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永平:提升教学领导力,给学生能“自我生长”的知识

 青山流水505 2016-08-28

编者按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所学校的气质与灵魂,校长肩负着学校发展的重任。如何从学校最累的人变成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如何成为敢于变革、影响中国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型校长?一位具备校长领导力的好校长,应该具备哪几个维度的能力?

为了帮助更多的校长突破专业化发展困顿,实现专业化成长与突围,校长派独家策划了“校长领导力”系列报道,通过对名校长的深度专访或口述整理,分享他们独特有效的管理、教学及实践经验,以飨读者。

【人物简介】

陈永平,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成功的教育让孩子既高兴又后悔

许多年前,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人在海边散步,忽然听到一个声音:捡一些贝壳和石头放在你的口袋里吧。他下意识地捡了些。回到家一看,那些石头和贝壳全都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金子。于是,他感到既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毕竟捡了些,后悔的是他没有捡更多。

有人说,这就是教育,在经过反复思考和体验之后,我越来越认同这一观点。在我看来,只有让学生拥有既高兴又后悔的心理情感体验,那才是成功的教育。高兴之后,学生会更加信任教师,后悔之后,学生会争取更好的成绩。但这样的课堂,需要教育者明确目标和方向,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才能实现。

我19岁开始就走上教育岗位,很多学生都爱听我上课。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让学生因为听了你的课而兴奋,也因为没听你的课而后悔。老师不仅仅要提醒学生捡一些贝壳和石头放在你的口袋里,也要采取一些措施,塞一些贝壳和石头放在他们的口袋里。适时地提醒和激励,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我接手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不久就出了一位理科状元。我是怎么做的呢?当时一模考试后,我们把年级考试前12名的优秀学生,分别与本年级学习成绩相对靠后的同学实行“结对子”。我告诉他们,本人成绩要继续提升,“结对子”的同学成绩也要大幅提高。这样一来,他们既要自己学得好,还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人,这种先把知识内化吸收,再传授他人的方式效果甚佳。于是,理科状元就在这12位学生中诞生了。

有序构建能“自我生长”的知识

有不少教师表达过这样的困惑:上课学生能听懂,当天作业也不错,但考试分数却很低。

若把学习分为知识储存与知识提取两个阶段,教师们对此就不会再困惑了。学生上课听懂了,表明他把你讲的知识储存进去了,可是考试的时候并不是检测他储存进了多少知识,而是检测他能够提取多少知识。

那么,如何让知识既易储存、又易提取?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衣柜,我将衣服按照类别和季节整理搁置在不同的地方。知识储备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做到专一有序,这样才能容易深入、容易提取,而它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结构化教学。我现在每天都会思考和坚持对化学课堂的设计,就是为了让知识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结构化。

散乱堆积的知识是惰性知识,它缺乏生命力,不能解决问题;而如果经过有序构建,传递给学生的是活性知识,它是健康的有机体,能实现自我生长。

现在也有很多青年教师问我,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我们就要研究提高解题能力的因素。解题能力由“基础实力”、“思维能力”和“心理动力”构成。所以在课堂上,我们的关注点在于提升基础实力、培养思维能力和激发学习动力。而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手段分别是任务驱动、师生互动和培养自动。

举例来说,我们如何进行师生互动策略的设计?比如有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道题:5,5,5,1如何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学生们算了半天依然一头雾水,老师接着就解开谜底:

1/5=0.2;5-0.2=4.8;4.8*5=24。

学生恍然大悟,但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是教育,只是一种周立波式的表演。很多时候,面对一道很难的题目,老师用强迫给学生灌输的手段,学生并没有自己的生成式思维。上述题目,如果改变一下策略,结果就完全不一样:第一道题,4.8*5=?;第二道题,5,5,5,1如何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从易到难,会自己悟出答案。

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提示会降低学生能力。为此,我现在的课堂实现了电子化,每道题目下面都设计了不同层级的提示,比如从一级提示到四级提示依次降低难度,如果学生一开始就会,则无需提示,这样一来可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

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有趣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问题具有吸引力、开放性,尽量做到满足学生思维梯度。

智慧课堂要做到“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

综上所述,学校应当建立一套人本课程体系,所谓人本就是传承人的发展,由此生发出了智慧课堂的概念。智慧课堂的任务有两个:其一是科学传授学科素养,其二是激发学生个人潜能。科学传授学科素养是建立在系统、逻辑的基础上,个人潜能的激发则是生态的发现与生成。智慧课堂的实施策略就是“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

高结构在于目标指向鲜明,学生活动内容有严密的流程,教师作为组织者、调控者,控制整个活动走向和流程;而低结构则相反,目标比较模糊笼统,学生活动过程是比较自由的,教师的控制相对间接和隐蔽。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既可以让学生系统而富有逻辑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要想做好高结构设计,教育者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内容呈现的时序和组织形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同时,还要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要有充分的考虑。教育者应当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络。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设计了一节主题为“不同类型政府比较”的课,他要求全班36个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都做同一个游戏,就是用两副扑克牌搭建出尽量高和牢固的建筑。这位老师接着提出条件:

第一组学生只能听从一个人的指挥和领导;第二组学生对方案进行全员投票,半数以上通过才能将方案执行下去;第三组学生听从两个人的意见,这两个人的意见统一之后,方案可以执行;第四组学生每出一个方案,都需要全员通过,否则方案就不能执行。

每组学生按照特定规则进行游戏,30分钟之后,老师要求暂停,让每一组学生分析这种形式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在课堂还剩几分钟的时候,老师抛出了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不同类型政府,第一种是专制政府,第二种是民主政府,第三种是二元政府,第四种是无政府。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老师精心打造了这堂课,而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生成的,而非通过灌输。所以,校长在提升课程和课堂领导力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探索和方法。

校长派独家文章

○独家 | 罗崇敏:中国教育为何“富不出素质,穷不出精神”(根据即兴演讲整理)

○独家 | 卓立:敢为教育先,史家小学“后现代化”学校落地生根

○私享塾 | 校长的大智慧就是“简单”——全国30余校长共话职业困顿与突围

○独家 |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让教育走出“教狱”!

○独家 | 清华附中“学生节”:从创客培养到创新课程,等待每个学生“花开”

○独家·口述 | 清华附中王殿军: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为何与教育强国有差距?

日前,由中国教育智库网主办、校长派协办的“成为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2016全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跨界研修班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举办,陈永平在“教学领导力”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将“育人”与“育分”高度融合,用“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实现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本文根据陈永平校长的部分口述实录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