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在观课议课中,我们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课堂事实和现象“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参与者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观课议课的重点在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它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展开。

为什么要从课堂教学现象开始呢?

首先,它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开课时有人进教室来观察和研究,就难免对上课教师造成一种紧张,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伤害。也就是说,都会形成一种利害关系。福建漳州的王木春老师曾经这样说:“作为一线教师,一学期之中,开课与评课,总是免不了的事。无论开课,还是评课,在我看来,都是件危险的游戏。”为什么危险?因为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

实践中,我们有通过评课而评人的,比如在评选特级教师时,可能有一个考评组进教室听课评课,由此判定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能力、水平方面是否有当特级教师的资格。也有直接评价课的,比如日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会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失败了的课”,或者“这一节课成功之处有这样几点,失败之处有这样两点”。相对而言,基于评人的做课具有高厉害的厉害关系,评价课的厉害关系次之。

进一步降低教学研究活动利害关系的方式把不对课做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这样,讨论的对象就不再是课,而是课堂上生动而丰富的事实和现象。我们坚信,只有降低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厉害关系,教师才更容易以更本真的方式献课,讨论课时,大家才更容易推心置腹,畅所欲言。

第二、它是由教学行为的情境性特征决定的。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说:“规范的不可置疑性永远是情境性的。”与其他很多仅仅在教育理论上卓有建树的专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长期而深入的教育实践使他认识到:“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中,我们知道,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你的关于如何教学的意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无用”或者“荒谬”的废话。

立足于此,有效的意见就需要基于具体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事实和现象,在充分理解分析事实和现象以后,再谨慎和审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以防止“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帕尔默)。

如何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信息呢?

首先,课堂上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信息的需要,我们要求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坐在学生身边去,和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充分读懂他们的学习活动——“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效果作为引起继续讨论的基础。我们甚至愿意武断地建议:如果你没有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真实信息和一定理解,请你在课堂教学讨论时免开尊口。

其次,观课中要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课堂上观察到的教育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观课议课中的案例教学包括两个部分:“观”是选取、组织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讨论。

我们认为,案例主要有两个要素:(1)发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典型的真实事例;(2)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教学案例就是蕴涵着需要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好的教学案例应该:1)对事例的描述具体独特,有过程,有变化,有始有终,情节完整;(2)问题具有典型性,有讨论意义,所涉及的问题、疑难、启示具有普遍性,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雷玲校长曾经发现了这样一个教学故事[1]

在二年级的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说要发五角星评价和奖励积极参与的同学们,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老师只给靠近讲台的前面的五位同学发了五角星。当老师停止发放五角星的时候,雷校长发现一些同学显得很失望,有的还叹了气。

在上述故事中,如果把结论封闭起来,雷校长可以说:“你只发给那几个同学,又不说明原因,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这样的故事没有了疑惑,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可能,它就不成为议课的案例。如果不是把结论封闭起来,而是发现开放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个故事可能就有了这样的困惑和问题:“为什么只发五位同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这就有了倾听和了解他人的机会,就预留了他人发言的空间,并有了由此展开对话的可能。

因此,观课中准备案例就不能仅仅准备故事,而且需要准备问题和困惑。也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问题和困惑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学(这里的议课)具有魅力和价值。好的观课者善于发现教学事件和现象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能围绕问题和困惑重组教学故事,同时能恰当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参与者的讨论兴趣和热情,引发共同参与的思考和讨论。

议课是对教学案例中疑难、困惑和问题的讨论,对于案例讨论,我们建议的一般流程是:

1.由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议课建立在课堂真实的故事和情境基础上。

2.听取授课教师对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一方面是把执教者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念揭示出来供大家研究和剖析,另一方面是帮助执教者梳理和澄清背后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使参与者梳理出“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

3.听取案例提供者的意见和看法,一般情况下,观课者提出这个故事意味着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这时需要通过询问和提供机会让他说出来,让他能在表达中梳理和实现。

4.议课参与者围绕故事和意见彼此之间相互质询、讨论和交流,以达成对困惑和问题、彼此观念和做法的理解。

以上述教学案例为例,雷校长与授课教师这样展开了案例讨论:

雷(讲述课堂中的这个教学故事、此处略):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只给五位同学发五角星呢?

授课老师:当我给第三个同学发五角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不能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所以发了五个以后立即就停止了。雷校长,你有什么想法?

雷:你考虑到了时间,也很好。现在请你想一想,其他没有得到五角星同学会不会觉得不公平?如果觉得不公平,这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因为他们也参与得很好啊。

授课老师:对于公平感的问题,我倒是没有考虑到。学生有感到不公平的表现吗?

雷:我觉得有(描述学生表现。此处略)。

授课老师:一方面是不能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公平,我还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你有什么意见呢?

雷: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是否有必要发五角星?如果有必要发,发多少?然后我们来思考如何发?

授课老师: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因为这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在乎外在的奖励。对于低龄儿童,这些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雷:我也同意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外在奖励的方法。那发多少呢?以什么标准发呢?

授课老师:就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我也觉得应该都发,因为大家表现都很好。主要问题是时间不够。你看,我的时间本来就超了。

雷:能不能在什么地方节省时间?

授课老师:节省时间我也考虑过,看起来可能性不大。

雷:那能不能删掉一些环节呢?

授课老师:我想一想……这些环节都重要啊。只发五位同学真的会出现不公平的问题吗?是不是非得都发呢?

雷:我看法是,这本来就是一节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课,总不能在这样的课上再给学生留下不公平的阴影。

授课老师:我明白了。下来以后我再认真想一想教学设计,看能够删掉什么环节。

雷:关于公平感的问题,我还在想,给那五位同学发五角星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给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给他们奖励呢?

授课老师:给第一个同学时我说了原因,给后面几个的时候,一忙起来,我就忘了。

雷:其实公平感是在付出和所得的对比中产生的。如果没有被奖励的理由就得到了奖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就会觉得不公平,而得到奖励的同学又不知道老师奖励的是什么,不明白以后应该坚持什么。这样,奖励也就可能失去了作用。

授课老师:雷校长,我明白了,我以后要更加注意评价语的引导作用。


[1]

[1]故事及以下讨论来源:陈大伟.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 [J].人民教育,2007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