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论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还是文学艺术,其本质都是通过刺激人的感官来取悦人的意识,决定艺术审美的因素有包括但不限于价值观、文化环境、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性格等因素,故此,说艺术审美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我想也是可以为大家所接受的。那么对于不同的人,艺术审美也不尽相同。在此贴中,我主要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也会尽量兼顾比较为大家所认可的的基本审美标准。
解释:这是一些没有经受过系统的训练的文艺青年们常犯的毛病。如果用准确的语言来解释这一问题,那么就是使用过于多的生僻典故(通常是互联网上查找的)和逻辑联系(关于逻辑联系的问题在下文会有提到,在此就不做重复的解释了)并不紧密的意象。一般情况下,出现这个毛病的人会构思很多和自己所想要表达和描写的主题相关的生僻词汇,并且尽可能多的嵌进诗中去。一般情况下,就会造成意象拥挤的毛病。
解释:这个问题多出现在新手进行篇幅较长的创作时,由于格律要求、词汇量以及叶韵的多重限制,无暇兼顾,而使用一些语法错乱的句子以及自创的新词汇。使得内容看起来凌乱不堪,没有明确的中心,并且在默读的时候不符合语言习惯的语法会让人觉得别扭,影响诗的质量以及艺术体验。 关于改进的建议,练习古体诗 1 不要求黏对,但是本句之中要合律,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可以换韵,但是要遵循古体换韵的规则(一般来说除了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之外,偶数句必须押韵,奇数句不能押韵。而在古体诗之中允许换韵,换韵时,要求换韵的第一个奇数句必入韵。例如“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可以平仄韵互换,但是不可平仄韵通押。 我曾经花了将近半年练习古体诗,事实证明颇具成效。在格律灵活运用之余也锻炼了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意外之喜。
解释:通常在需要对仗时,初学者往往会认为在意思相对的同时,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也要相对。但是这种完全一致的语言结构会导致句与句之间产生明显的裂缝。 这里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学生今天给我看了他的一首诗,前两句是“云飞秋色客添愁,久置寒灯月傍楼”单句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然而放在一起形成对仗的时候,就显得十分生硬和不自然,虽然男人应该硬一点,但是我们毕竟也要考虑女读者的感受嘛。 所以我想这句话的毛病多半在于“客添愁”和“月傍楼”两个三字短语,首先这两句话是可以独立于前面的四字小句之外单独构成一个句子的,并且从语法结构上来说,都是主谓宾,名词 动词 名词,所以显得过于单调和生硬了,人工斧凿的痕迹很重。这里载举一个我大舅哥的例子,他有一句诗“池荷成盖闲相倚,径草铺荫色更柔”让我印象深刻,这句话转折奇巧,从语法逻辑上来说似乎完全不同,但是意境上却莫名的相对,这种活用对仗的方法值得广大中小学生哦不广大诗词爱好者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