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当地时间8月31日上午8:30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主会场举办了ESC 2016新指南亮点解读专场,来自欧洲多国的专家就新发布的ESC血脂指南、房颤指南、心衰指南的亮点进行了精彩解读。  大会现场
西班牙Alberto Cordero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新指南具有6大亮点:①保留原有评估整体心血管病风险的SCORE评分;②重新分类中度肾功能不全;③保留调脂治疗的目标值;④提出调脂治疗流程;⑤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治疗的新建议;⑥推荐PCSK-9抑制剂。·2016年指南与2011年指南相比更新不大,新指南指出仅在有条件检验ApoB时,ApoB纳入二级预防血脂检测项目(IIa,B),相对弱化了对ApoB的检验要求。·对于脂蛋白(α),新指南依旧不推荐用于普通人群的风险评估,但推荐在早发CVD、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早发CVD/脂蛋白(α)升高家族史、强化降脂治疗后仍反复发生CVD事件、根据SCORE评分10年致死性CVD风险≥5%的人群中筛查脂蛋白(α)。与2011年指南相比,新指南调整了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2011年指南将GFR <60mg>60mg>m2的患者纳入极高危组,而新指南将GFR <30mg>30mg>m2的肾功能不全患者纳入极高危组,GFR在30~59 mg/ml/1.72m2的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归入高危组。·对于极高危患者,LDL-C<70mg l(1.8mmol/l)和/或降低50%【如果基线水平为="" 70~135mg/dl="">70mg>·对于高危患者,LDL-C <100mg (2.6mmol/l)或降低50%【如果基线水平为100~200mg/dl="">100mg>·对于中危患者,LDL-C<115mg>115mg>
 图14.计算实现目标值LDL-C需要降低的比例(%)。6.患者对他汀类药物治疗反应各异,可能需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7.如果他汀最大耐受剂量治疗后仍未达到目标,考虑联合药物治疗。8.此外,对于极高危和高危患者,应实现LDL-C水平降低≥50%的目标。新指南中提到,如果血脂未达标,可以联合他汀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IIa,B),或他汀联合胆汁酸螯合剂(IIb,B)。相比2011年指南,他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证据等级提高(IIb升级为IIa)。此外,新指南还推荐,对于极高危患者,他汀最大耐受剂量治疗后仍维持持续高LDL-C水平,可以考虑联合依折麦布或联合PCSK-9抑制剂。(IIb,C)·新指南推荐,高危且TG>2.3mmol/L(200mg/dl)的患者,需要给予治疗。(IIa,B)·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高危患者,他汀类是治疗首选药物。(I,A)·高危患者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TG>2.3mmol/L(200mg/dl),可考虑联合应用非诺贝特。(IIb,C)与2011版指南相比,新指南不再推荐应用烟酸升高HDL水平。·无论LDL-C初始值,只要无药物不耐受、无禁忌证,所有ACS患者入院后应尽早启动或继续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I,A)·发生ACS后的患者,如果应用他汀最大耐受剂量后仍未达LDL-C靶目标值,应联合应用依折麦布。(IIa,B)·若应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和/或依折麦布后,仍未达LDL-C靶目标值,可以考虑应用PCSK-9抑制剂。若患者存在他汀应用禁忌,可单用PCSK-9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联合依折麦布。(IIa,C)·ACS发生4~6周后应重新检测血脂,评估是否达到LDL-C靶目标。(IIa,C)·择期PCI或NSTE-ACS,应常规短期他汀预处理或大剂量他汀治疗。(IIa,A)挪威Stefan Agewall教授对该指南要点进行了提炼:1.更多地强调早期发现无症状性房颤(Silent AF)。2.房颤诊断需要心电图(I,B),植入装置记录到的心房高频信号对房颤的诊断价值目前尚不明确。3.症状、未确诊的房颤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新指南推荐所有65岁以上人群、患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均应接受随机心电图和针对性密集心电图筛查。(I,B)4.应用改良EHRA评分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包括房颤患者中常见的与房颤相关的疲乏感、呼吸困难。(I,C)·在充分评估患者个体特点和治疗倾向基础上,有1个卒中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女性2分,男性1分)的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IIa,B)·CHA2DS2-VASc评分3分的女性,2分的男性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I,A)·在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时,性别因素(女性)似乎不增加卒中风险。6.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对卒中预防无效。(III,A)7.由于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安全性更佳,指南推荐在适合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作为一线治疗药物。(I,A)8.不适合接受NOAC治疗的患者(如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机械瓣膜植入、严重慢性肾脏疾病),应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尽量维持INR在治疗范围内。(I,B)9.随着证据积累,房颤导管消融已经是房颤治疗的主流策略。10.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中,预防大出血十分重要,新指南给出了一系列可干预的出血危险因素,不再推荐具体的出血风险评估工具。11.强调整合和协调房颤患者管理,以改善临床实践对指南的依从性,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指南编写应由多学科专家参与,包括心脏病专家、电生理专家、神经科专家、房颤专科护士和心脏外科专家。希腊GerasimosFilippatos教授提出了该指南更新的6大要点:1.慢性心衰诊断新流程:需结合心衰可能性的临床判断、BNP检测、经胸心脏超声。2.心衰新分类: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LVEF 40%~49%)和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LVEF≥50%)。4.所有的心衰患者都需要积极治疗合并症。对于HFpEF,这是唯一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案。5.为防止或延缓心衰发病、延长寿命,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无症状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ACEI类药物,无症状性左心功能不全和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6.对于最佳药物治疗(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后仍有心衰症状的患者,推荐沙库必曲/缬沙坦替代ACEI进一步降低HFrEF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I,B)
记者 夏时俊┆ 编辑 岑聪 ┆美编 柴明霞┆制版 郭文强
|