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孙承泽退谷:庚子销夏,春明梦余(下)

 真友书屋 2016-08-31



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清抄本


本来以为,这么大的雪,樱桃沟内会很安静,没有想到大家的价值观趋同,都跑出来看雪景,结果游客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多,雪景的确将山色装点得分外妖娆,大家都不愿意错过这难得的天赐美景。到处都是拿着相机的游人,上山的路基本上都是步行道,仅有我开着车挤在人流中,不断遭人白眼,几位老太太生气得干脆指着我骂起来,想想也的确是自己的错,只好摇下车窗不断说着对不起,终于开到了樱桃沟,在一个公厕旁边找到掉头处,赶紧把车停下来弃车而去,要骂就骂那辆空车吧,反正我不在车上。



退谷磨崖刻石


沿着樱桃沟一路向北,途中见到一个小桥,再沿着小石桥左转,看见一块巨石上写着“退谷”二字,知道自己找到了地方。“退谷”二字似乎是刚刚经人用油漆填过,红得发亮,字虽不大,却因为红漆的原因,在雪地里极为显眼。最早孙承泽所题的“退谷”二字已被岁月侵蚀无寻,现在的这两个字是梁启超补题。“退谷”旁边是一个院落,门口很小,门楣上写着“鹿岩精舍”,这是当年周肇祥所建。



看到了“退谷”二字



“退谷”二字为梁启超补题


精舍里面是一片竹林,沿着竹林左侧的台阶继续向上,见到一间小店,样式是仿古建筑,门上挂着“水流云在之居”的匾额。我向人打听石桧书巢,经人指点,沿着台阶继续上行,果然在山坳间又看见一个小院,院中一座新盖的仿古建筑,屋檐下挂着“石桧书巢”的匾额,小院仅开了一个极小的简易门,安有一扇铁栅栏门,并未上锁,只是用小木棍别着。



水流云在之居


我想,既然只是用小木棍别着,应该就不是拒人千里的意思,于是拔下小棍进了院中。院中雪极平整,没有脚印,于是又猜测这里没有管理人员,遂放心大胆地在院中拍照。书巢不大,仅是三开间,除了后墙,三面皆有回廊,在好奇心的驳使下,我扒着玻璃向内张望,里面空无一物,想来也是,房子都是新建的,里面怎么可能会有古籍。



《天府广记》中所记录的水源头


孙承泽当初并不止在此藏书与著述,其实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当年藏画也极其有名,缪荃孙曾说:“京师收藏之富,清初无逾孙退谷者。盖大内之物,经乱皆散逸民间,退谷家京师,又善鉴赏,故奇迹秘玩咸归焉。”看来在战乱时代使得文物受损,但同样,也会使著名的藏品得以再分配。



水源头的标志


明朝的灭亡,使宫里的珍宝散失出来,才有了新一代收藏家的惊喜,这个再分配过程,也同样在后世重演,比如清朝皇宫经过近三百年的积累,形成了藏书和字画两大体系,藏书则主要收录在天禄琳琅,而字画则著录于石渠宝笈,这两大收藏都分别编有目录,而后这些珍宝大部分被宣统皇帝想办法弄出宫。1945年,日本投降时,这两大系统的珍宝开始散失于民间,而今成为了艺术品拍卖场中最为人看重的追逐对象,我也有幸得到了其中的若干件,所以,我很能理解当年孙承泽得到这些宫藏时的喜悦心情。



找到了源头却看不到水


当然,孙承泽的收藏水准比我要高百倍,比如唐代阎立本的《孝经图》以及褚河南的书法作品,这些珍宝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故明大内物,后归孙北海侍郎承泽家”,而唐王维所画《济南伏生像》也曾归了孙承泽:“不知何时取入大内,鼎革时散落人间,为孙侍郎退谷先生所得”,即此可见,孙承泽收藏水平之高。他把自己的收藏基本著录在了《庚子销夏记》一书中,这部书成为了后世的名著,并且他把收藏赏鉴之书题名为“消夏记”。


不知道算不算他的独创,但是后世却多有尊奉,孙承泽的这部书写成于顺治十七年,而后有不少的人效仿此书,编出了不少的《消夏录》,比如高士奇《江村消夏录》、黄任《消夏录》、谢甘澍《消夏集》、郭鏖《樗园消夏录》、江瀚《吴门消夏记》、俞曲园《九九消夏录》、端方《壬寅消夏录》等等,即此可见,孙承泽这部书对后世的影响。



雪中的翠色


乾隆初年,著名藏书家卢文弨曾在黄叔琳家见到了该书,其实孙承泽的珍藏的善本后来大多也归了黄叔琳,卢文弨说:“退谷万卷楼藏书,今大半在黄氏昆季家中”,所以,卢文弨前往黄叔琳家,应当就是看这些退谷的旧藏之物,不知道卢文弨在黄家所见,是不是该书的稿本。卢文弨见到后,对该书评价很高:“《庚子销夏记》者,北平孙退谷先生评骘其所见晋唐以来名人书画之所作也,钩元抉奥,题甲署乙,足以广见闻而益神智。其鉴裁精审,古人当必引为知己。余尤爱其有恬旷之怀,萧闲之致。”


因为孙承泽身仕三朝,所以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时,自然要站到政治高度,对孙承泽的人品进行批判,然而却对《庚子销夏记》有着较高的评价:“鉴裁精审,叙次雅洁,独有米芾、黄长睿之遗风,视董逌之文笔晦涩者实为胜之,固考古者所宜取资也。”



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清乾隆内府袖珍本


然而孙承泽却是一个达观的人,虽然他藏了那么多的珍宝,但他并不像我那样,小气地不肯送人,他在晚年把不少的名画都赠给了朋友,比如说他藏有宋代名画家李公麟的《莲社图》、《罗汉图》、《临顾斩琴图》、《临陆布发图》等等,这等级别的名画,他却“皆散在友人家”,他把送人的《应梦罗汉卷》送给了曹溶,又把《罗汉渡江卷》送给了王熙,等等等等,他对自己的珍藏做了如此的潇洒处理,当时有人笑他太傻了,孙承泽听到后却说:“老人自行其胸臆,未可为时人道也”,但是,他想的是什么呢?他却没有进一步解释,无论如何,他的这种潇洒,我却难以学的到。



《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石上松


在石桧书巢拍照完毕,我回到水流云在之居,向里面的工作人员打听冒广生的衣冠冢,据说也在这里,几个人均称不知道,只好原路下山,又回到了那片竹林。沿着樱桃沟沟底一路上行,途中见到多处与曹雪芹相关的遗址,有“石上松”,是一棵树龄六百多年的老松,长在一块巨石之上,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相传曹雪芹受此景启发,故而创作了《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



果真石头上长着一棵松树



石上松的另一个侧面


又有“元宝石”,简介称:“相传曹雪芹受此石启发,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写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好处。’由此给书中主人公起名‘贾(假)宝玉’。”沿着山沟一直走到尽头,则见“水源头”,说明这里自明代中叶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浏览胜地。



贾宝玉名称的来由——元宝石介绍牌



这个元宝石怎么看都有些怪异


继续前行,又见有方亭一间,从建筑上看并不古老,旁边的简介称此为“退谷亭”,因位于退谷而得名。当年孙承泽曾在这樱桃沟中建有退翁亭,早已毁至无迹,眼前的退谷亭,也许是为续上前事而修。亭中早有来人,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士在台阶上吹着横笛,旁边的一位女士高歌,我觉得雪中的笛声远比那位女士的歌声高亢悠扬。



笛鸣山幽


因亭柱的两侧镌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也不计尴尬地在亭中坐了片刻,看着漫山的雪景,听见偶尔雪落的声音,令我无由地想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自己也说不出理由。二人一曲终了,我赶紧请教他们是否知道冒广生的衣冠冢,男士称自己在樱桃沟已几十年,从未听说附近有古墓。我略有失望,又惦记起那辆遭人憎恨的车来,道完谢后,赶紧回到停车处,再一次在众人侧目中,离开植物园。



退谷亭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