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变思维与六经辨证(二)

 jiataoren 2016-08-28


常变思维与六经辨证(二)


作者/曲夷

审定/曲夷 ⊙ 编辑/李文英




(三)六经论脉的常变思维观

六经脉法,在切诊部位、脉搏形象、主病方面,无不阐常述变。仅以脉象主病的常变观为例说明之。

脉象是疾病的外在反应。就病而言,一病之脉有常变之别;就脉而言,一脉主病有主次之分。这是因为临床上既有脉病相符,也有脉病相逆的缘故。而脉诊之难,全在于此。

以紧脉为例,紧脉主寒是其常,《金匮要略》云:“寒令脉急。”“急”,即紧也。提示紧脉主病之原则。六经病论紧脉大致有22条,其中有14条是主寒的。如表寒证之“太阳病,脉浮紧”(46),里寒证之“少阴病,脉紧”(287)。但另外8条却阐发了紧脉主病之变。其中有主阳明病之“脉浮为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201),主少阳病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主结胸证之“结胸热实,脉沉而紧”(135),主肝乘脾之“寸口脉浮而紧”(108),主痰结胸中之“脉乍紧者”(355)等。紧脉以主寒为常,是因寒性凝敛收引,脉管为之束缩劲急使然。而紧脉主病之变的道理又是什么呢?从以上变证可以看出,其病机无非是气结、热结、燥结、痰结。可见邪“结”是其共同的病机。寒性凝敛,可以使脉管为之束缩劲急,同样邪气结聚,压迫脉道,也可使之束缩。至于劲急,乃邪盛之象。这就是紧脉主病之变的道理所在,也是紧脉为什么主病有常有变的理论依据。

由此可知,脉有常变,然脉理则一。医者若不明晰脉象这种常变的实质,临床上即使指下分明,亦难胸中了了。



(四)六经论治的常变思维观

病有常变,证有常变,其治也必然有常变。六经论治,内容包括治法、方药、煎法、服法等。六经病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俱全。每一法中都用有主方,如汗法之麻黄汤、吐法之瓜蒂散、下法之承气汤、和法之柴胡汤、温法之四逆汤、清法之白虎汤、补法之炙甘草汤、消法之抵当汤。每一经病都治有常法,如太阳治以汗、阳明治以下、少阳治以和、三阴治以温等。汗法为治太阳病之常法,但因太阳病分表虚、表实两大证,故常法之中,又分有解肌发汗与发汗解表两大汗法。但证又有轻重兼夹之别,治有大小加减之法,方有奇偶峻缓之分,故常中有变。以轻重言之,又有三条太阳轻证,分别治以小发汗法,方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兼夹言之,又有兼热、兼寒、兼虚,分别治以:汗而兼清,方用大青龙汤;汗而兼温,方用桂枝加附子汤;汗而兼和,方用柴胡桂枝汤;汗而兼补,方用桂枝人参汤等变法。



总之,证变则治亦变,治变则方亦变,以方应治,以治应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一线相贯,处处体现了规矩而灵活的治疗大法。

常变思维观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辩证思维特征之一。推而广之,亦成为中医的基本辩证思维方法。以上仅从病、脉、证、治四方面,简要地论述了仲师的常变观。其实这种辨证的常变思维观,体现于《伤寒论》的每段条文、每类脉证、每种治法及每个方剂之中,渗透于《伤寒论》的每个字句之中。

仲师论述常变思维观,还很有特点,即阐常简要,述变繁杂;阐常者少,述变者多。这与后世的医家著作,尤其是现代的中医教科书的阐述方法及辩证思维大相径庭,乃至成为仲景学说中最有特色的东西,也是《伤寒论》为何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的重要原因,也同样是《伤寒论》虽距今近两千年仍对中医的临床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原因所在。因为中医辨证法中,“活”与“动”的精髓,主要体现在“述变”之中。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姜建国·伤寒一得》,由“齐鲁伤寒名家姜建国工作室”微信平台编辑分享,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注明作者与出处,禁止其他网站及个人匿名转载。

更多关注,请添加  齐鲁伤寒名家姜建国工作室   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参与分享,才有价值。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