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典▎在云中、在松下—遁迹山林的隐士

 木头1018 2016-09-02
来源:《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排版及评点:古代史群组单超成


       北宋处士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正是体现出古老中国精神的秘密家园——遁世。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中国古代隐逸之士历朝都有,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唐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隐逸传》,共记录了孙登、 董京 、夏统 、朱冲 、范粲、 鲁胜 、董养 、霍原 、郭琦 、伍朝 、鲁褒、氾腾 、任旭 、郭文 、龚壮 、孟陋、 韩绩 、谯秀 、翟汤、 郭翻 、辛谧、 刘驎之 、索袭 、杨轲 、公孙凤、 公孙永 、张忠、 石垣 、宋纤 、郭荷、 郭瑀、 祈嘉、 瞿硎先生、谢敷、 戴逵 、龚玄之 、陶淡、 陶潜等三十八位名隐士,当然还有当时尚未出名默默无闻的处士。
   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
    《晋书·隐逸传》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东晋名士陶潜—陶渊明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古代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由此可看出陶潜生前不为世人肯定,只是私谥而无官谥)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我们不难看出,陶潜属于“半路出家”,仕途不顺而选择隐居,这和宋代处士林逋一样,虽然隐居于孤山,但并不是一个遗世绝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宋仁宗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何谓遗世绝俗之人,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前赤壁赋》曾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可是所谓真隐士?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隐士: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故个人取向不同,有以“隐”求显并成功取得富贵者,也有显贵过甚不得已隐姓埋名的隐者。他们都对隐逸文化有着不同的影响。 
         古时,帝尧遍访圣贤,想将天下让给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来治理。他访到了一隐逸的圣贤许由,恳切地要将天下让他。许由不仅借故逃走,并以听到此话为可耻,觉得两耳受了污浊,便去颖水洗耳,恰好遇到隐居树上的另一位圣贤巢父正牵牛犊到河边饮水。巢父得知许由洗耳之由,道:这个都是你自己不好,你果然诚心避世,何不深藏起来呢?现在你的两耳已经污浊了,洗过的水也是污浊的,我这只洁净的牛犊,不来饮你污浊的水。说着,竟把牛犊牵到上游去饮水此二位堪称遗世绝俗隐士之典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魏晋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隐逸文化”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爱好,因而造就了众多名隐士。但是又有多少能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宋苏舜钦《独游辋川》诗云:“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隐逸是件孤独的事,需要真正做到内心避世而无所为。
       如孙登,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性无恚怒,人或投诸水中,欲观其怒,登既出,便大笑。时时游人间,所经家或设衣食者,一无所辞,去皆舍弃。尝住宜阳山,有作炭人见之,知非常人,与语,登亦不应。
孤立山巅的木屋,远离尘世的喧嚣,是乐土?是孤赏?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釐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详求厥义,其来敻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隐,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心远地自偏”。地偏,并不重要,心远,才是关键。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