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上隐者:古代真正的“隐士”都是这样生活的

 方远图书馆 2019-03-12

       在古代,对于那些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人生要一般要面对一个重大的抉择,那就是“做官”,还是要“归隐”,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出”还是“处(chǔ)”。面对这样的选择,知识分子们必须慎之又慎,一旦选错,想回头就很难了。所以就有一个词叫做“慎出处”。这样说来,选择什么时候做官,什么时候归隐,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按照孔夫子的说法,如果天下有道,那就应该出来做官,但如果天下无道,那就没必要出来去蹚这趟浑水,还不如在家里读书睡觉舒服。但问题是,这天下什么时候是有道的,什么时候又是无道的,这本来就很难分清。因为这不是一种事实的判断,而是一种价值的判断。而价值往往是高度主观化的,想要大家在思想上保持一致,那是很困难的。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伯夷、叔齐是两位“真正的大隐士”,在他们俩看来,武王伐纣就是一场以下犯上的不义之战。在他们眼中,周武王建立的周朝自然也是一个“无道的世界”,所以他们就以此为由,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当然了,我们不否认他们俩这种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就“有道的天下”和“无道的天下”来说,他们的看法和其他绝大部分人的看法是一样的吗?显然不一样。在儒家看来,这非但不是无道,反而是非常的有道。他们还会认为周武王是圣人一样的存在,而辅佐周武王父子的周公也是圣人,就连孔子做梦都以梦到周公为荣。

伯夷、叔齐雕像

       不仅如此,在唐朝也一样。你能说唐朝不是一个“有道”的社会吗?显然在大多数人眼中的唐朝就是一个有道的社会。现在我们只要一提起唐朝,特别是盛唐,我们总是充满着民族自豪感。但是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就很不一致:有人像我们一样歌颂着盛唐,但是也有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夺权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把自己的两兄弟给灭了,还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这样得来的天下怎能算是有道呢?要知道,国力再强大,人民再富足,都不能算作是“有道”的充要条件。否则,俗话说的“杀人放火金腰带”,“笑贫不笑娼”岂不是都有了道德根据,做这些事的人还谁都不用脸红?

       所以,在评判是否有道或无道的时候,其实主要还是受个人主观意识的控制,你个人主观意识倾向于哪一方,那么你就会选择哪一方的生活。

伯夷叔齐

       “有道”的时候选择做官,“无道”的时候该隐居。古人要想选择退隐生活,实际上也不是那么难,至少不会像今天那么难。因为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更没有电,所以,古人的隐居不过是人多一点和人少一点,热闹一点和清静一点的区别罢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古人的隐居也要分“真隐”和“假隐”,话句话说,有些人虽然表面上是一个隐居者,但实际上他只是肉体隐居了,内心所向往的还是那“繁杂”的世界。这种“隐士”,实际上只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反抗而已,他们和外部的世俗生活可以说是相互排斥的。简单来说,他们是以逃避世俗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这样的隐居生活,不过是一反抗的方式生活在世俗当中罢了,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隐士。那么,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应该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我们来看看“太上隐者”是怎么表述的。

王屋山上的隐士

这个“太上隐者”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人物,他到底姓甚名谁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哪里人,做什么职业,靠什么为生?人们也都一概不知。而唯一能知道的,就是他身处的年代——晚唐。这个勉强算是称号的名字:“太上隐者”,还留下过这样一首小诗《答人》。内容如下: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据说是因为一些好事者见到了他,一直追问他,于是他才吟出这首小诗回答他们。全诗仅二十字,所答复的是“我是谁”这个问题。

这首小诗也比较好理解。大体上来说就是给自己画了一幅传神的描写,说自己现在过着自由自在并且漫无目的的生活。这不刚刚犯困,正好走到一棵松树底下,就在树下面随便睡下了,没有枕头怎么办?简单,随便找块石头枕着不就行了?而其中的“高枕”,就是无忧无虑的意思,有个词就叫“高枕无忧”,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既然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目标,也自然不用制定什么计划,再说山中也没有什么挂历,所以也不必在乎现在到底是哪一年,今天是几月几号,什么节日,这些都不是他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对他来说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人只有活成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天真,无拘无束,全然顺应天性。这也才是真正隐者才有的生活吧!

古代隐士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诗人,和这个太上隐者非常的相似,他就是著名的——寒山。

寒山这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太熟悉,而之所以说他著名,既不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就著名,也不是后来的诗人发现了他的价值,他是在国外出的名。日本人就非常喜欢寒山的诗。到了当代,美国嬉皮士运动的时候,寒山还成了嬉皮士的偶像。那时候要是在美国提起中国古代的诗人,知道寒山的人比知道李白杜甫的人还要多。当然了,这也不奇怪,因为本身寒山的诗就是高度口语化的,既缺乏形式美,也没有不着痕迹式的所谓神韵,翻译成外语很容易。寒山的诗读起来没有李白杜甫的诗那么有意境,而中国人讲究意境美,平铺直叙,太过口语化的诗反而不被看好。

虽然寒山的诗不怎么样,但是他却是一位出名的隐士。有意思的是,他是“无奈归隐”。

古代隐士

寒山原本是个儒生,虽然文武兼修,但是却总考不上科举。眼看着穷愁潦倒,日子过不下去了,亲戚看不惯他,妻子也嫌弃他,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想当回农民,也学不会农活了。所以,人到了这种地步,最好的办法就是“独居”。因为基本生存总是容易满足的,人的苦恼主要来自攀比心,有了攀比心才会欲求不满。一个远离尘嚣、离群索居的人再也不用去看别人的眼光。最后,寒山便隐居在了天台(tāi)山的最深处,那里即便在夏天也有不化的积雪,所以寒山才给自己取了寒山这个名字。至于他的本名是什么,也没人知道。

那么他的隐居生活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两首诗就知道了!

我住在村乡,无爷亦无娘。

无名无姓第,人唤作张王。

并无人教我,贫贱也寻常。

自怜心的实,坚固等金刚。

读音标注:自怜心的(dì)实。

从他的第一首诗可以看得出来,全诗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意境可言,不过却能表露出真情实感。他说自己无爹无娘,无名无姓,无知无识,更没有钱。但也正因为自己什么都没有,所以才有一颗值得骄傲的坚定的心。当然了,从而我们也能看出,考不上科举还真不是人家考官们眼拙,更不是什么社会黑暗,而是自己的问题。

至于他的隐逸生活,他曾这样写道: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

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

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

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说,山居的日子只有白云作伴,睡的是石头床,坐的是草垫子,照明全靠月亮,邻居都是野兽。这样的生活真是太好了,太让人羡慕了啊!所以,这样看来,他的隐逸生活还是挺逍遥的,无忧无虑,坦然自若!

古代隐士

我们最后可以总结一下可以看出,古代的隐士们所追求的是宁静安逸的生活,他们走出世俗中的喧嚣,去寻找一处宁静悠闲之地,度过自己的余生。其中我们从太上隐者的《答人》中可以看出,他所表现的是纯粹的隐逸生活里飘然出尘的潇洒,非常令人向往。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寒山的经历和诗歌里,看到《答人》那种生活的全景和近景。

而古代那些所谓的隐者,其目的大都是为了寻觅一处悠闲之所,宁静之地,但是这也就意味着要承担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各种冲击。但这些潇洒的代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承受得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