众来为临终者诵经,例如念诵《护卫经》《大念处经》等,或者为临终者说法开示,让其心生欢喜。 有很多临终者会昏迷不醒、 神志不清, 或者情绪波动、精神恍惚等,此时可以在其旁边或房间内播放《护卫经》等的录音,让周遭的气氛变得详和,让患者的内心获得平静。


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自己的亲戚朋友快乐,希望他们放心、安心的话,在他们临终时和去世后嚎啕大哭是没有用的。作为孝顺的儿女, 当然希望父母晚年衣食无忧。然而, 即使你现在很孝顺,每个月给他们几千元、 几万元, 让他们安享天伦,但这样能维持他们多少年的幸福快乐?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生最后关头的临门一脚。 通过适当的临终关怀,能够让他们投生天界,他们不再需要那么辛苦地工作, 不需要奔波劳碌,都能居住宽广的宫殿,享用美味的食物,过着快乐的生活,而且容颜美丽光明,寿命极为漫长。 这是更殊胜的孝顺和报恩。


虽然临终关怀很重要,但是总有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的意味。 更好的办法是在健康的时候确立对三宝的信仰,相信三世轮回,相信业果法则,多思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面、积极的人生观,接受有生必有死的现实,相信死亡并不意味着断灭,而是迎接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要随时为死亡的到来做好心理准备。另外, 平时更需要多做善事, 习惯禅修, 积累强大的、善的惯行业,为未来的生命旅途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是关于临终关怀。


明天我们继续分享《阿毗达摩讲要》



佛说:我一直在关注你、保佑你,

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