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看高血压病

 阿凤ok 2016-09-01

中医学无“高血压”的概念疾病名,在中医讲就是“眩晕症”,“头疼”等辨证论治。《黄帝内经》最早阐述了“眩晕“的病因机,例如《灵柩》中就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的论述。不仅记载了其经典的表现,而且指出其病因多属肾虚髓海不足。至汉代,张仲景对《内径》中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在《金匮要略》中写道:“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晕,”认为痰饮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 并列出了药方治法。唐代王冰补充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炫,皆属于肝”,认为本病于肝脏有密切关系。而后经历金元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明清医家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朱丹溪的“无痰不做炫”和张景岳的“无虚不做炫”等著名医论,经陈修园总结,将本病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四个方面。

对于“头痛“一症,中医学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结合经络学说,张仲景提出外感邪气沿着经络循行,金额舍与各经脉,发为人体不同的部位的头痛。朱丹溪则强调”痰“与”火“在内伤头痛发病中的地位,提出如“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等议论。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多在于血脉及肝,心、心、肾。常由风、火、痰、虚、瘀夹杂,若先天禀赋不佳,肝肾不足、血脉亏虚,复加后天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起居失调,很容易引起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而致痰瘀互结、毒损络脉、血压升高。其病性为本虚标实,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相互影响,可致虚实夹杂。

根据其具体临床表现的不同,结合中医学八钢和脏腑辩证,高血压可归类为,肝炎上炕、痰浊中阻、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肝风上扰、瘀血阻络6个主要症型。如肝阳上亢多见高血压病早期,痰浊中阻多见于形体肥胖、喜食肥甘厚味的患者,瘀血阻络多见于高血压伴有动脉硬化或冠心病的患者等,对指导中医临床辩证与防病和治疗具体有一定的意义。

所以想要治好高血压只有中医的八大钢,根据中医的辩证论治,病症不同用药不同的原理来治疗才可以解决高血压是世界难题的说法。

详情加微x:3027538263,中医看高血压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